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5-21 10:23:57小野豬
〔國家簡介〕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介細節
官方語言 波斯語
其他語言 庫德語、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
首都 德黑蘭
面積(平方公里) 1,648,000
地理位置 北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和裏海,西與土耳其及伊拉克接壤,南濱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與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交界。
氣候 屬乾燥氣候型,雨量稀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溫度最高達攝氏五十五度。
人口(萬人) 6,400萬人(1998年)
重要都市 德黑蘭、伊斯法漢、希拉茲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其他宗教 基督教
幣制 Rial
匯率 1US$ = 8,150Rials
電壓 略
主要媒體 Abrar、Alik、Bahari Iran
建國簡史/
伊朗古稱波斯,屬印歐民族之一支,早在史前時期該族已移居現今伊朗高原,西元前五三三年,塞流士(Cyrus the Great)首建波斯第一個帝國(Achaemenid Empire) ,迨傳至大流士,帝國版圖東起印度河,西抵尼羅河,橫跨歐、亞、非三洲,盛極一時;西元前四世紀中葉至西元十八世紀初,波斯國力式微,先後為希臘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及土耳其人所統治。十六世紀初,依斯馬依.薩法威(Ismail Safavi)抗拒鄂圖曼土耳其,一度中興,建立薩法威王朝(Safavi Dynasty),並以回教什葉派為國教。十八世紀初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崛起,惟因長期戰亂,國勢衰竭,帝俄則攫取大片領土,一次世界大戰前英俄聯手防堵德國擴張在近東之勢力,一九○七年協議瓜分波斯,俄國控有北部,英國佔有南部,僅留中間作為緩衝區,仍由卡加王朝治理。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李查汗(Reza Khan)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一九二五年得取王位,建立巴勒維王朝 (Pahlavi Dynasty),一九三五年改國名為伊朗。一九四一年李查汗遜位,而由其子巴勒維 (Mohammed Rez Pahlavi) 繼位。 巴勒維執政時期,伊朗軍力強大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與沙烏地阿拉伯同為美國穩定中東地區之兩大柱石。一九七八年一月之後,伊朗內部局勢急遽惡化,在宗教領袖柯梅尼與反對黨不斷鼓吹下,全國發生了如火如荼的示威、罷工運動,使政治及經濟結構陷於癱瘓狀態,終於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六日巴勒維被迫出國流亡,結束了三十七年的統治。 一九七九年二月,流亡於巴格達、巴黎等地達十五年之久的什葉派領袖柯梅尼,由巴黎返回伊朗,成立回教政權。
國體/政體 回教共和國體制
國會 二○○○年二月舉行第六屆國會大選,支持哈塔米總統之改革派獲得勝利,在國會二九○席中囊括一七○席,保守派獲得四十五席。
內閣 行使行政權,閣員由總統任命交國會通過。
司法機關 伊朗原有法庭在伊斯蘭教革命後全遭廢除,代之以速審速決的革命法庭,總數超過一千名法官在全國各地巡迴審案。
元首 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
外交部長 卡拉齊Kamal Kharazi
政治情勢 一九九九年二月廿六日伊朗舉行開國以來首次地方選舉,共有三十三萬名候選人角逐十九萬七千個市議會、鄉鎮民意代表席位,溫和派總統哈塔米及其盟友,希望藉公民直接參加政治,建立地方自治制度,選舉結果溫和派獲得百分之七十之選票支持。 二○○○年二月十八日伊朗舉行第六屆國會大選,支持哈塔米總統之改革派獲得壓倒性勝利,在國會二九○席中囊括一七○席;保守派獲得四十五席,獨立人士取得十席,另有六十六席須經第二輪投票方能取決。同年五月五日舉行第二回合國會選舉,結果親現任總統哈塔米之改革派陣營仍在須補選之六十六席中拿下四十六席,加上第一回合初選所贏得之一百四十三席,在二百九十席國會中佔得多數(共一百八十九席),為伊朗未來改革之路奠定基礎。
社會概況 伊斯蘭回教社會民風保守、教律甚嚴,惟哈塔米總統上任以來,已有開放之趨勢。
經貿概況 國民生產毛額 3,476億美元(1999年)
平均國民所得 1,080美元(1999年)
經濟生產情形 伊朗經濟農牧並重,原油蘊藏量達九三○億桶,產量及輸出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為中東地區第二大石油輸出國。
各種產業概況 農牧並重,毛織品及皮革輸出頗多,漁業及採珠業發達,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金、銅等,石化工業中心為班遠及柯梅尼城。
財政收支 石油收益佔伊朗政府收益之大多數,惟因前幾年油價低迷,對伊朗經濟造成相當之衝擊。
輸出總值(美元) 152億3,400萬(1999年)
輸入總值(美元) 138億1,700萬(1999年)
主要輸出項目 石油、天然氣、石化原料、石材、銅
主要輸入項目 汽車零配件、食品、化學品、鋼鐵
主要出口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德國、義大利
主要進口國 德國、義大利、日本、阿根廷、南韓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US$1億1,520萬(2000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US$9億8,220萬(2000年)
主要貿易伙伴 德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
外匯存底 78億美元(1999年)
對外關係概況 對外政策 外交政策中立(一九七九年三月申請加入不結盟會員國),與西方各國疏遠,對俄關係自一九八二年底漸形惡化,惟積極發展與第三世界關係。
與各國關係 與伊拉克戰爭自一九八0年起歷時八年結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反對美國軍力介入波灣戰爭。蘇聯解體後,發展與中亞回教共和國關係。改善與海灣國家關係。與阿富汗迭有衝突。
已加入國際組織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
官方語言 波斯語
其他語言 庫德語、土耳其語、亞美尼亞語
首都 德黑蘭
面積(平方公里) 1,648,000
地理位置 北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和裏海,西與土耳其及伊拉克接壤,南濱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與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交界。
氣候 屬乾燥氣候型,雨量稀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溫度最高達攝氏五十五度。
人口(萬人) 6,400萬人(1998年)
重要都市 德黑蘭、伊斯法漢、希拉茲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其他宗教 基督教
幣制 Rial
匯率 1US$ = 8,150Rials
電壓 略
主要媒體 Abrar、Alik、Bahari Iran
建國簡史/
伊朗古稱波斯,屬印歐民族之一支,早在史前時期該族已移居現今伊朗高原,西元前五三三年,塞流士(Cyrus the Great)首建波斯第一個帝國(Achaemenid Empire) ,迨傳至大流士,帝國版圖東起印度河,西抵尼羅河,橫跨歐、亞、非三洲,盛極一時;西元前四世紀中葉至西元十八世紀初,波斯國力式微,先後為希臘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及土耳其人所統治。十六世紀初,依斯馬依.薩法威(Ismail Safavi)抗拒鄂圖曼土耳其,一度中興,建立薩法威王朝(Safavi Dynasty),並以回教什葉派為國教。十八世紀初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崛起,惟因長期戰亂,國勢衰竭,帝俄則攫取大片領土,一次世界大戰前英俄聯手防堵德國擴張在近東之勢力,一九○七年協議瓜分波斯,俄國控有北部,英國佔有南部,僅留中間作為緩衝區,仍由卡加王朝治理。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李查汗(Reza Khan)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一九二五年得取王位,建立巴勒維王朝 (Pahlavi Dynasty),一九三五年改國名為伊朗。一九四一年李查汗遜位,而由其子巴勒維 (Mohammed Rez Pahlavi) 繼位。 巴勒維執政時期,伊朗軍力強大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與沙烏地阿拉伯同為美國穩定中東地區之兩大柱石。一九七八年一月之後,伊朗內部局勢急遽惡化,在宗教領袖柯梅尼與反對黨不斷鼓吹下,全國發生了如火如荼的示威、罷工運動,使政治及經濟結構陷於癱瘓狀態,終於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六日巴勒維被迫出國流亡,結束了三十七年的統治。 一九七九年二月,流亡於巴格達、巴黎等地達十五年之久的什葉派領袖柯梅尼,由巴黎返回伊朗,成立回教政權。
國體/政體 回教共和國體制
國會 二○○○年二月舉行第六屆國會大選,支持哈塔米總統之改革派獲得勝利,在國會二九○席中囊括一七○席,保守派獲得四十五席。
內閣 行使行政權,閣員由總統任命交國會通過。
司法機關 伊朗原有法庭在伊斯蘭教革命後全遭廢除,代之以速審速決的革命法庭,總數超過一千名法官在全國各地巡迴審案。
元首 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
外交部長 卡拉齊Kamal Kharazi
政治情勢 一九九九年二月廿六日伊朗舉行開國以來首次地方選舉,共有三十三萬名候選人角逐十九萬七千個市議會、鄉鎮民意代表席位,溫和派總統哈塔米及其盟友,希望藉公民直接參加政治,建立地方自治制度,選舉結果溫和派獲得百分之七十之選票支持。 二○○○年二月十八日伊朗舉行第六屆國會大選,支持哈塔米總統之改革派獲得壓倒性勝利,在國會二九○席中囊括一七○席;保守派獲得四十五席,獨立人士取得十席,另有六十六席須經第二輪投票方能取決。同年五月五日舉行第二回合國會選舉,結果親現任總統哈塔米之改革派陣營仍在須補選之六十六席中拿下四十六席,加上第一回合初選所贏得之一百四十三席,在二百九十席國會中佔得多數(共一百八十九席),為伊朗未來改革之路奠定基礎。
社會概況 伊斯蘭回教社會民風保守、教律甚嚴,惟哈塔米總統上任以來,已有開放之趨勢。
經貿概況 國民生產毛額 3,476億美元(1999年)
平均國民所得 1,080美元(1999年)
經濟生產情形 伊朗經濟農牧並重,原油蘊藏量達九三○億桶,產量及輸出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為中東地區第二大石油輸出國。
各種產業概況 農牧並重,毛織品及皮革輸出頗多,漁業及採珠業發達,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金、銅等,石化工業中心為班遠及柯梅尼城。
財政收支 石油收益佔伊朗政府收益之大多數,惟因前幾年油價低迷,對伊朗經濟造成相當之衝擊。
輸出總值(美元) 152億3,400萬(1999年)
輸入總值(美元) 138億1,700萬(1999年)
主要輸出項目 石油、天然氣、石化原料、石材、銅
主要輸入項目 汽車零配件、食品、化學品、鋼鐵
主要出口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德國、義大利
主要進口國 德國、義大利、日本、阿根廷、南韓
我對該國輸出(美元) US$1億1,520萬(2000年)
我對該國輸入(美元) US$9億8,220萬(2000年)
主要貿易伙伴 德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
外匯存底 78億美元(1999年)
對外關係概況 對外政策 外交政策中立(一九七九年三月申請加入不結盟會員國),與西方各國疏遠,對俄關係自一九八二年底漸形惡化,惟積極發展與第三世界關係。
與各國關係 與伊拉克戰爭自一九八0年起歷時八年結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反對美國軍力介入波灣戰爭。蘇聯解體後,發展與中亞回教共和國關係。改善與海灣國家關係。與阿富汗迭有衝突。
已加入國際組織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