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5:05:28buloisi

在自我要求的同時,也學會放過自己

我在中學裡當過多年的輔導教師,常常針對學生的心理困境進行心理諮商。曾經有個高三的孩子來找我談話,劈頭就說:

「老師,我想要休學!」

我感到不解,請他多說一點。他說:「因為我升上高三後,時常讀不下書,眼看大考在即,再這樣下去,我一定會搞砸!」

如果休學一年,我有機會好好調整自己,多一點時間準備,應該比較有希望考上理想的學校。」

我正想肯定他,能自我分析,並提出改善策略;另一方面又思索著:「他的狀況嚴重到需要休學了嗎?」他又說了:「我本來是不能接受休學的。」

「但我實在看不下去現在的我,根本整天混吃等死,如果繼續下去,我一定會重蹈三年前的遺憾。我不想再失敗一次了!」

繼續談下去,才知道他是個自我要求極高的孩子,不允許看到自己將生活過得如此渾渾噩噩。然而,正因為把自己逼得太緊,長期下來,累積了過度的疲憊與壓力,現在身心都受不了,正在發出抗議的訊息。這時候,最好的對策,就是「放過自己」——暫時允許自己可以不那麼努力,甚至,允許自己可以考得不理想。

然而,這對一個從小律己甚嚴的孩子而言,談何容易!

-- 

我見過無數像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各方面表現優異,符合大人的期待,而在面對更高強度的挑戰時,因為幾次挫敗而自責不已,這又讓他陷入沮喪與無力之中,害怕失敗讓他退卻不前,但因為不允許自己如此頹廢,自我批判的聲音不斷在腦中浮現,讓自己身處高度的身心壓力之中,更難以有正常的表現。

這樣的孩子,即使表現再優異,長大後事業再有成就,也不一定會快樂。因為,每當攀爬至一個顛峰,就會擔心自己隨時落入谷底,同時,又想透過另一個顛峰來證明自己,沒完沒了!

說到底,我們從小教孩子追求成功,卻沒有教孩子練習面對失敗;教孩子律己甚嚴,卻沒有教孩子也要善待自己。所以,有許多人看似高自尊,事實上,內心自卑不已,每天生活在焦慮煩躁之中。

--

前一陣子觀賞知名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主講的一堂線上課程,她談到,真正的「自信」,指的是「我行,我可以,我不行也沒關係」。我恍然大悟,原來自信是自我要求的同時,也允許自己可以做不到;而做不到的時候,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非透過外在的表現來證明自己。

然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只敦促孩子做到「我行」,但卻少了培養孩子「我不行也沒關係」的情緒承載能力。

於是,長大後,當我們發現自己並不快樂時,就得把這失落的一塊給找回來,最佳途徑便是懂得「善待自己」。然而,善待自己並不是透過大吃大喝、揮霍無度來犒賞自己的辛苦,這只是在高度壓力下的心理補償,而是能夠在心裡停止自我批判,接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用白話一點的語言來說,就是「放過自己」。

我在心理諮商或心理成長課程中,常給高度自我否定的個案或學員做一個名為「同在模式」的練習,也就是練習告訴自己,兩個看似對立卻可以同時並存的自我描述,例如:

「我不可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同時,我有時候也會獲得別人善意的回應」。

「我終究是個失敗者,同時,我在許多方面也做得不錯。」

同在,讓好與壞同時並存,這些都是人生的真實面,我們都需學習去接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