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8 19:18:38

「故宮股份有限公司」

「故宮股份有限公司」營收十倍速成長

撰文/林亞偉 

食衣住行育樂各產業,都可以在故宮國家寶藏裡,找到無限可能的開發金礦。如果,我們是故宮有限公司的股東,故宮博物院擁有民間企業的活力思惟,故宮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


中國文物大熱潮,台灣要怎麼善用故宮藏寶,抓住這波致富機會?

「只要是印有中國字的衣服,不管懂不懂,老外都愛!」從事精緻文物設計販賣的祥瀧總經理鄭瑤婷這樣說。走進故宮販賣部,不到十坪大的小小空間,收銀機旁的小姐,整天忙著為川流不息的觀光客結帳。故宮一年的品牌授權營收約二億元,這個數字,其實可以再翻上十倍到二十億元!

甫於內閣改組後接任故宮院長的林曼麗對故宮授權商品營收達二十億元的空間,深具信心。這二十億元,其實只是全球每年約二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二百億元)國際藝術授權產值的千分之三!故宮身為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擁有最瑰麗精華的中國文物,最有機會在這塊市場大展身手,開創「故宮」品牌,故宮正是台灣含金量最高的品牌。


勁敵 北京挾奧運氣勢搶發言權

因為,對岸的北京故宮也「開竅」了!兩岸故宮從競爭或合作所產生的火花,將是推動中國藝術授權產業的最佳爐火。鄭瑤婷形容,在二○○○年前,北京故宮的周邊授權商品,品質依然與世界一流博物館有很大差距,但這五年已迎頭趕上了。現在,北京故宮更趁著○八年北京奧運的氣勢,一方面大舉修繕紫禁城宮殿群,二方面加速開發各式周邊商品,將北京故宮的中國文物典藏精品的發言權,從台北故宮搶到北京故宮。

從參觀人數上,每年一百五十萬人次的台北故宮,敵不過北京故宮每年達八百萬人次的龐大數量。在典藏數量上,台北故宮六十五萬件的館藏,比不過北京故宮的一百五十萬件。


優勢 最精美的文物在台灣

不過,兩岸文物專家都同意,當年故宮文物運過台灣海峽,箱子裡的宋代書畫、宋元明清瓷器珍藏,最精華的部分成了最先收拾的「細軟」,優先運到了台灣。

這些最精美的中國文物,就是台北故宮在全球中國熱裡,擁有的最大發言權。

占故宮參觀比率達三○%的日本遊客,是僅次於本國人的最大族群。擔任故宮導覽志工達九年、也是國際職業婦女協會會長的許峰美說,日本人來故宮一定看王羲之書法!因為,日本文字的片假名、平假名,都脫胎自草書。而王羲之的草書,正是日人喜愛的字。由此推之,只要從王羲之的字,經過商業設計賦與新生命的故宮「王羲之」副牌,將會是風行日本的時尚商品。


挑戰 打造全球性複合經濟平台

接任院長的林曼麗,計畫落實故宮成為「複合經濟體」。因為現代的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商業結構,本身有產值,更要能創造價值。由於故宮屬於國家單位,是非營利部門,過去沒有經費的壓力。但在政府每年固定刪減預算的情況下,故宮也開始找出路自籌財源,為財團法人化準備。

在故宮財團法人化的過程裡,如何創造複合經濟體平台?如何廣招全球企業共襄盛舉?如何利用故宮館藏,為古老文物創造新時代的產值?就是從故宮挖寶的挑戰。

從事藝術授權產業的藝奇藝術授權(artkey)執行副總經理范子凡建議,在故宮尚未財團法人化的情況下,品牌授權可委託專業公司,協助進行全球品牌授權,否則,故宮一家家從Alessi,談到Gucci,談到LV,實在太累。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就下設三家公司,專門負責不同的營運項目;例如大英博物館公司(The British Museum Company),就負責零售、文化旅遊、出版與產品研發。

根據國外經驗專家指出,若缺乏有系統的打理品牌授權,琳琅滿目的故宮藏寶,在不斷授權後反而會降低故宮品牌的價值。


經營 假如故宮是一家公司

在這樣的前提下,故宮如何以一個「準公司」的心態,假設自己是「故宮股份有限公司」,全體國民都是「故宮股東」的條件下,創造最大的股東權益?


全球聯展創話題

每年贊助一萬名偏遠地區小學生到故宮參訪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是推廣故宮最力的推手之一。台積電副董事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說,故宮品牌要打響全球知名度,與全球各博物館進行大規模聯合展覽是不可或缺的。

當故宮文物不斷走出國門,才能持續在全球各地的中國熱裡,凸顯台北故宮的文物特色、創造新話題。在話題的創造上,擔任過一年故宮導覽志工的力晶半導體副董事長蔡國智建議,故宮應該善用網路科技的力量,有系統、有組織將精華文物建立網路部落格(blog)討論區,依當下的環境氣氛,主打或炒熱不同文物。將來,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上完整的討論與介紹,擁有故宮導覽志工的素質,並能藉由網路的力量擴散到全球。

蔡國智說,尤其可善用故宮達三百人的導覽志工!這群學有專精、文物素養扎實的故宮志工,都是長期親近故宮珍藏的業餘專家,更常組團出國考察文物、逛遍各地博物館,這批人能貢獻大量引人入勝的藏寶資料,結合最生活化的例子在網路上說故事。這些內容,將成為故宮寶藏邁向獲利的「達文西密碼故宮版」……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今周刊》第4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