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之爭
作家黃春明到成大演講,因為內容涉及政治,甚至還有歧視台語文創作之嫌,因而引起該校蔣為文副教授的舉海報抗議,之後演變黃春明誇張的行逕,在網路引起一陣討論。
蔣為文依小編之井底之蛙之見,近幾年堀起的台語文教授,著力於台語認證,而且辦法不親民,例如該縣市的報名認證考生不多,就會取消該縣市考場,無法便利,推廣就難,而且課本就是蔣為文的著作;黃春明則是台灣成名很久的作家,致力於鄉土小說創作,就因為他寫作的主題就把他當成本土作家,如果小編今天用台語寫一個紅衛兵的創作,是不是要把小編當作文革編劇?寫竹籬笆的文學,豈不變成眷村作家了?
或許因為黃春明著作是鄉土類,所以很多人會把他當為本土派作家,馬英九也和他會談過,當他談到一些對台語文比較負面的語句,就會引起反彈,蔣為文以在觀眾席的抗議海報「台灣作家 中國語創作 可恥」,問題是,在台灣有多少語言,甚至還有省籍認同問題,小編不知道聽過多少次「I am Chinese, but I come from Taiwan」這樣的自我介紹,黃春明的認同若是如此,他用中國語創作又如何?如果今天蔣為文的抗議海報是「扭曲台語文」、「不認同台語文」這樣的字句,是不是就會更合理?而且在演講結束後,觀眾發問時間才抗議,是不是更禮貌,對主辦單位,對台下聽眾,都更尊重。
政治傾向在這麼有氣質的新聞台,不予以討論,僅就以台語文近日以來的新聞作一個總整理。教育部花了時間和金錢在研究,公定台語文漢字,但是僅僅是「建議」,有的字是意形,有的字是借音,簡直讓人無所適從,更別提其他奇怪的用法;立委炒作台語文用音字,例如公公、婆婆是「大官」、「大家」,這個用法已經有點約定俗成的味道,難不成要寫成「達官」、「達家」嗎?
前幾天,台語突然變成「閩南語」,如果台灣島的語言都叫台語,要把台語改名,還不如改成「河洛語」,因為「閩」這個字,字形不太好,把河洛人變成虫人?就像以前宜蘭美美的「噶瑪蘭」被叫成「蛤仔難」一樣的難聽。
蔣為文上2100的講法,說北京話要和日文、英文一起接受公評,小編無法認同,既然外省人已經在台灣住了60年以上,就必需把北京話納入台語的一種,日本和美國並沒有那麼多人住在台灣那麼久,或許將來因為外籍新娘多,越南話、印尼話都得變成台語。
為黃春明講話的人,都說他被激怒,「可恥」用字強烈,但是罵人、脫衣也是很扯的事,但是他充滿主觀的文學政治就不激怒別人嗎?他的發言兩大問題,把台語貶為方言,鼓勵大家用北京話創作;另一個則是台語文只有口語,沒有書面。前者太過偏激,要用什麼語言創作是個人自由,鼓勵得過火會令人聽不下去;後者是因為他對台語文不了解之餘所下錯誤的意見,不管是拼音還是漢字,都是台語文,(勿會)=不會、(禾黑)=醜,這不是台語文專有的字嗎?只是電腦打不出來。
再說台語界也要檢討,多年以來都是一盤散沙,之前為了拼音吵沒完,甚至到了今天,教育部的白話字拼音都出現幾年了,蔣為文拿出來的抗議海報還是用教羅寫的!
我們算有「一小部分」是同業
有一大部分是共心──關心台灣母語、文化的深耕
這則吸睛新聞,乍看,只想說是「愚人節」嗎?
接下來的各路人馬發聲也是一則一則讀
閣下的評論算是公正的
尤其「河洛語」的說法深得吾心
我們用「閩南語」這個詞,準確度不如「河洛話」
從小聽我爸爸跟人的對話中
大概都把「講台灣話」說成「講河洛話」
想想,現在台語字還「存在」的,幾乎都是古老用語
譬如「鼎」「入來」「扛」「捻」「啖糝」「抹粉」
「點胭脂」「黑白舞」「請裁」「一領衫」....
要說台語文字是不能自外於河洛的中原文化
還有,我比較不喜歡後輩對長輩這樣的態度
至於黃春明先生,當他只穿「吊甲仔」時,我猜他的os是──
卸除「文明」罩衫,就來「兄弟」的
這也是一種「符碼」
對照蔣為文先生的舉牌作為
黃春明脫衫呈現的是宜蘭人的「性地」吧
反諷了文明人常做不文明事的一個普遍現象
台語文不僅有字,更能精準的表示字句意思,這需要推廣,周告天下 2011-05-28 13:09:53
用文字來吸收各種知識 (read to learn),可以用百科全書的規模來比較效益,因為百科全書平均分配,包羅萬象.
維基百科上各語文的規模 (單位:詞條).
英文 400萬
德文 > 100萬
法文 > 100萬
西班牙文 > 100萬
日文 82萬
中文(白話文) 59萬.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