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9 10:05:05咖啡海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達文西密碼

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
達文西密碼


最近寫影評的方式越來越接近馬後砲,總是在電影熱潮過後才有機會看,或是才有動力寫影評。沒辦法,開始工作後很多時間不是自己的了。不過,這也未嘗不是好事,待熱潮過後再來看《達文西密碼》,反而讓我能用其他非主流的觀點來看這部電影。按照<咖啡海的不負責影評>的慣例,電影好看與否一向不是我觀察的重點,而是想要從電影中找到一些令人省思的觀點或是想法。再加上,很多人都已經針對電影與小說間的差距、湯姆漢克斯適任羅柏蘭登教授與否等話題做了很多討論,我想我還是講些我自己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比較好。

當這部電影剛上演之初,很多看過的朋友反應他們其實並不是很能懂這部電影的主軸,也就是教會內部對於耶穌基督的神性(divinity)與人性(huminity)的爭議。台灣影迷對於這樣一個議題感覺到疑惑是很正常的,畢竟台灣不是一個天主教或是基督教國家,再來漢人宗教裡對於神與人的界線其實沒有這麼大的區別,都可能是導致台灣觀眾無法深入理解這部電影議題核心所在。好在,我大學時修過基督宗教史,還記得課堂上教授有提過,在天主教的歷史裡,針對基督信仰的核心,也就是主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與「靈性」有過很長的辯論。在早期的基督教會裡,對於「三位一體」其實有過很長的辯論,教會裡不同的教派,針對耶穌基督當是否同時具有「聖父」、「聖子」與「聖靈」三個「位格」發生過很大的爭議。直到西元325年時,君士坦丁大帝舉行的「尼西亞大公會議」(也就是電影中提到的會議),才正式決定耶穌基督同時具有聖父、聖子與聖靈三種位格於身。

無獨有偶地,或許是市場行銷策略上的高瞻遠矚,國家地理頻道在五月的時候順勢推出了相當受到爭議的一集節目~《猶大福音》。內容敘述在中東地區發現了一部早期的福音書,時間約與《死海古卷》相當,論述耶穌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其實才是最懂得耶穌基督想法的人,而非現今《新約聖經》裡四部福音裡所描繪的叛徒。而猶大之所以在之後的福音書裡被寫成背叛者的形象,也是因為在聖經的編寫過程中無法納入主流的福音,因此蒙上千古罪人之名。從政治的角度上來看,在歷史上早期的社會裡,全是宗教信仰的權力往往也決定了政治的權力,宗教上的爭執即是政治上的紛爭,在這場鬥爭中失勢的思想,也被勝利者掩蓋或是抹滅。

這個角度上來看,《達文西密碼》所揭示的爭議,其實早源自於耶穌基督的門徒之後所形成的教派與思想鬥爭。由門徒所成的不同教派,針對耶穌基督的神性、人性與靈性有不同的解釋,而詮釋上的也轉成為實質教會權力的爭奪。畢竟,在教育未普及的時代裡,對於信仰的解釋權即是具體的政治權力,抹大拉的馬利亞以及猶大都是輸家。如果我們順著《達文西密碼》的脈絡來推論,我們可以推論「錫安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早期教會歷史中對於耶穌「人性」的強化,透過耶穌基督擁有血脈強調其「人性」的角色。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將近兩千年前對於耶穌身份的爭論再次搬上檯面,只是,這一次對於基督思想的解釋權不再限於教會裡,而是在《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與好萊塢的片商手中,他們透過鏡頭語言與行銷手法,將古老的思想鬥爭再次挖掘出來,讓普羅大眾重新公審基督教會的權力來源。

不過,就像書與電影裡蘭登教授最後的台詞,「耶穌基督有沒有後代血脈真的會影響信仰嗎?」我們現在還沒見到《達文西密碼》確實撼動了基督宗教的根基,反倒看到了更多的人被故事吸引而去教堂參觀,或是為了更瞭解書中內容而去進一步接觸基督宗教。對於基督宗教而言,在這信仰式微的年代裡,這又未嘗不是一個令人有機會讓大家重拾信仰的好方法呢?


參考資料:
雅虎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818826

穆啟蒙(Joseph Motte)編著 ; 侯景文,陳百希合譯
1967 天主教史。台中:光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