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1 20:36:15打狗瓶子

棒球和歌仔戲

猶記得,1984年洛杉磯奧運,贏古巴的那一刻光榮;還記得1986年荷蘭棒球邀請賽,贏古巴的爽勁兒,這些,台灣的媒體都有直播。1992年因為沒有直播,被球迷炮轟,才在後面幾場直播,果然不負眾望拿下銀牌。再來就是棒球的黑暗期,不僅分道揚鏢成兩個聯盟,還有簽賭案等等負面影響,台灣的好球員一個一個被簽到國外去,曾幾何時,六十年代的「少棒和布袋戲」,只剩下布袋戲,棒球似乎已被球迷們遺忘。直到最近幾年,陳金鋒、王建民等人替台灣的棒球注入一口活命的氣,台灣的棒球才又活了過來。十幾年前,台灣的二郭一莊一呂在日本拼戰,不管年薪上億還是打了幾支全壘打,是沒有直播的,而且轉播也相當不專業,直叫人吐血;如今,場場轉播王建民、郭泓志在美國的球賽,甚至連松阪大輔都轉播。

棒球靠的是紮實的基本功,投手必需苦練球路;野手除了防守,還需要練打擊,比高速公路上還快的時速,短短時間必需反應,把球打出去,加上後天的努力和苦練,才可以成就一個好球員。歌仔戲也是,不管是演員還是編劇、導演都是,演員必需練唱腔、身段;編劇需要練台語文和想像力;導演則是要運籌帷幄舞台上的大小事。沒有可以一步登天的好康。編劇就有如投手,投出變化球、內外角球,擔任打擊的演員就必需打得出去,而且要安打、全壘打,至少要上壘,導演則是站在一、三壘邊的指導教練,該不該跑,都要由他來發號施令。

歌仔戲跟棒球也有著一樣的命運,也有明星演員,在一般戲劇上的表演,就有如旅外的球員的表現。昔日的高峰期,不就有如八十年代的棒球一樣?如今是否是處在棒球九十年代的低潮?當激情退去的時候,該思索的是,如何再思苦練,再次打深根基,以等待新的高峰期來臨。

不同的是,球員只要打好球,鎂光燈自然會聚到他身上,球迷會疼他、愛他;歌仔戲卻是需要自己站出去,讓大家來認識歌仔戲,來到戲棚下當歌仔戲的觀眾,當戲迷愛她、疼她,甚至來到戲台邊當義工,落幕時,有人在後台幫忙疊衣服、拆頭飾、整理道具,甚至化妝上台當路人甲乙丙。

除了學者或演員四處演講以外,近年來,台北的多重資源,不少演員除了在自己的戲團辦班教學,有的更走入社區、學校,除了演出以外,還有教學,但是只有台北有這麼多的資源,其他縣市資源近似於零,這樣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