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1 12:43:14阿佐 & 飛

回顧兩場書會──讀帕慕克《伊斯坦堡》

@阿佐


從創立至今,進行了兩次的星期六書會,都是在閱讀與分享奧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堡》。名符其實,書會都在星期六舉行。(基于時間,曾有人建議改至上午舉行,我們仍在考慮)至于書會反應如何?一如預期,極為冷淡(哈)。不過,我想可幸的是,在閱讀這件事上我們是容易自得其樂的人。

第一炮(3月31日)--

第一場書會是在城中的椰子屋餐館進行。那晚下了很大的雨,我稍早抵達,還以為不會有人來了。沒帶傘的飛在快鐵站避雨,爾后冒著細雨前來。然后是結伴而來的B9和魚。最后,連鴨子也來了。據說,還有原本要來的兩位朋友,最終被雨擋在家中。

餐桌很大,我們寥寥數人,其實只占據了一半桌面。不過在食物飲料姍姍來遲的等待過程中,這場書會進行得很順利。

大家先閱讀了前兩章的《伊斯坦堡》,飛更在雨聲中朗讀了書中的某一章。我分享了閱讀《伊斯坦堡》后的感想,沒有透露太多內容,怕破壞了閱讀者的興致。飛則分享了奧罕帕慕克這位作家的生平點滴。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這本看似城市傳記的書,其實是沿著作者本身的成長軌跡去探索,成了城市與人相互呼應的一場對話。

除了認識作者,多了解伊斯坦堡,或土耳其的歷史背景,有助于閱讀《伊斯坦堡》時的投入感與理解程度。這場書會最特別的收獲,是鴨子前來講述了伊斯坦堡的歷史。從鄂圖曼帝國的文明開始,歷經內外的戰爭紛亂,到今日的土耳其,這些是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而我們這些讀者在他到過的頹圮的鄂圖曼別墅、後巷和水道之間,幾乎因此而親自目睹了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以及,作者本身失落的美好時光。

從很單純的分享一本書,延伸到討論相關的知識領域,以豐富整個閱讀的過程,正是我當初和飛建議開始這個書會的目的之一。很高興我們跨出了一小步。

第二炮(5月5日)--

因為人數很少的緣故(只有我、飛和B9),我臨時建議將地點從咖啡館改來寒舍。享用了晚餐以后,我們邊喝茶,邊討論《伊斯坦堡》。這一次的分享,多集中在書的后半部(雖然似乎只有我一人讀完這本書),包括了帕慕克如何通過幾位伊斯坦堡作家與藝術家的介紹,去描繪他的家鄉,以及他所謂的「呼愁」。當然也談到了書的后半部里作者以頗大的篇幅去描寫他與情人、哥哥、父親及母親之間相處的時光。

家里有一張土耳其的地圖,每每談到書中出現的地理名稱,便即刻參考地圖上該地方的位置。譬如帕慕克在書中多次提及的博斯普魯斯海,因為在地圖上可以看到而覺得更為真實。這場書會也從書的內容,談到所謂的「城市書寫」。我們談到住過的城市,以及書寫的方式。到底一個作家要以何種模式去書寫他熟悉(或陌生)的都市?帕慕克是成功的,他憑著個人記憶與家族的故事,恰如其分呼應著他筆下營造的伊斯坦堡感傷的氛圍。當中有人拋出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要撰寫自己居住(或曾居住過)的城市,而這個城市又沒有太深遠的歷史,那應該如何以文字構筑這個城市?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當然無法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談論出個結果。在這種討論中,問題是拋出去了,只盼能激發大家的興趣,再去細心思索,去研究參考。

簡短的分享完畢以后(畢竟,書會只是提供了個分享的空間,每個人還是得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好好閱讀這本書吧),曾經在土耳其生活了一個月的鴨子,很大方地讓我們看了他在當地拍攝的照片。

真的太棒了,我們從書里認識的伊斯坦堡,帕慕克字里行間描繪這座城市的梗概脈絡,突然就有了更具體、鮮明的形象。這就是伊斯坦堡的街道嗎?那棟公寓會不會所謂的「帕慕克公寓」?那湛藍的海是不是博斯普魯斯海?這個建筑物是什么用途?(可憐的鴨子疲于回答我們諸如此類的疑問)感謝這些難得的照片,就好像《伊斯坦堡》里的舊照片,一一加深了我們對伊斯坦堡的印象,同時也讓我們對這個城市懷有更多的想像,與向往。

我跟飛說,通過這兩場書會我們閱讀了帕慕克的《伊斯坦堡》,而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組團去伊斯坦堡旅游!
阿佐 2007-06-29 11:02:50

夜旅行:
我電郵里問的問題
你不也迴避不答 :P

惟芯:
我也很喜歡作者形容&quot呼愁&quot的部分
其實為整本書點出了主題

阿佐 2007-06-29 10:59:27

大汗:
「那麼,你應該從出發點開始講你的旅行故事,如實地描述威尼斯,說一切有關她的事物,不要遺漏任何你記憶所及的事。」
總是每每下筆時才發現
人的記憶往往有限
《看不見的城市》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很久以前讀過
是該重溫的時候了

拾荒 2007-06-18 07:12:00

讀完書後的確也讓我很想到伊斯坦堡去按圖索驥一番

最近又買了&quot黑色之書&quot
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