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0 04:13:05羅霏

白城魔鬼




改變歷史的博覽會傳奇V.S. 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事件

真實歷史細節與懸疑小說筆法的完美結合



‧榮獲2004 艾倫坡獎真實犯罪類
‧入圍2003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類決選
‧200萬本銷售佳績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 蟬聯暢銷排行榜100週
‧Amazon網路書店銷售排行榜第一名




「別做小計畫,它們沒有讓人熱血沸騰的魔力。」
——丹尼爾‧哈德森‧伯漢(1893年哥倫布世界博覽會工程總監)

「我一生下來,裡面就有一個惡魔。我無法抑制自己不殺人,正如同詩人在靈感來時無法不吟唱一番。」
——H.H.賀姆斯(1896年的自白)





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Murder, Magic, and Madness at the Fair
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draws the reader into a time of magic and majesty, made all the more appealing by a supporting cast of real-life characters, including Buffalo Bill, Theodore Dreiser, Susan B. Anthony, Thomas Edison, Archduke Francis Ferdinand, and others. In this book the smoke, romance, and mystery of the Gilded Age come alive as never before.
Erik Larson’s gifts as a storyteller are magnificently displayed in this rich narrative of the master builder, the killer, and the great fair that obsessed them both.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book, go to http://www.DevilInTheWhiteCity.com.





個人私心比較喜歡原文書的封面











作者自序

魔鬼要來了

十九世紀末葉,在工業煙塵漫天及火車噹啷聲不斷的芝加哥住著兩個人,一樣地英俊,一樣都是藍眼,而且對他們所選擇的專業同樣地技藝嫻熟。這兩個人都具備超乎尋常地精力,而此一要素正是美國衝向二十世紀熱潮的特色之一。其中一位是建築師,他興建了許多美國最重要的建築物,其中包括紐約熨斗大樓、華府聯合車站;而另一個則是殺人犯,是美國歷史上殺人最多的兇手之一,開創了美式城市連續殺人犯的原型。儘管這兩個人並未碰面,至少從未正式相遇,但他們的命運卻被一個神奇事件連結在一起。雖然此一事件已為大多數現代人所遺忘,但在當時,它所擁有的轉型力量,被認為幾乎和美國南北內戰一樣。


在以下的篇幅中,我會述說關於這兩個人和此一神奇事件的故事,但是我必須在正文開始前先行告知:不管以後所出現的一些事情看起來是多麼奇怪或可怕,本書並非虛構的作品。任何出現在引號之間的描述,都是源自於信件、回憶錄、或者其他的文獻資料。大部分的事件都發生在芝加哥,但是我祈求讀者們原諒,我得數度腳步蹣跚地跨越州界,就像那堅定卻滿腹憂傷的蓋爾警探最終進入那可怕的地窖那一回。我也要求大家容忍我有時會因應故事的要求而旁徵博引一番,包括偏離主題地談到如何取得屍首以供醫學之用,以及如何在歐姆斯特的造景中正確地使用「黑王子」天竺葵品種等。


在血跡、煙塵、以及肥沃的土壤之下,這本書要說的是生命易逝,以及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以他們短暫的一生去參與不可能的任務,而其他人則在製造悲傷。最後,這是一部善與惡、光與暗、白城與黑城之間,無可避免相互衝擊的故事。


艾瑞克.拉森
于西雅圖









以上

都不是本人想看《白城魔鬼》的原因



是因為收到了這樣的一封信:

轉載如下──



【每本書對我來說都是一部偵探小說,每份檔案裡都藏有一條充滿著慾望和陰謀的暗巷】

--白城魔鬼作者,艾瑞克拉森。

是的,【上帝在細節之中】,我想魔鬼也在細節之中吧。



關於白城魔鬼的幾件事

一、選書與推薦

先謝謝不同的通路選書或是推薦了這本書。我不知道大家各自的原因,但是我想說說自己當初選這本書的理由。



1.昨天才看到有讀者說,選這本書出版的人勇氣可嘉,我霎時一愣,為什麼需要【勇氣】?啊,是的,在台灣的閱讀習慣裡,出版這本書的確顯得有些辛苦(不過,我到現在才發現),因為,它不甜,它不容易讀,它無法標榜賺人熱淚,它沒有狗血的痕跡(雖然我不只一次在讀到建築師歐姆斯特時,險險就掉下眼淚。)可是,我們怎麼知道讀者只想讀容易的、甜美的、動不動就讓人熱淚盈眶的書呢?

我們能不能試著給讀者一些【別的】?



2.兩線並行的寫作方式,其實不是這書的獨特之處,重點是,誰敢把原來應該是兩本書的題材,就這麼自顧自的放在一起,竟然還不設法在他們之間弄點什麼伏筆或是破案線索的。比如說讓殺人魔與建築總監不期而遇,或是,殺人魔在摩天輪上幹點什麼好事兒都行啊。然而,作者就是這麼從容不迫的把兩條線各自帶開了。

可是,讀著讀著,所有神祕的聯繫一一浮現。兩線交織,條理卻各自清楚。讓部份讀者覺得辛苦的歷史細節,其實在這裡發揮了無上的功力。難怪作者的寫作風格已經成為一種類型書寫的典範。



3.這本書的層次太豐富了,我再一次理解到【分類】的【無能】。原來是歷史類或是真實犯罪類(true crime)的書,結果把讀者搞得昏頭轉向,國外的書評大多一開始就承認,別替它分類了,它是非小說,可是讀著讀著就忘了。它是歷史,可是總以為它是推理小說。結果國外這本書的讀書會成員,替它分析了二三十條可以切入閱讀的線索與趣味所在。除了前述少不了歷史與犯罪推理的意味,還有建築設計的、美學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勵志的。

對於層次豐富的書,我沒有抵抗力。



4.至於有些人說,芝加哥歷史與我何干?好像欠缺了一點共鳴的基礎。在我審書時,這樣的疑慮倒是真的一掃而空,因為讀得津津有味。不只在中文世界,即使在英語世界,這本書的獨特形式與寫作風格,都已經足以讓書的內容超越了1893年,那個時代的芝加哥的時空。



二、有人說【銷售好像沒有很厲害嘛?!】

這本書得到各通路的注意與支持,特別是實體通路在新書上市前用必須錙銖必較的「坪效」支持我們的案型,在這一次特別的預告形式上,給了很大的配合與支援。那麼,這本書怎麼沒有賣的像【那些】暢銷書一樣呢?



呵呵,我說啊,

第一,別急,不是所有的書的銷售曲線都一樣啊。

第二,因為這本書是需要【解釋】的書。



它需要所有的推手幫它向讀者爭取機會,畢竟在國外它已經在排行榜上三年多不墜,但是,在台灣,它還需要【解釋】。編輯、企劃、與通路最大的成就不就在主動【解釋】一本有趣的書嗎?通常這些書,都不是那種能讓人一眼就看懂的暢銷書。可是,它仍然有備解釋成功的機會。

這一次,我其實很期待。而且已經有通路上榜囉。



三、用快報取代試讀本



我們把【行銷】當作對讀者、通路的真實對話,不能勉強、不能虛假、更不想只是花槍。編輯與企劃的第一要務都是【解釋】書,不是嗎?就像通路一樣。

越不具備【台灣的】暢銷書條件的書,越需要我們的解釋。

1.所以不送贈品,是因為沒有貼近的物件。

2.不想作獨家封面,是因為不知道這樣對讀者的意義在哪裡?(當然有些書是合適的)

3.不作試讀本,不是因為大家都作,而是這樣一本充滿細節的作品,我們該如何擷取呢?

4.我們如何還原這本書的閱讀情境?

5.如何在網路預售的優勢條件中,在實體書店營造有趣而引人注意的預告效果?



於是,博覽會快報誕生了!還有那個報架!我們想用這些,召喚讀者回到這本書的閱讀情境。一個充滿華麗奇想與各種矛盾衝突的世紀之交。



四、一些書評與讀者反映

有空也許可以到漫遊者的官方網站上去看看吧,不一定都是讚揚,可是我喜歡有各種觀點。

http://blog.roodo.com/devilinthewhitecity/



送大家這本書,希望你們喜歡。

漫遊者文化













是這樣一封熱血的信

讓《白城魔鬼》 好端端的躺在床上


出版業需要不一樣的眼睛

讀者也是吧


雖然上次介紹了《偷書賊》

但實際的書出來了卻沒去行動

當然不是去行動偷書

是去閱讀



這段期間看了喜歡的法醫類型《雕刻人骨》

《死亡翻譯人》作者、美國傳奇刑事人類學家、人體農場實驗室第一部犯罪鑑識小說










想看的書太多

可看時間太少





下一本:《白城魔鬼》






































pao 2007-08-19 22:58:10

這本書被妳介紹的連我也想看了...

版主回應
你應該會喜歡
引人入勝的歷史
2007-08-23 0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