2006-12-13 11:32:04咖啡海

061213筆記03~「宅」與「台客」、「草莓族」等社會分類新詞彙

061213筆記~社群的指稱


當代社會的社群有各種集合的方式,也因此出現各種名稱來指稱各式人群。台灣也不例外,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彙,來指稱某些社群。這些社群可能原本就存在於這社會,但因為視野角度的關係,過去未必成為觀察的重點,現在卻因為新分析工具的加入而浮出檯面。這當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分類的方式,一種以生活美學、品味、空間為標準的分類方式,與過去的人群分類方式很不同。

舉例來說,過去台灣曾出現「X世代」、「Y世代」與「e世代」來指稱網路時代的年輕人。
「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用來指稱不同時期出生者,及擁有相同的童年回憶者。
「草莓族」,七年級的代稱之一,用來形容工作上缺乏抗壓性的七年級生。
「台客」的定義已經泛政治化我不想談,但可以與品味議題扯上關係。
「BOBO族」指稱具有品味的中產階級。
「好人」意指在兩性互動過程中的付出者而非計畫者。
「閃光」意指路上親親我我的情侶,常常被好人與宅男當成人生目標或是敵人。

可以發現上述這些詞彙與台灣當前網路的普及有密切關係。網路成為一個彼此交換意見的場域,一些新的詞彙也從網路上竄出,進而成為日常用語。「宅男」的出現,「宅」成為日常用語,也反映出台灣社會本身美學化的軌跡。與「宅男」有程度上反義的詞彙是「型男」,用來指稱造型不錯、懂得打扮自己的男性。但「型男」並未延伸出生活美學的論述出來,只強調外型上的美學元素。

「宅男」原本只是一個借用日本「御宅族」與「電車男」的詞彙,但實際在台灣網路上的使用方式卻已經跳脫出日本「御宅族」的脈絡,反而更加強調社交生活的貧乏、美學素養的貧瘠、消費品味的等等。儘管如此,在台灣「宅」也有各種不同的用法。整理過網路上對於「宅」的使用邏輯後,會發現「宅」字的使用多為學生族群,以及35以下的上班族群。對於上班族群來講,「宅」比較偏向生活空間的封閉性。但是對於較年輕的學生族群,會發現他們其實會強調「宅」在外表上的特徵。

有「宅男」自然也有「宅女」。就目前所觀察到的網路論述,「宅女」多半只指稱生活空間的封閉性,並不被用來指稱兩性互動的貧乏,而多強調假日不想出門,想好好整理家裡之類的行為模式。

換言之,廣義的「宅」,意指一種以「個人生活空間」為重心的生活、行為與思考模式(好啦!就是Bourdieu的habitus啦!省得我需要打那麼多字,只是沒有多少人懂這詞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