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24 23:20:18Blue流MBA

追求卓越計畫如何卓越?

「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是教育部第一次辦理的學術補助計畫,過去在台灣有關大學內基礎研究的研發活動,皆由國科會統籌辦理。政府有感於過去齊頭式的零星補助學術研究缺乏突破,於是指示教育部從教改的預算中,分年編列費用,預計以4到5年的時間,提出100億預算,國科會也相對提出30億經費,接受各校申請單一計畫最多5億的高額補助。這個龐大的學術資源,擺在當下本地的學術社群和科學發展的脈絡下,遭遇到了盤根錯節的問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學術典範的建立,都必須由一群學者經過長期的耕耘,才能累積成果。有些學者經過長期努力之後,不論在文獻回顧、理論建構、實徵研究等各方面都已經累積下豐碩的成果,這時候,「追求卓越」計畫或許可以收到「臨門一腳」的效果。

然而台灣的學者平日就是各自為政,依附在不同的美國典範之下從事研究,一聽到「追求卓越」計畫有厚利可圖,立刻合縱連橫,拼湊出「獅子大開口」式的計畫,既沒有共同的研究目標,其研究成果也無法整合,只知道要買儀器、添設備,這是什麼樣的「卓越」計畫?

我們的學術一直缺乏屬於自己獨特的研究典範,更沒有建立自己的學術傳統,以台灣學術界的陳年久痾,我不太相信,一個「追求卓越」計畫就能讓他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