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六識論者的無明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81-a15_076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76集~由 正旭老師開示:六識論者的無明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觀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常見外道法——廣論」。
首先我們來看《廣論》第181頁對無明的解說:【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補特伽羅就是有情,或者稱為眾生。宗喀巴這一段的意思是說:能對治無明的明,就是只要明瞭有情無我的義理,就是明;與這個義理相違的,就是有情我執薩迦耶見。
在佛法中稱薩迦耶見為我見或者是身見,真正的薩迦耶見的意思是說:把無我的五陰的全部或一部分當成是常住不壞的我。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是組成人類的五種法;陰是遮蓋的意思,因為五陰有功能可以很明顯地看見或體驗到它們的存在,所以眾生就被這五法給遮蓋住了,認為五陰就是他們真實生命的所依,而看不見生命的真實相貌;也就是不知道本來就具有一個無生無滅的如來藏,這個才是生命的真實相貌,而錯認了會生滅的五陰就是真實我或者是我所,而自己在五陰上面產生執著,導致不斷地在三界當中輪轉生死。因為這五種法會令眾生落入虛妄法中而自己卻都不知道,實相的智慧就被這五種法給遮蓋住了,所以就把這五種法稱為五陰。
然而,宗喀巴其實是完全不瞭解我見的內涵,而說出前面這樣的話。宗喀巴應成派中觀的這些人所說的人無我的義理,是在六識論的大前提下,說一切眾生的我完全是由眾緣假合而成,死了之後就是一切法空,這就是他們所說的人無我。然而 佛陀說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是要把五陰滅盡的,如果人死了以後是一切法空,那豈不就是斷滅了;如果說我們死了以後是斷滅,那麼我們學佛之後仍然是一場空,那我們幹嘛那麼辛苦來學佛,學佛要幹什麼呢?因此,宗喀巴這些人為了怕人家說他們是斷見外道,所以另外建立了一個意識常住的說法,主張人死了以後,意識是可以到未來世去的,認定意識是有情輪迴的主體,他們這樣的主張反而又變成了常見外道。
大部分的常見外道都是主張意識是常而不壞的,但是 佛陀說過「意法為緣生意識」,在《楞嚴經》裡面是這樣子說;而且在四部《阿含經》當中,對解脫道的開示也都是處處這樣子說,在《雜阿含經》裡面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9)意思是說,一切意識如果要生起,需要有意根、法塵為緣才能生起;然而每個人的意識不是只有一個嗎?為什麼說「諸所有意識」?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子說呢?其實每一個眾生能思惟、能分別境界的心雖然都稱為意識,但是功能卻有差異。譬如說,還沒有證得禪定的時候,意識是沒有辦法緣在定境法塵上面,緣在定境法塵上面的意識跟散亂的意識心當然不同;還有,意識從總相來說雖然只有一個,但是卻剎那剎那變異,每一剎那的意識各不相同,因此 佛陀才說「諸所有意識」。佛陀這麼說主要是為了讓眾生瞭解不論什麼樣的意識,都是藉由意根跟法塵為緣而生起,是因緣所生法,是虛妄法、生滅法,不能到未來世去;這樣子眾生才不會把一念不生、離念靈知、禪定境界等等有種種變相的諸所有意識,當成常住不壞的心;眾生也才不會把證得禪定的意識境界,當成常住不壞的涅槃,而每天一味地打坐。禪宗的祖師說這樣的人就是在鬼窟裡打活計,永遠也不會悟得真正的禪。
因此,宗喀巴建立意識是常住不壞的說法,已經明顯違背了 佛陀的開示,而且落入了 佛陀所說的常見外道的見解當中。而宗喀巴建立意識是常住法,無疑的就是否定阿賴耶識的存在;而否定阿賴耶識的人就是真正的無因論者,因為阿賴耶識是一切法出生的因,無因論者所說的人無我就是戲論。因為阿含諸經都是以有常住不滅的涅槃本際第八識來說人無我,只有真正證得本來無我的主體阿賴耶識,而能現前觀察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心,而能生起般若中道的智慧,才是大乘法中的明;如果只是能確實觀察意根跟法塵為緣才能生出意識的人,他只是小乘法當中的明。宗喀巴既然主張意識常住不滅,不知道意識是因緣所生法,是生滅法,顯然仍然是具足無明,我見俱在,不與斷我見的明相應。宗喀巴又否定本識阿賴耶識,違背四阿含解脫道所說的「依本識出生名色,六入處具足以後才能有意根觸法塵而生意識」的這樣的正理,所以說他是具足無明的凡夫,不與解脫道的明相應。宗喀巴連聲聞解脫道最基本斷我見的明都不能相應,更深妙的大乘般若智慧的明,當然更無法相應,何況是諸佛的一切種智?
我們接下來看《緣起經》卷1怎麼來說無明:【云何名為緣起差別?謂無明緣行者,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緣起經》)等等;最後佛說:【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緣起經》)乃至【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緣起經》)等等;然後說:【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緣起經》)《緣起經》所說的無明是先說:「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前際就是過去世,後際就是未來世,前後際就是現在世;也就是說,不知道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的種種以及關聯,就是無明。然而無明的範圍不是只有如此,《緣起經》接下來說種種的無知都稱為無明。眾生都是被無明所籠罩,因此對於這裡經典所說:【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這一段經文當中所說對於種種法處,都沒有辦法如實知,也沒有辦法發起如實正確的見解還有現前觀察,這樣子的愚癡、無明、黑闇,就叫作無明。眾生最大的無明,就是把會生滅的五陰錯認為真實不壞的我、我所;尤其是把識陰當中的意識錯認為真實我,而不知道涅槃的本際—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是五陰的根源,在漫漫長夜中處於無明,修行一生卻唐捐其功,於是在三界中繼續輪轉生死。
就如同經中所說的,我們來看《雜阿含經》卷6:【諸比丘!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雜阿含經》卷6)這裡所說的本際,指的就是苦的本際,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眾生被無明所覆蓋,貪愛名色五陰,在三界當中輪轉生死,而有生老病死這八種苦;然而這八種苦都是由五陰而來,而五陰卻是來自入胎生身的識—也就是橫跨三世生死的主體—「第八識阿賴耶識」,因此說「苦的本際」指的就是阿賴耶識。如果不知道有本際阿賴耶識,就不知道出生的時候名色五陰到底是從哪裡來?死了又到哪裡去?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知,對蘊處界無知,對六入無知,對四聖諦無知,對善惡無知,對有罪無罪無知種種,這就是三乘菩提解脫道中所說的無明。我們從《廣論》當中就可以證實宗喀巴對這些無知是具足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說不知道生死流轉的主體是阿賴耶識的人,就是沒有開悟的人;禪宗的開悟就是證得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眾生執著意識是常住法、不生滅法,就是未斷我見、未證初果的凡夫。應成派中觀的六識論者就是沒有開悟,也沒有斷我見的凡夫,因為他們認為諸法是無自性生,認為無自性是諸法的體性;換句話說,他們認為無自性而能生出諸法,意識也可以這個樣子自己出生而常住不壞,而一切法出生以後也沒有自性,就這樣子互生,這就是他們所謂的「緣起有,自性空,沒有前際,也沒有後際」,但這樣子的主張就是道地的無因論。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與七轉識相應的煩惱其實共有五種,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有愛住地煩惱(也就是無色界愛),還有無明住地煩惱。第一種是見惑,第二、三、四種是思惑,這四種合稱為一念無明,是修小乘的阿羅漢所斷;一切的地上菩薩也都斷,但地上菩薩在入地之前勇發十無盡願,不取證無餘涅槃,因此故意留下一分思惑,繼續在三界當中受生來度化眾生。
最後一種也就是第五種,就是無始無明住地煩惱,這一種煩惱是不迴小向大的阿羅漢所不能斷除的,唯有菩薩隨佛修學才可以把它斷除,所以無明有一念無明跟無始無明。十二因緣法當中所說的無明是屬於一念無明,一念無明的煩惱種必須存在阿賴耶識當中,在意識、意根生起的時候,才能流注出來與意識、意根相應,而成為行支生起的緣,導致造作有漏之行而有下一世名色的出生跟滅壞;因此,想要不再在三界當中輪轉生死,就是要滅除一念無明。如果阿賴耶識當中的一念無明種子被滅除了,阿賴耶識就改名為異熟識。滅除一念無明的阿羅漢,如果不迴小向大,他死了以後就會入無餘涅槃。然而八地以上的菩薩,雖然在入八地之前,把故意留下的最後一分的思惑給滅除了;但因為佛來教授他「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因此他可以不入無餘涅槃,繼續留在三界當中受生,度化眾生到成佛。
從上面所說的道理,就知道如果沒有依阿賴耶識而有無明,那麼無明就變成是無因而起的無明,這就是宗喀巴所說的無明。因為宗喀巴否認有阿賴耶識,認為無明是自行存在的,不是依於有情的本際心阿賴耶識而存在;如果真是這個樣子,那麼無明業種將會亂起、亂滅、還有亂現,這樣子造作惡業的人可能會得到善報,那麼行善的人也可能得到惡報,你造的業可能由別人來承擔,佛說這樣子的見解就叫作惡見。
因此,宗喀巴這樣子的主張是不能符合因果律的,也違背了 佛陀至教量以及法界的現量,所以說宗喀巴具足無明。如果像宗喀巴所說無明是緣起法,而無明有緣起卻沒有阿賴耶識為根本因,那麼無明應該就會另有出生的因緣;而出生無明的緣,也必定有另外的因緣來出生,那麼能出生這個緣的緣,又必定另外有其他的緣,這樣子輾轉追溯它的所緣,將會永遠沒有窮盡;也就是主張無明是緣起法,卻不是依阿賴耶識而有,就會有無窮盡緣起的過失。這樣子尚且不知道無明的起處,又怎麼能夠斷無明呢?這就是六識論的應成派中觀主張沒有阿賴耶識的過失;然而在正法中,無明種子是執藏在每個眾生各個本具的阿賴耶識心體當中,就不會有前面所說的這樣的無窮盡的過失。而法界當中的真實相也正是這個樣子,一切法出生的根源都只能追溯到本際阿賴耶識為止,過去就沒有任何一法。因此 佛在《雜阿含經》卷12開示十因緣法的時候說:【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12)經中講的十因緣法的第一支,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那麼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下一篇:(轉載)業果愚及真實義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