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6 20:22:09阿傑

辨識身與心——禪觀的第一個目標(轉載自「如是」)


靜靜地坐在這裡,向內觀照,能看到什麼呢?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五尺之軀——身體是最明顯的,也是最不會被忽略的。然後,我們會自然地覺察到內在的感受、念頭與意志等;與身體相比,感受、念頭等屬於較為細緻的事物,心若不夠細緻敏銳,是不容易觀察到的。向內觀照,只能發現這兩大類事物:坐著的肉身與心理活動。坐著的肉體被稱為“色”,心理意識活動被稱為“名”。

在實修中,把“名”與“色”分別清楚的能力稱為“名色分別智”,這是最初的一個修行成果,藉著對實相認識的第一個階段,修行者才會進入更深入的修行。色法(身體)有形體,而名法(心理)沒有形體;色法是無知無覺的,而名法可以識知目標。色法因有形體,可以被看見,可以觸及,如《清淨道論》所說的“色有刺眼的特相”。名法沒有具體的形體,它有四種形式:受、想、行、識。

身體具有物質的屬性。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容易理解,身體有重量,有體積,有色彩,它佔據空間,屬於生物的範疇。而心不是物質的,它沒有重量,沒有體積與顏色,也無任何形體,不佔據空間。在觀察名色二法之外,修行者還可以有意識地再加尋找,在身與心二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事物——諸如“我”等;這是禪修中一個必要的步驟。“名色分別智”的獲得有兩點重要的標誌:第一,識知“名”與“色”的個體特點,以及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把它們區分開來的能力;第二、明確地認識到,在身體(色法)與心理(名法)之外,不會存在其他的任何事物——宇宙無非“名法”與“色法”。

一個想法生起,它沒有形狀,也無色彩可言;我們不能說一個想法是方的或是圓的,也不能說它是紅的或是綠的。某種感覺生起,例如疼痛,它沒有形狀;某種意志生起,例如決心,它沒有形體,只是一種無形的意感。眼睛能夠看到有形體、有色彩的事物,這一類事物稱為色法;而能夠知道色法,能夠感知到形體與色彩的叫做名法。

世間的一切事物,不是色法就是名法,除了這兩大類,不會再有其他的了。就在此刻,當修行者靜靜地坐在這裡,檢視所有的事物,從身體開始,坐著的是色身,知道色身的是心,只有色法與名法(身和心)。向外觀察,遠處的山脈與近處的樹木,它們是物質的,有形體、色彩與體積等;而知道這山脈與樹木的是心。一個具有形體、色彩、重量與體積等,另一個沒有形體與色彩,而卻能識知目標。前者是色法,後者是名法。

修習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認知最基礎的名、色二法,並能辨別它們二者的特性;在反复地辨別當中,修行者會看到,只有名與色,而別無其他的任何事物。而當修行者獲得了辨別名色的能力,他就證知了“名色分別智”——十 ​​六階智的第一階智。

對於實際修行而言,辨別名與色的修習過程必須融化在具體的四種禪修方式之中。例如,如果修行者選擇修習身念住,他所觀察的目標是身(色法),為了辨別名與色,他在觀察身(色法)的同時,是否還要觀察心(名法)呢?簡單的選擇是,不必觀察名與色,只要觀察一種就可以了。對於觀身的修習者,他不斷地把握身體的物質屬性,或者觀察身體的各種姿勢;身體粗大而容易觀照,他只要觀照身體就可以了。心法比較微細,不容易觀照,身念住的修行者在修習的初期則不必觀照心法。

依照《大念住經》等經典,身念住的修習方法大致有觀察身體的四大元素,觀察身體的大小姿勢以及觀察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等。修行者選擇一種具體的方法,然後依照方法勤奮地觀照就可以了。如此不斷地觀照,身體的真相會逐漸顯現出來,當對身體的基本要素觀察到足夠清晰時,心便會自動地顯現出來。

同理,如果修行者選擇修習觀受、觀心與觀法,他也只要把握心的基本要素與基本狀態,不斷地練習就可以了。一般他不必專門抽出時間,觀察色法的物質特性。他反复地把握名法的屬性,當修習達到一定程度,身體的物質屬性就會自動地顯現出來,辨別名與色的智慧會自然生起。

也有禪修者同時選擇修習兩種方法,觀身與觀心,希望從身與心的對比當中把握二者的特點。從理論上講,這種修法是可行;但是,如果是初學者,需要考慮到剛開始修行時,同時把握這兩種的難度。同時修習二種念住,對於普通的修行者而言是有相當困難的,往往修習了很長的時間,終究無法把握色法與名法的特點。對於修行者而言,從身念住入手,集中精力觀照身體,往往比較容易達到區別名色的目的。

不論修行者的修習方法是四念住中的哪一種,區分名與色是最基礎的智慧,是修行者首先要完成的任務。如果修行者沒有區分名與色的能力,其禪修進程將無法真正展開。在證智的階段,佛陀制定的順序是“十六階智”,即修行者首先要完成“名色分別”的任務,然後進入把握因緣的階段,再後才是觀察名法或色法的無常生滅等。
 
如是  2008-3-30 
 
■附錄  十六階智
 
1、名色分別智
2、把握因緣智
3、遍知智
4、生滅隨觀智
5、壞隨觀智
6、怖畏現起智
7、過患隨觀智
8、厭離隨觀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隨觀智
11、行舍智
12、隨順智
13、種姓智
14、道智
15、果智
16、思維反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