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四食的總論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813-a16_052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一) 第 052集~由 正墩老師開示:四食的總論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這一集我們要學習有關四食的道理。
四食是所謂的摶食、觸食、意思食以及識食。這是包括三界一切有情在世間長養的來源,而有情生命的長養的意義,代表了生命在世間的存在;同時也透露了有情生命會有未來在三界的後有。因此四食的道理,便與有情迷墮生死輪迴或解脫,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佛法內容的主軸 「三乘菩提」當中,無論是以佛菩提般若智慧,或者二乘聲聞菩提的解脫智慧,同樣都要面對生命中一個根本的嚴肅課題:那就是如何透過佛法的修習來解決生死的問題?如何掙脫無始以來生命在世間繫縛、六趣輪迴無窮盡的苦?所以我們應從透過佛法的智慧,正確地認識生命的本質開始,清楚且正確地觀察生命中苦的現象、苦不斷形成積集的過程、苦滅解脫的涅槃境界,以及如何實踐滅苦的方法。而這一切的道理,都離不開有情生命出現、存在世間的無常本質──那就是五蘊。五蘊又稱為五陰,因為會遮蓋有情而不得解脫,包括色、受、想、行、識,五種有情生命身心的現象,乃是由所謂的六界的六種功能所合成;也就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再加上空界與識界。彌勒菩薩對於有情身心出生因緣的開示,是這麼說的:【云何從緣所生?所謂緣於六界得和合故。何等為六?謂地、水、火、風、空、識。此六界合時,是名從緣生故。】(~《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又說:【如是等六界緣和合故,乃生其身。……然非眾緣,身亦不立。】(~《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因此我們瞭解這六界和合,便是有情身心出生的因緣。
解脫的修行,在《中阿含經》中提到有關四念處觀,首先要如何透過對自身觀察的方法,來進行解脫智慧的修行,進而才能斷我見。如來是這麼開示佛弟子的:【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中阿含經》卷24)六界的六個功能是組成有情生命中,包括物質的色陰與非物質的非色陰(受想行識)等五陰的基礎。
其中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這六界是以識界為中心,由這個識界-本識-也就是阿含經中所說的「入胎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功能為根本,才能有五陰,也才能有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組成或出生,而成為世間的有情生命。由識界入胎識如來藏進入母胎中,具有造色功能的如來藏,攝取母血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物質,製造了色身五根;並且在色身中留出了空缺處,這就是空界,讓食物、血液、內分泌等流體物質可以流通,而完成攝取營養及新陳代謝的作用。因為這六界的功能,才能有我們的蘊處界等法出生與運作,才能生活在人間,有一切生命的身心行為活動。這個道理,彌勒菩薩有這樣的開示:【又有六法,是諸色根及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無有障礙,引導安養,於彼彼生自在而轉,謂四大種、空界、識界。】(~《瑜伽師地論》卷14)這是解脫道修觀行中,包含身念處觀的四念處觀的中心法義。有些修解脫道的人雖知以四念處觀行來實證四聖諦的智慧,但大多數的人卻不明白「入胎識」這個最核心的關鍵;或者錯把入胎識當作識陰意識,而落入斷見或者常見的過失;等而下之的,就是只在斷我所的貪愛上著墨,以為這樣就可以成就解脫果。因此若不能確實理解,接受這個身念處觀的最重要前提,而只是單在色身的緣生無常上面來觀行,終究是斷不了身見,無法成就解脫初果的。所以必須先確認有一個本識能入母胎中,攝取四大來製造色身;有了色身,入胎識便漸次出生識陰,出生諸法。
五陰及世間萬法是所生之法,但這個本識是在五陰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在有情的一世生命結束時,色身毀壞、五陰滅盡,十二處、十八界、六入不復存在以後,這個本識仍繼續存在;而因為入胎識中含藏的無明煩惱以及業的作用,將令有情的下一個五陰繼續出生。即使修行解脫道而滅除了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陰、處、界、入不再出生,入胎識仍單獨存在而永遠不滅,成為未來無餘涅槃中的本際。透過這樣能確實了知無餘涅槃中並非斷滅境界,才有可能眞的斷除我見,才能說是有實證解脫果。
為何說六界中的識界是指入胎識如來藏呢?而不是指識陰等六識?譬如在《阿含經》中說:【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中阿含經》卷3)意思是說,由於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和合在一起的缘故,便出生了母胎;因為這六界的缘故,便有六根;因為有這六根的缘故,便有了因為六塵境界與六根的六種觸,也是所謂的「緣六入處有觸」,因此也就有了所領受的苦、樂、捨等種種覺知。很清楚地,六入處的出生,是由於六界和合的緣故,而在六入處出現之後才有觸,乃至有了觸之後才有的感受及覺知,這更是遠遠地在六界和合之後的事情了。由此可見,六界中的識界,所指的是出生母胎、出生六根的本識,也是出生六識覺知心的本識。因此這個識,當然不是指母胎具足以後才能出生的識陰等六識;因為這個識界,是在母胎及六識出生以前就已存在的,當然不是識陰六識。六識覺知心不可能在母胎的五色根都還沒有成熟之前就存在。彌勒菩薩說:【去來今世,六界為緣,得入母胎。】並且更進一步說明:【六界為所依故,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遶虛空。】(~《瑜伽師地論》卷31)藉由這樣的理解與觀察,才有可能能斷我見。
然而,一向以阿含專家形象而眾知的一位法師,在他的著作《大乘起信論講記》中談到了六界,是這麼主張的:「見聞覺知,是識的作用。……此空、地、水、火、風、識──六界,都是虛妄無性的……」(~《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373)在他另一本著作《佛法概論》中則說:「人在最初託胎的時候,有『有取識』。」又說:「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頁73)很明顯這樣的說法,便是錯把識界入胎識,解釋成有見聞覺知與染愛相應的六識,違背 世尊在《阿含經》中所開示:識界入母胎後,而出生諸色根、陰、界、入的道理。斷了我見以後,也了知蘊處界的出生,都是從本識如來藏而來;了知蘊處界的存在與運作都依本識而有;當然接著一定要了知,代表著在三界中生命的蘊處界的存在與維持,究竟是依靠什麼樣的作用來作為助緣;接著當然就會觀察到,令有情長養的食,才能維持不壞。《阿含經》中說:【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增壹阿含經》卷42)而能長養有情的三界食,包括了任持長養現在已生的生命,也包括會導致未來有情生命出生的功能。
確實了知三界食,才能確實斷除三界食的貪愛,才不會繼續增長種種食,而不斷地存在、出生於三界之中,就可以滅盡自己而證無餘涅槃,永無三界生死的種種痛苦。然而三界食的道理很深,須先從六界的內容稍加了知,然後才能正確地探討三界食的正確內容。因為一切的食都是能長養有情生命所需的諸根大種:地界指的是身中堅硬的物質,水界是身中的水分濕性,火界是身中的溫暖及能引生體溫的物質,風界是身體中的種種流動,空界則是身中的空缺處,識界是能出生六根及識陰六識的入胎識如來藏的功能,由這六界和合,而產生人類具足的五陰;為了維持有情生命五陰身心中六界和合與正常運作,當然就必須要有食,方能長養五陰而得正常運作。
而六界的體性各有不同,所需的食性就有差異,因此便有四種不同的食,作為三界中不同五陰的所需。大乘佛法以及四阿含諸經中都說四食之法,《長阿含經》中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仰食存。……復有四法,謂四種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長阿含經》卷8)又說函蓋三界九地的一切有情,皆以食而存。在欲界中,這四種食都具足的。段食,又可稱作摶食、團食;觸食,又可稱作細滑食;念食又稱意思食,以及識食。在色界中則具有觸食、念食、識食三種。而無色界眾生則只有識食,特別是非想非非想天中;但如果要說無色界中仍有觸食、念食、識食三食的說法,則是指無色界的下三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其中的觸食與念食也都是方便說;無色界中沒有色身,所以沒有身的觸,因此說沒有觸食;如果說有觸食;所說的是指定境中的意識自內心中的定境觸,而無任何色身觸的觸食。而無色界中的念食,也不是念心所相應的念,而是有時在定中出現的所曾經經歷定境的了知,不屬於憶念的念,並且是隨知隨捨,所以也是方便說有念食、意思食。地獄眾生則有團食、觸食、念食、識食。這裡所說地獄眾生的團食,意思是說地獄眾生所受的溶銅灌口之苦,但這是不能成就食的作用,團食只是方便說。
四食都屬於色陰與識陰等五陰相應的境界,因此任何人在佛法中所證菩提—悟的內容,假使被印證仍在四食境界中,那麼所悟不論是二乘菩提或大乘佛菩提,都屬於錯悟,並未見道,皆不能出離三界生死。想要斷四食而出三界生死,就應當正確了知四食的內容,這樣便不會墮入四食中,長養五蘊而流轉生死。
許多自稱開悟的人,主張離念靈知心了了分明、清楚無念時就是開悟的境界,事實上這樣的境界只是意識心的境界;當離念靈知心現行、存在之時,不論當下這一念的覺知心中有無語言文字妄想,其實都仍有識食、意思食、觸食存在,不曾斷離三種食。如果有人以離念靈知心沒有語言文字妄想時,或者以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離念靈知心作為實相心,因此自認已證三界外的涅槃心實相法界,其實都是尚未離開觸食、意思食或識食的境界,仍是三界生死流轉的法。
當代佛教界修行人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如果能將覺知心處在觸知六塵而不貪著六塵境界,也不起心動念,那就是開悟,就是證得涅槃境界。但這個對六塵境界,有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知的境界相,仍然尚未離開識食;那當然也仍就是三界生死流轉之法。如果有人能如實了知四食的內容,便可以了知涅槃境界並非六識覺知心的境界,涅槃境界中是已滅四食,涅槃並非意根、意識覺知心所行境界;因為識蘊六識與意根所行的境界,都不可能離開識食境界。因此假使有人想要以欲界定的離念靈知心,或者是想要以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離念靈知心,來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都是虛妄想。因為離念靈知心永遠都有識食,並非沒有識食的;即便是三界頂的非想非非想定境界的離念靈知心,雖然已經沒有了意思食,但仍然還有捨根在;既然仍有捨根存在,當然就有識食,當然就不是三界外的無餘涅槃境界,是不可能出離三界生死的。
若能了知四食的意涵,便可了知解脫道苦滅諦的實證境界,可藉此自我檢查所證涅槃是否正確,即可發起解脫道的智慧境界,因此也可避免錯悟,而遠離未悟言悟的大妄語業。同時我們也必須瞭解,具足、滿足四食觀行還有許多內容,如在摶食的境界中,其實也同時存在著觸食、意思食及識食,需要再進一步深入瞭解觸食、意思食及識食以後,合併摶食的意義,深入反覆思惟及現觀,才能貫通四食的真義以及四食與見道、修道的關聯,並不是單獨觀行其中一種食便能成就。《雜阿含經》中說:【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雜阿含經》卷15)
所以解脫修行中,若要深入斷除我執,必須依靠四食具足的觀行才能圓滿,這是南傳佛法的阿含道修行人都必須瞭解,也應當實修親證的。
這一集有關四食的說明到此,下一集繼續說明四食的佛法道理。
阿彌陀佛!
上一篇:(轉載)道聖諦、異生性
下一篇:(轉載)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