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5 12:06:44Brsuny

不漂泊的我與一首漂泊的歌

原作:2003.10.


我最喜歡的詩經篇章是〈衛風.黍離〉,最喜歡的短篇小說是David Grossman的〈鋼索生涯〉,我的主題曲則是木匠兄妹的路之歌(Road Ode)。這三者,微妙地跨越時空的藩籬,互相冥合呼應著,共同訴說著人生的孤獨和漂泊。

“I’ve been on this lonely road so long. Does anybody know where it goes?”不同於木匠兄妹對於愛情和往日情懷的詠嘆,〈路之歌的一開頭〉,一種琥珀色孤獨的況味立刻攫住了我。我恍若成為David Grossman筆下那個遊走各地表演鋼索的漂泊者,「我經過城市和鄉村,決不在同一個地方住兩個晚上。我喜歡在晚上隨意到一個地方,沒人認識我,沒人知道我第二天要在這裡做什麼。我默默地在街上閒逛,找尋一個對我合適的地方,找到一塊位置。……人群湧向我,想看我的鋼索表演。」
“Crowds of people shouting how they love the show. They don’t know. The endless crowds of faces just keep on wearinga smile. The countless times and placeslead me back. Please take me back home.” 與其感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似不如輕聲吟唱Road Ode。鋼索生涯被濃縮在一首歌裡。如果漂泊是宿命,孤獨又何妨,聽一首好歌,一生滿足。

人的喜好真是不可理喻。其實,Road Ode所描述的生命情境和我的生活經驗迥然不同:我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始終在我身邊,給我支持和鼓勵,我不應感到孤獨。

從前,我是個通勤族,日日於雙城間做定軌航行,從來也不曾脫軌成為浪跡天涯的瀟灑;現在失業的我,更從「一度空間的生物」退化成為「零度空間的生物」,鎮日窩居於家中。「漂泊」於我,益發成為一個遙遠陌生的辭彙。

那麼,為什麼我在聆聽路之歌時,會有一種熟悉又切近的悸動呢?

也許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生命分散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而就算親若家人至友,也終有生離死別的時候。到頭來,人終歸孤獨,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踽踽漂泊。所以路之歌也就成了我的主題曲。

下一篇:Music & Lyrics

鴻魚尺素 2007-03-03 05:54:04

如果你把它;當作是一輩子的狀況,那就太離譜了,我說的是當你面對的時候。甚至是自己可選擇。如果是一輩子都那樣;不必去沙漠,直接去瘋人院。

鴻魚 2007-03-02 07:37:22

孤獨若能自在,那寂寞又何在?
只有在孤獨跟寂寞的淬煉下,才有絕對自我的品味!

版主回應
我有時也是這麼想,但有時還是覺得需要有人陪伴、需要有人為我解開心中的惶惑,需要有人聽我訴說生活瑣事……也許畢竟「鳥獸不可與同群」,一個既懂得享受孤獨又有知己的人是最幸福的吧!

喜歡〈A Matter of Taste〉中的一句對白:「請你到沙漠去,替我品味孤獨」
2007-03-02 17:45:19
brsuny 2007-03-01 16:25:51

有時喜歡孤獨,因為那份逍遙清靜自由自在
有時害怕孤獨,因為那份形單影隻煢煢寂寞
人真是矛盾
是誰說的
「我怕別人太注意我,又受不了別人的漠視」
「我到處旅行,好讓別人找不到我;
我從事寫作,好讓別人知道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