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3 09:54:14台長
《哈布斯堡的滅亡》:中、東、南歐多國的起源
一次大戰的史書或文章上,偶爾會瞥見德國身側的一個跌跌撞撞,形象模糊的「奧匈帝國」身影。本書即以該帝國在一戰即將爆發前,及約戰爭頭一年的時代為主要描寫對象。
哈布斯堡是奧匈帝國的朝廷,那原本是一個還過得去的多元民族國家,以德裔為行政主力。但事局在變化。
民族主義的興起,周邊地區紛紛以民族為範圍統一建國,使得境內某些族裔的祖國開始是外國。科技發展導致生活圈逐漸擴大,相安無事者不再相安無事。朝廷在拉攏、壓制境內諸民族時又缺乏公正,使得有些的離心力加強(如賽爾維亞裔)、有些需索無度(如匈牙利裔)、有些見了前述情形後接著心懷不滿(如德裔)。
軍事技術的發展也沒有跟上時代,但該帝國仍決定以軍事方式維護自己的影響力。首先是痛擊塞爾維亞國,以消除該國對帝國境內賽裔的影響力,並擴張帝國版圖,甚至能重開(由該帝國掌握的)歐亞貿易路線;而德國是唯一可能的盟友。開戰後的慘敗,使得求援於德國終至演變成為德國的附庸(或累贅),又或者可以解釋為它是誤導德國有戰勝可能而投入戰爭的盟友吧。
戰爭結束後,因為當時的潮流是民族主義。該帝國的民族多有自決或投入同族裔的祖國:捷克、匈牙利獨立,塞爾維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俄羅斯分離出來的)波蘭、義大利瓜分大片土地和族裔,只留下小小的(德裔)奧地利。
PS.譯者黃中憲翻譯的書有好幾本覺得不錯的,可能很精於選書吧。
上一篇:讀了一些古典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