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一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
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菩薩。
爰傳茲土。抑亦其例。至如彌天大德童壽桑
門。並創始命宗圖辯格致。播揚宣述。所事玄
虛。唯斯擬聖默之所祖。自降乎已還。歷代古
今。凡著名僧傳。及傳所不載者。釋僧叡等三
千餘僧。清信檀越謝靈運等八百許人。至能
辯正方言節文階級。善覈名教精搜義理。揖
此群賢語之所統。有美若人。超語兼默。標本
則句句深達佛心。明末則言言備通眾教。諒
是大乘懿典。方等博書。自古自今著文著筆。
詳汰名賢所作諸論。或六七宗。爰延十二。並
判其臧否。辯其差當。唯此憲章無弊斯咎。良
由襟情泛若。不知何係。譬彼淵海數越九
流。挺拔清虛。蕭然物外。知公者希。歸公採
什。如曰不知。則公貴矣。達猥生天幸。逢此正
音。忻躍弗已。饗讌無疲。每至披尋。不勝手
舞。誓願生生盡命弘述。達於肇之遺文。其猶
若是。況中百門觀。爰洎方等深經。而不至增
乎。世諺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誠實真諦。地
論通宗。莊老所資猛浪之說。此實巨蠱之言。
欺誣亡沒。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夫神道不
形。心敏難繪。既文拘而義遠。故眾端之所詭。
肇之卜意豈徒然哉。良有以也。如復徇狎其
言。願生生不面。至獲忍心。還度斯下。達留連
講肆二十餘年。頗逢重席。末睹斯論。聊寄
一序。託悟在中。同我賢余請俟來哲。夫大分
深義。厥號本無。故建言宗旨。標乎實相。開空
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釋二諦顯佛教門。但
圓正之因。無上般若。至極之果。唯有涅槃。故
末啟重玄。明眾聖之所宅。雖以性空擬本。無
本可稱。語本絕言。非心行處。然則不遷當
俗。俗則不生。不真為真。真但名說。若能放曠
蕩然。崇茲一道。清耳虛襟。無言二諦。斯則淨
照之功著。故般若無知。無名之德興。而涅
槃不稱。余謂此說周圓。罄佛淵海。浩博無涯。
窮法體相。雖復言約而義豐。文華而理詣。語
勢連環。意實孤誕。敢是絕妙好辭。莫不竭茲
洪論。所以童壽歎言。解空第一。肇公其人。斯
言有由矣。彰在翰牘。但宗本蕭然。莫能致
詰。不遷等四論。事開接引。問答析微。所以稱論
肇論
後秦長安 釋僧肇 作
宗本義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何則。一
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
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
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
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
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言不
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
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夫不存無以
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雖觀有而無所取
相。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
所住矣。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謂
諸法實相也。見法實相。故云正觀。若其異者。
便為邪觀。設二乘不見此理。則顛倒也。是
以三乘觀法無異。但心有大小為差耳。漚和
般若者。大慧之稱也。諸法實相。謂之般若。能
不形證。漚和功也。適化眾生。謂之漚和。不
染塵累。般若力也。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
之門涉有。涉有未始迷虛。故常處有而不染。
不厭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是謂一念之
力。權慧具矣。一念之力。權慧具矣。好思。歷
然可解。泥洹盡諦者。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
滅。故謂盡耳。無復別有一盡處耳
物不遷論第一
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
余則謂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無去來。無動
轉者。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
於諸動。必求靜於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
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然則動靜未
始異。而惑者不同。緣使真言滯於競辯。宗途
屈於好異。所以靜躁之極。未易言也。何者。夫
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違真故迷性而莫
返。逆俗故言淡而無味。緣使中人未分於存
亡。下士撫掌而弗顧。近而不可知者。其唯
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復寄心於動靜之際。
豈曰必然。試論之曰。道行云。語法本無所從
來。去亦無所至。中觀云。觀方知彼去。去者不
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明矣。夫
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
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
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
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
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傷夫
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
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
何所往。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
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
來。於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
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
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
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
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
嶽而常靜。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
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何怪哉。噫。聖人有言
曰。人命逝速。速於川流。是以聲聞悟非常以
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苟萬動而非化。豈
尋化以階道。覆尋聖言。微隱難測。若動而靜。
似去而留。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是以言去
不必去。閑人之常想。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
謂往耳。豈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也。故成具
云。菩薩處計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訶衍
論云。諸法不動。無去來處。斯皆導達群方。兩
言一會。豈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
不住。稱去而不遷。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
住。故雖靜而常往。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
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留矣。然則莊生之所
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
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觀聖人心者。不同
人之所見得也。何者。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
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出家。白
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
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
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
是以如來因群情之所滯。則方言以辯惑。乘
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異者。
其唯聖言乎。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
動之說。雖復千途異唱。會歸同致矣。而徵
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
謂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
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
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
故不馳騁於古今。不動。故各性住於一世。然
則群籍殊文。百家異說。苟得其會。豈殊文之
能惑哉。是以人之所謂住。我則言其去。人之
所謂去。我則言其住。然則去住雖殊。其致一
也。故經云。正言似反。誰當信者。斯言有由
矣。何者。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
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
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
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
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然則四象風
馳。璇璣電捲。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是以如
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
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
可朽故也。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
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明矣。故經云。三災
彌綸。而行業湛然。信其言也。何者。果不俱
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
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
何惑於去留。踟躕於動靜之間哉。然則乾坤
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苟能契
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
物不遷論(終)
不真空論第二
夫至虛無生者。蓋是般若玄鑑之妙趣。有物
之宗極者也。自非聖明特達。何能契神於有
無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
能滯。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
以其即萬物之自虛。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
也。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
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
故能混雜致[涼-小+日]。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
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
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然
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殆非群
情之所盡。故頃爾談論。至於虛宗。每有不同。
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
競作。而性莫同焉。何則。心無者。無心於萬
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
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
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本無者。情
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
無。無亦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
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
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
物之情哉。以夫物物於物。則所物而可物。以
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
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真諦獨靜於名
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
復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摩訶衍論云。諸法
亦非有相。亦非無相。中論云。諸法不有不
無者。第一真諦也。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
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虛豁。然後為真諦
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即真。
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
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
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物。
物非真物。故於何而可物。故經云。色之性空。
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
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是以寢疾有不
真之談。超日有即虛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
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
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
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雖真而非
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是以言真未嘗有。言
偽未嘗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經云。
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此經直辯
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
二於物哉。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
所以不無。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
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雖無而非無。無
者不絕虛。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
不即真。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
法生。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
轉。是謂轉無所轉。此乃眾經之微言也。何者。
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
為得。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以物非有。故常
見不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故
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云。物從因緣
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所以然
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
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
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
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不無者。夫無則
湛然不動。可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
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故摩訶衍論
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
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
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尋此有無
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若應有。即是有。不應
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言有。是為
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辨非有。此事一稱
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
同。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
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
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
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故放
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
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
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
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
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故中觀
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
以此為彼。以彼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
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
無。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
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是以成具立強名之
文。園林託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之言。於何
而不在。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
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
也。故經云。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
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然則道遠乎哉。
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不真空論(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