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3 10:09:03貪吃的海盜
故宮行〜北京篇
還記得小時候到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參觀,
對於館內展示的藝術品不是那麼了解,
但懵懂它們在歷史上必然佔有一席之地,
只是讓我極為不解的事:是為什麼要取名故宮博物院,
等到年紀較長些才稍知緣由;
原來館中文物大多是國共戰爭後期由北平故宮博物院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挑選精品運來台灣,
而展館延用舊稱才叫故宮博物院。
也因當時的先見之舉,使得台北故宮以瑰麗的文物吸引數以萬計的觀光客參觀,
然而,故宮這座搬移不了的寶物,迄立在海峽對岸,
也吸引眾人的眼光,
畢竟它擁有曾經燦爛的歷史及宏偉建築 是中國人的驕傲,
也攤在陽光下提醒著世人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北京故宮
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自明朝永樂四年開始興建,歷時14年,於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建成,
隔年 明永樂皇帝朱棣就下詔遷都北京,開始了它被稱紫禁城的時代。
通過城牆便進入到這座宏偉的宮殿...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鼎鼎大名的午門-紫禁城的正門,
因位於正南方的"午"位,所以叫午門,
相信很多人看古裝劇時常看到推出午門斬首的台詞,
實際上在自家門口處斬,是對皇帝大不敬吧;
午門建築的特異處在於正樓兩翼各有一突出的墩台,
午門左右突出的墩台,使此地形成三面環衛的格局,
參考書本上的解釋是古代宮門"雙闕"之意。
進了午門就見到紫禁城中號稱最"年輕"的古建築-太和門,何以解釋呢?原來,它曾在光緒年間被火焚毀,後來重建,所以才說它是紫禁城中最"年輕"的古建築。踏入太和門往裡一瞧,皇帝舉行登基大典的太和殿就在眼前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是紫禁城的外朝,也稱前三殿包括天安門,午門,主要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政治活動場所所以其建築格局較為開闊。(中間的御道可非一般人能走的呦!)被放置在保和殿後的雲龍階石算是宮中最大的一塊石雕,長16.57m,寛3.07m,厚1.7m,重約200多噸,讓人難以想像當初是如何運來這紫禁城內的....本來想一窺太和殿中的金鑾寶座,可惜人潮過於眾多,只在廊上瞧了一眼,這是多少人爭奪與覷覦的帝位。區分外朝與內廷的分界線是所謂的橫街,往南是前三殿,皇帝處理國事之處,而往北則是後寢,也就是帝后妃嬪居住之所,其建築格局就較為羅緻,密集,除了值班大臣和皇帝召見人員外,就算是王公大臣也不能擅入,更不能在橫街瞎晃這內牆內發生的帝后妃嬪的故事,可不亞於牆外詭譎多變的政權名利之爭 。橫街上的鎏金銅缸,除了美觀外,其儲水防火的消防功用才是重點。據說這鎏金銅缸上的刮痕,正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們貪婪刮取缸上的黃金所致。來到後宮發現大多的殿宮的門匾都是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不難看出清朝入關統治之心;然而外朝的三殿為何只寫漢文,實在是因民國初期仍給清朝皇室享有居住在後宮的禮遇,國民政府將紫禁城外朝收為國有,而袁世凱計劃在太和殿登基,便將三殿的滿文去掉,袁世凱最終未能如願,而三大殿的匾額也被保存下來作見證。據說這個囍字屏風是當時溥儀大婚時擺在坤寧宮使用的,不知真偽,但大夥都想沾個皇氣,所以凡走過必摸之穿梭在規劃整齊的後宮,除了欣賞布局雅緻的宮殿,更有參天古柏及怪石奇花令人應接不暇。御花園內的千秋亭及御景閣光聽名字就很詩情話意...隨著人潮走向神武門 ,馬上就瞧見赫赫有名的景山(舊稱煤山)就是當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破城而入時,明崇禎皇帝自謚的地方。
在面積72萬平方公尺的紫禁城中,光是宮殿就有980座,而照中國古傳統建築"四柱一間"的算法,就有8728間房屋,
我就算隨便看看都耗去大半天的時間,
更別說其中的一些特別展館需仔細瞧瞧;
所以,在時間,金錢及體力許可下,花個幾天深度遊覽,
絕對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內容部份參考:故宮知識200問.
下一篇:故宮行〜瀋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