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09:00:00菩提

(轉載)《廣論》四聖諦十六行的錯謬(一)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361-a15_071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71集~由  正雯老師開示:《廣論》四聖諦十六行的錯謬(一)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這一集我們要略談的題目是「《廣論》四聖諦十六行的錯謬」,希望與您結下良善殊勝的法緣。關於宗喀巴以及應成派中觀的諸多錯謬,在孫正德老師的著作《中觀金鑑》有深入而精闢的評破,這裡也有部分引用,歡迎大家請閱廣傳。

  四聖諦十六行,又可稱為四聖諦十六行道、四聖諦十六行觀、四聖諦十六行相觀、四聖諦十六行相等。由於觀察苦集滅道四聖諦時,一一諦又各別有四種差別之行相,共有十六種,所以稱為四聖諦十六行。

  四聖諦十六行是三乘菩提非常重要的修學內容,一般說四聖諦十六行,大部分偏向於二乘菩提在談四聖諦十六行,但是大乘菩提一樣得修四聖諦十六行,所以四聖諦十六行是三乘菩提所共同必修的內容,只是修學的內涵有所差異。二乘的四聖諦是依於觀行現象界蘊處界之苦集諦而來修道證滅諦;但是,大乘是依著背後有一萬法根源如來藏實相心來說四聖諦,以如來藏心體爲核心,除了觀行蘊處界緣起性空的四聖諦而斷我見、我執,並親證如來藏實相心,以及修學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來成就道種智,最後完成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

  因此,不論二乘或者是大乘行者想要證得解脫,都必須斷除五蘊之我見、我執、我所執煩惱才能解脫。在斷煩惱的智慧差別上,小乘以現觀現象界蘊處界虛妄而斷我見,生起四聖諦十六行等解脫慧來斷除一念無明;大乘則再加上親證如來藏心,而生起的實相般若智慧來斷除無始無明。因此,透過四聖諦十六行作觀行,是斷煩惱得解脫的法道,只是大乘與二乘四聖諦十六行道的名稱雖然相同,但是所證、所斷的內涵卻有同與不同的差別。因為大乘行者是轉依如來藏而修,不僅斷除二乘該斷的煩惱障所攝一念無明,同時也斷所知障所攝的無始無明;地上菩薩更斷除了二乘聖人無法斷除的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所攝的上煩惱,所以大乘行者所證的智慧內涵遠遠超過二乘行者。

  因此,對於四聖諦十六行的道理必須如實瞭解,才能所修之道無謬,所斷之苦集無謬,所證之涅槃無謬。否則,若是以五苦蘊為樂,以五蘊我無常為常;所應斷除的我見、我執不斷不除;或是將錯誤的識陰中意識細心當作是不生不滅涅槃心,以非涅槃而計為涅槃,那麼將墮入外道凡夫邪知、邪見中,永遠不可能實證解脫與成佛。為了想要使行者對於四聖諦的義理正確明瞭,所以在經論中於四聖諦每一諦各以四行作為細觀,四諦合計共有十六行,十六行觀察明瞭,就能正確修學四聖諦而沒有錯謬。

  那麼四聖諦十六行的內涵又是什麼呢?《瑜伽師地論》說:【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瑜伽師地論》卷34)藉由無常、苦、空、無我的四行來觀察苦諦的相貌。苦諦就是三界六道的苦報,眾生無始劫來在三界六道中不斷輪迴受苦,這些苦主要有八苦與三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以及五陰熾盛苦;其中五陰熾盛苦是前面七種苦的根源,因爲眾生貪愛執著於五陰的這個五陰熾盛苦,就有五陰不斷輪迴出生於三界六道的苦報。而八苦不離苦苦、壞苦、與行苦這三苦,因為八苦本身就是苦,所以稱為苦苦;八苦會變異壞滅,所以是壞苦;八苦運行的過程就是行苦。其中微細的行苦,就譬如打坐中一念不生的不苦不樂定境狀態,這一念不生定境似乎離開了樂與苦,所以沒有苦苦;這一念不生定境似乎持續沒有變化,所以沒有壞苦;但是事實上,當意識處在一念不生的定境過程時,意識還是繼續不斷地緣於定境法塵而一直生滅變異著,因為生滅變異,所以還是有行苦的,只是這比較微細,一般修行人如果知見錯誤或觀行不足,往往就把打坐中一念不生的生滅意識定境,當作是不生不滅如來藏實相心了。

  接下來,我們透過苦聖諦四行,也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四行,再來詳細觀察苦諦的相貌。第一、無常行:原來這些八苦與三苦都不離五蘊種種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諸行苦,因為有五蘊諸行出生合會,就有八苦與三苦的五蘊諸行苦;而五蘊諸行是眾緣和合而生,但凡有生就必有滅,所以五蘊諸行會變異、壞滅,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剎那生、剎那滅,因此確認五蘊諸行是生滅變異無常行。第二、苦行:再觀察既然五蘊諸行是因緣所生無常之法,由色受想行識五法暫時蘊集而有,是無常之法,非可樂、不安隱、不自在,所以五蘊諸行是苦行。第三、空行:又再作觀察,五蘊諸行有生等苦,而五蘊「我」是不真實存在的—以為我有身、我有了別的心識、我有感受好像有一個我的存在,其實也是不真實存在的—所以五蘊諸行是空。第四、無我行:因為有「色身」所以說到有我,因為有「識陰」而說到有我;「我」是隨著色身和識陰組合施設而有,僅此而已,所以五蘊諸行無我。

  那麼八苦與三苦的原因是什麼呢?苦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會不斷招集苦,而有苦的積集呢?如實現觀而瞭解苦聖諦四行以後,就必須進一步觀察集聖諦「因、集、起、緣」四行,才能斷除苦的原因。第一、因行:首先要瞭解造成八苦與三苦的原因就是愛;這個愛包括對於欲界五欲財、色、名、食、睡,五塵色、聲、香、味、觸,以及五蘊我的貪愛,乃至於色界愛以及無色界愛。總括來說,都不離五蘊我見、我執、我所執之貪愛,而苦集諦的背後,因為有如來藏實相心的存在,由於五蘊我見、我執、我所執之貪愛,於是使如來藏中現前,以及未來生苦的種子增長、成熟、出生。因為這個愛具有能夠引發增長成熟而出生未來後有苦的作用,所以就是因行。第二、集行:愛又能夠潤發三業,招集三界有,感當來世苦,所以就是集行。第三、起行:當愛熏三界後有種子成熟,生起現行得三界有情身,受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就是起行。第四、緣行:愛不僅引現前及當來苦,又能以愛為緣發起種種苦集煩惱,生一切苦,所以就是緣行。

  對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諸行如實現觀,就能悟入滅諦「滅、靜、妙、離」四行相:第一、滅行:首先了知苦陰乃是根源於對五蘊之我見、我執、我所執的貪愛,可以如理作意去息滅苦集,就是滅行。第二、靜行:一切五蘊苦滅證得解脫無餘,是二乘無餘涅槃;以大乘法所證智慧來說,此乃是第八識如來藏獨住境界,是為涅槃寂靜,就是靜行。第三、妙行:這樣的滅靜第一、無上,是佛法殊勝妙行,不共外道凡夫異生,是為妙行。第四、離行:這樣的妙行是常住不變的解脫真理,出離三界一切苦,就是離行。

  對於滅諦四行如實現觀了知以後,就能了知對治苦集之道諦「道、如、行、出」四行:第一、道行:首先能夠了知如何修學三乘菩提法道來真實對治苦集,就是道行。第二、如行:並且能如實修學三乘菩提法道對治苦集,就是如行。第三、行行:修學三乘菩提法道,實際斷除後有一切苦集,就是行行。第四、出行:修學三乘菩提法道而最後證得趣向涅槃、出離生死的功德,就是出行。

  以上是經論中對於四聖諦十六行正確的闡述,但是宗喀巴卻認為四諦十六行在二乘解脫道不必解釋,留到大乘再來說就好。譬如宗喀巴提到:【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宗喀巴的意思是尋常的中士道(也就是他所說的二乘解脫道)不必解釋說明,宗喀巴認為這是大乘當中所修的慧學,在上士道(也就是他所說的大乘)再來說就可以了。

  有一位日常法師,這位法師一生專門在弘揚《廣論》,解釋說:【關於滅、道二諦,宗喀巴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地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地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稿日常法師)日常法師其實完全不理解宗喀巴的真正想法,宗喀巴會這樣說,其來有自,是因為宗喀巴根本不願意相信二乘菩提四聖諦的十六行道能使人斷盡三界貪愛證得解脫。因為如果以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十六行道作為下手處,如實觀察修行,最後必定是斷除五蘊之我見、我執、我所執,那麼必然與他所堅持的意識細心為常住心的主張衝突,也必然與他所說的大乘法止觀的男女雙身修法中樂空雙運即身成佛的立論矛盾;所以宗喀巴從來都不願意弘揚四阿含諸經中的四聖諦十六行道,這裡於是先避開,留到後面他所扭曲的大乘止觀男女雙身修部分再來談。

  這樣的說明,可能您還不是很明白,我們再舉宗喀巴另一部著作《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就可以更清楚明瞭宗喀巴真正的想法,宗喀巴說:【論曰:「由受緣生愛,彼等受仍有。」此即顯示餘道(十六行道)能斷餘煩惱現行,而不能斷愛之理,……自宗於受斷愛之理,如入行論云:「若時無受者,受亦不可得;爾時見彼義,何故愛不滅。」謂見受者及受都無自性,如是修習,方能斷愛。】(《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2)宗喀巴的意思是,緣於受而生起愛,那麼如果生起樂受則起不離愛樂想,而如果生起苦受就起速離苦想;因此,凡是在順心境界生起樂受的這個受因,一定會生起貪愛。想要斷除領受五根觸五塵所生的貪愛,只有見受者及受都無自性,依止這樣的無自性真實義見而修道,才能斷除緣於受而產生的貪愛,否則一切愛都不能滅除,也就是不能證得解脫的意思。所以宗喀巴才說:此即顯示餘道,也就是十六行道,能斷於煩惱現行,而不能斷愛之理。這句話,宗喀巴言下之意就是:四聖諦的十六行道只能斷除貪愛以外的現行煩惱,不能滅除貪愛。很明顯地他認為:修學四聖諦十六行道,無法證得解脫。這是宗喀巴應成派中觀自己所創造的論點,嚴重違背了 佛與菩薩所說的二乘解脫道正法,與四阿含諸經所說的聲聞解脫道大唱反調。因為,蘊處界沒有真實體性,是生滅法,不是本來無生之法;是生滅有為無常的法相,沒有真實無生、常住的法體。宗喀巴不能證明聲聞的解脫涅槃不是斷滅法,因此宗喀巴必須在承認識蘊(特別是意識)的無常以後,重新再寶愛意識自我,而錯誤主張「粗意識無常生滅,細意識可以常住不滅」,以細意識來觀見受者及受都無自性,就能滅貪。這是宗喀巴將虛妄法的意識覺知心,妄想建立成為真實常住法性者,所必走的不歸路,卻是永遠無法走出活路的死胡同啊!

  為什麼宗喀巴會堅持意識細心為常住心呢?因為宗喀巴不知道二乘涅槃的真實法相,不相信五蘊滅盡以後,有空性心如來藏獨存自住於本來涅槃體性中,不再出生三界五陰。因為他否定了第八識的存在,恐懼斷盡五陰以後,將落入斷滅空中,所以無法斷除我見;我見未斷的緣故,所以必定會思惟著:如果將五陰中的覺知心意識自我滅盡,就沒有能證涅槃者,也沒有所證的涅槃,將會成為斷滅空。也就是說,宗喀巴不知、不解、不證 世尊所傳授的二乘解脫道,不能理解聲聞人為何滅盡五陰就是證無餘涅槃;不相信五蘊滅盡以後,有空性心如來藏獨存自住於本來涅槃體性中,於是片面的將識蘊中的意識心增益體性,以意識心緣起生滅的有為空、無常空,想像為具有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清淨、本來涅槃寂靜的空性體性。

  總結來說,宗喀巴認為:不滅盡五蘊後有,只要能理解有一個意識所攝的細意識我常住,不必實證這個細意識我;並且必須安立觀一切法無自性、自性空,才能斷除三界愛,才能證得涅槃得解脫。如果有人依阿含正理而說:「以四聖諦十六行道為所緣,能斷盡三界愛,解脫於生死輪迴。」宗喀巴便否定這樣的道理。

  宗喀巴於《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自創見解說:「見受者及受都無自性,如是修習,方能斷愛。」主張只有緣於觀見受者及受都無自性,以這樣的見解修道才能夠斷除三界愛,否則就不能證涅槃、得解脫。但是他自己卻不能解脫於受與受者,同皆繫著於欲界最極粗重貪著的男女欲愛,極力追求男女合修時的第四喜淫觸,與自宗所倡「應當見受者及受都無自性」的宗旨大相違背。宗喀巴也都不能解脫於意識我見之繫縛,主張有一分意識常住自性,主張淫樂中領受樂觸的離念靈知意識心常住而有自性,顯然已墮入自己所破斥的受者意識心中,也都落入受的自性中,自語相違;這樣空談能見受與受者無自性之人,竟然反過來否定 世尊四聖諦十六行的正當性,以自創的邪見而毀謗四聖諦正法,墮於見取見之惡見中而不自知,以見取見而毀謗 世尊的四聖諦教法。所以,《廣論》是常見外道法,不是佛教!

  最後提醒大家: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大家可別被騙了,而誤以為是佛教中所說的持戒清淨。

  「《廣論》四聖諦十六行的錯謬」第一單元,今天為大家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