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楔子〉
年輕人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如果這種命題有幾分道理的話,那說的應該是孩子們的世界。小孩子不用工作,也沒有納稅之類的義務,而且在父母和社會的守護下,每天都過得自由自在。他們一定覺得未來有無限可能、自己什麼都做得到;他們的雙眼被遮住了,不必去看醜惡的現實。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世界漸漸露出本性,等待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可能,也因此翻轉為不可能。於是「幸福快樂的日子」結束,迎面而檢的盡是殘酷的現實。不只是這樣。長大後還會涉入複雜的人際關係,被迫背負許多責任。當然,許多小時候無法理解的歧視、戰爭或差別待遇等社會問題也會一一浮上檯面,讓人無法忽視。不是嗎?
如果在一個宗教力量強大的時代,或許還能得到救贖;因為神的教誨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跟隨祂的指引,就不用想那麼多。可是現在宗教式微,信仰只剩下空殼子,大家失去依靠,心裡不安、彼此猜忌。其實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自利自利地活著。
老師,請您回答我。即使面對這些現實,您還是覺得這個世界很單純嗎?
哲學家 我的回答不會改變。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單純。
年輕人 為什麼?任誰來看,應該都會覺得它充滿矛盾、一片混沌吧!
哲學家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 ※ ※
哲學家 對當下的「你」來說,井水的冰涼或溫熱是不可動搖的事實。這就是所謂「居住在主觀的世界」。「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這種主觀就是一切,而且是讓人無從逃避的。
現在,你眼中的世界是光怪陸離、複雜而混沌的。可是當你有了改變之後,世界就會回復到單純的樣子。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年輕人 在於我?
哲學家 沒錯。好像你正透過太陽眼鏡在看這個世界,當然會覺得看到的一切都很昏暗。既然如此,你可以不用感嘆這個世界有多黑暗,只要摘下太陽眼鏡就行了。
一開始,你可能會因為世界太過刺眼,忍不住想閉上眼睛,甚至想再戴上眼鏡。這時候,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摘下它、直視這個世界的「勇氣」了。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哲學家 當然,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這個家庭等等,這都不是自己選的,可是這些東西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你可能會覺得不滿,有時看著別人,心中甚至會想:「如果也能生在那種環境就好了。」
可是事情不能在這裡結束。問題不在過去,而在現在,就在「這裡」。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年輕人 什麼?
哲學家 你說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變,甚至祈求可以重生變成其他人,可是到最後還是無法改變。為什麼?那是因為你自己不斷決定不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 不不不,這完全說不通嘛!我想改變,而且是發自內心、毫無虛假的。我怎麼可能下決心不要改變?!
哲學家 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我」,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簡單來說,就像開一輛很習慣、很順手的老車,就算偶爾有點小狀況,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輕鬆處理。
另一方面,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反而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哲學家 比如你剛剛說:「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就能變得幸福。」像這樣,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麼樣的話……」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變。為什麼?因為你會把「如果可以成為像Y那樣的人」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年輕人 當成不改變的藉口?
哲學家 我有一位年輕的朋友,他夢想成為小說家,卻一直沒有寫出什麼作品。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讓他隨心所欲地寫小說,結果當然沒有寫出東西來,更別說參加什麼文學獎甄選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他只是藉著不參加甄選,保留一點「只要我願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他不想被人批評,更不想面對自己那麼糟糕的作品萬一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只要時間夠的話,我也可以」「只要環境許可,我也能寫」或是「我真的有才華」的各種可能性之中。再過個五年、十年,他應該就會開始找別的理由,像是「我已經老了」或「我有家庭要顧」之類的藉口吧。
去參加甄選,就算落選也沒關係,說不定還會因此得到更多成長,或是了解到自己應該換條跑道。總之,不管怎樣,都能往前邁進。剛剛所說的改變生活型態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不參加甄選、不接受挑戰,就哪裡也去不了。
〈為什麼討厭自己?〉
年輕人 我承認我討厭自己。無論如何都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怎麼也找不到喜歡的理由。不過我當然還是希望可以變得喜歡自己。
老師您什麼都用「目的」來解釋,那麼到底我有什麼目的,還是為了得到什麼利益,才會這麼討厭自己?討厭自己應該得不到任何好處吧?
哲學家 原來如此。你覺得自己沒有優點,只有一堆缺點。先不管事實如何,至少你有這種感覺,也就是對自己的評價非常低。問題是,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自卑的感覺?為什麼這麼看不起自己?
年輕人 事實就是我沒有優點呀。
哲學家 不是的。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為了達成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才會不看自己的優點,只注意缺點。請你要先了解這部分。
年輕人 下決心不要喜歡我自己?
哲學家 嗯。不要喜歡自己,對你而言就是一種「善」。
※ ※ ※
哲學家 你說現在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怎麼也找不到喜歡自己的理由。接著,你不是又說「像我這種彆扭難搞的人,根本沒人想理我吧」?
你懂了嗎?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為什麼讓自己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己?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
年輕人 怎麼說?
哲學家 你擔心被別人否定,害怕被別人嘲弄、拒絕,怕自己的心受到重傷。所以你認為,與其要陷入那種劣勢中,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和別人有瓜葛。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
年輕人 ……
哲學家 那麼,要怎麼達到這個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找出自己的缺點、討厭自己、變成一個不跟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人就行了。像這樣,把自己變得性格孤僻、不和任何人有關連,即使被別人拒絕時,也可以當成很充分的藉口。例如:我就是因為有這些缺點才會被拒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一定也會大受歡迎。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年輕人 關於「追求卓越」,也就是想要更好的部分,阿德勒的確承認那是一種普遍的欲望和需求吧?可是另一方面,他卻對過多的自卑感或優越感提出了警告。如果一開始就乾脆否定「追求卓越」,我還比較容易理解和認同。這樣我們到底要怎麼辦才好?
哲學家 請你想想。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欲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當然,阿德勒所贊成的不是這種態度,他所說的是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請你想像一下那樣的情景。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年輕人 您是說,人生不是競賽嗎?
哲學家 是呀。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年輕人 唉呀,這不可能吧。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去和別人比較,所謂的自卑感不正是這樣才產生的嗎?
哲學家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因為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 ※ ※
年輕人 那我換個問題。雖然說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走在同樣的地平面。可是還是有差異吧?走在前面的比較優秀,在後面追趕的就差了一點,結果還不是又回到優勝劣敗的問題?
哲學家 不是的。這跟走在前面或後面沒有關係。簡單來說,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我們這樣走,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年輕人 唉呀,您這不過是一個對人生感到筋疲力盡的老人的論點啦!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必須藉著競爭的緊張感來自我提升。因為有競爭對手,才能讓自己更新到最佳狀態。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成一種競爭,有什麼不好?
哲學家 如果這個對手和你之間算是「夥伴」關係,或許還能和自我磨練沾上邊。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競爭對手彼此是當不成夥伴的吧。
年輕人 這是什麼意思?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哲學家 所謂「認同的需求」的危險性就在這裡。究竟為什麼要尋求他人的認同?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年輕人 賞罰教育?
哲學家 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就會得到讚賞;萬一做出不當行為,則要接受處罰。阿德勒對這樣的賞罰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因為實施賞罰教育後,將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的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就做出不當的行為。」於是只要得不到讚美,就會覺得憤慨,或是下定決心再也不要做這些事。這很明顯是一種奇怪的想法,不是嗎?
年輕人 不是這樣的!請您不要把事情想得那麼狹隘!我並不是在和您談論教育理念。我認為想獲得喜歡的人的認同、想被身邊的人接納,這是理所當然的需求!
哲學家 你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聽清楚了,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年輕人 您說什麼?
哲學家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也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年輕人 您、您這種說法太自私了!您的意思是要我們只顧自己,獨善其身過日子嗎?
哲學家 在猶太教的教義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你過的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如果要問為誰而活,毫無疑問是為了你自己。又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到底是誰要去為你的人生而活?我們終究還是要顧著「自己」過日子,而且也沒有道理不這麼做。
年輕人 老師,您果然中了虛無主義的毒害!竟然說我們終究還是要顧著「自己」過日子,還說這樣是對的?這是多麼卑劣的想法!
哲學家 我不是虛無主義者。而且正好相反,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年輕人 這是什麼意思?
哲學家 因為太想獲得認同,結果就依照他人「希望你是如此」的期望,拋棄真正的自我,過著別人的人生。
還有,請記住,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割捨別人的課題〉
哲學家 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全部攬在身上。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就是當他回過神來,人生中的「自我」已經消失不見。
只是,無論怎樣把孩子的課題全部背負在身上,孩子畢竟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每件事都會依照父母的心意。不管是念書、就業、找結婚對象,或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不可能完全如父母所願去行動。當然,父母會擔心,也會想介入,可是剛才我也說過,「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活。
年輕人 連家人之間都要劃清界線嗎?
哲學家 其實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越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
年輕人 這太可笑了!老師,您一方面談論愛,另一方面卻否定愛!如果依照您的做法和別人劃清界線的話,豈不是沒有人可以相信了嗎?!
哲學家 你聽清楚了,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假設對方並沒有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去行動,你還能不能相信他?還能不能愛他嗎?阿德勒所說的「愛的任務」之中,就包含了這樣的提問。
年輕人 好難,太難了!這實在是……
哲學家 那當然。不過,請你這樣想想:介入他人的課題,還有背負他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著苦惱,這樣的苦惱必然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首先,你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然後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哲學家 不想被別人討厭是人類極其自然的欲望與衝動。近代哲學的巨人──康德稱這樣的欲望為「傾向性」。
年輕人 傾向性?
哲學家 是的。就是本能的、衝動的欲望。如果說,順著這種傾向性,也就是順著欲望或衝動過日子、像顆從坡道上滾落的石頭一樣,就是「自由」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那樣的生活方式頂多只是欲望和衝動的奴隸罷了。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
年輕人 由下往上推?
哲學家 石頭本身是沒有力量的。一旦由坡道上開始滾落,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的作用不斷滾動。但我們不是石頭,是可以和傾向性對抗的;我們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腳步,順著坡道往上爬。
認同的需求或許算是一種天生的欲望吧。那麼,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最後變成的這顆球體真的可以算上是「真正的自己」嗎?這是不可能的。
年輕人 您是說,抵抗本能和衝動就是自由嗎?
哲學家 如同我一再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我們希望由人際關係中解放、尋求自由。但是要在宇宙中自己一個人獨自生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思考到這裡,對於「所謂的自由是什麼?」可以說已經有了結論。
年輕人 是什麼?
哲學家 換句話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年輕人 您、您說什麼?!
哲學家 就是有人討厭你。那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年輕人 這、這個,可是……
哲學家 被討厭的確很難過。可以的話,還是希望不被任何人討厭,可以滿足認同的需求。可是為了不讓所有人討厭而汲汲營營的生活,不只非常不自由,同時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想要行使自由,就要付出一些代價。而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年輕人 錯了!這絕對是錯的!那才不是自由!那是慫恿大家「變成壞人」的惡魔思想!
哲學家 相信你一直以來所認為的自由就是「從組織中解放」吧。例如由家庭、學校、公司或國家等等組織跳脫出來就是自由。可是就算你由組織跳脫出來,還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年輕人 ……老師,您是要我「惹人討厭」嗎?
哲學家 我是要你別害怕被人討厭。
閱讀更多,立刻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