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五蘊虛妄(一)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292-a15_057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57集~由 正惠老師開示:五蘊虛妄(一)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常見外道法--廣論」。首先我們來談五蘊。事實上,在佛法中下士道應該是聲聞人所修的四聖諦、八正道等解脫道;中士道應該是緣覺人所修的因緣觀之解脫道;上士道應該是菩薩所修的般若中觀及一切種智、無生法忍等。外道為了要引人入雙身法,避免讓學人知道意識心虛妄,故意扭曲妄設三士道。聲聞人的解脫道中,最重要的是對於五蘊內涵的如實知,然後才能修學五蘊的苦集滅道之四聖諦、八正道。八正道即是四聖諦裡面的苦滅道諦,所以對於五蘊的如實知,才是一切學佛人首要之務,因為聲聞道是佛法的初階。
五蘊又稱為五取蘊,蘊是聚積的意思,陰是遮蓋明性的意思。人類的蘊有五種,一般說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種。
色蘊的出生,是由於我們有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常住不壞,猶如金剛的體性。其阿賴耶識所持的妄想無明與地水火風四大種造色種子,由於中陰身的意根與意識的無明,導致阿賴耶識入住母胎時執持受精卵,這個時候的中陰身他的意識隨之就消滅了,不再生起、永遠斷滅。後時這個受精卵漸漸地再發展出色陰的五色根,此後才又生出全新的意識,但已經不是前世的意識了,所以我們就沒辦法記憶前世的往事。初入胎的時候,中陰身就馬上斷滅了,這時只剩下意根及阿賴耶識住於受精卵中,這個時候由於前世的意識已經滅盡而不在了,意根祂的了別慧又很低劣,這時又沒有五色根對五塵,所以無法可以供阿賴耶識變現內相分六塵,所以不能發生六識在六塵中的了別作用,只是完全由阿賴耶識與意根了別受精卵的狀況。但阿賴耶識的了別不在六塵中,至於意根只能了別法塵,所以這個時候的了別狀況,如同眠熟無夢時,此時阿賴耶識的四大種以及所含藏的七轉識的我執妄想,就藉著母血為緣,攝取地水火風四大,逐日增長而變生了五扶塵根及五勝義根,歷經三十八週的住胎期,不斷地攝取四大而造就了色身。等到五色根圓滿,識蘊已能正常運作時,才由阿賴耶識發動業風,此時的胎兒頭轉向產門,由於業風的驅引,這個母體就出生嬰兒。如是由阿賴耶識四大造色種所變生的這個色身,就名稱為色蘊。
由於各人阿賴耶識所含藏的妄想執著、四大種、業種,各各不同,所以導致各人的身相、面貌都不一樣,男女也有分別。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也互不相同,乃至膚色也有所不同。這樣的色蘊,由於阿賴耶識的大種性自性依其所含藏的無明妄想所造,是方便所作、眾緣所成。這個色蘊剎那變異,一直成長乃至強壯、衰老最後壞滅,這個色身都是虛妄不實,是有生有滅之法,所以色蘊是生滅法,不能認為是真實我,否則就是我見未斷的人。
我們再說受蘊。在《成唯識論》裡面,受的定義就是:【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成唯識論》卷3)受就是識蘊的心所法,即一般人所謂的覺受,也就是領受境界時所產生的種種感受作用。外境都屬於六塵的境界,其中有順境、逆境,非順非逆境。順境中我們就生起了樂受,逆境中則生起了苦受,非順非逆境界則生捨受,捨受又叫作不苦不樂受。在樂受當中會產生想要繼續與這個境界相合會的這種需求,但是在苦受中又會產生想要與境界別離的欲求,在捨受當中對於境界產生不合不離的需求。那其中捨受又叫作「平等愛」,是處在有了別而有執受的狀況,只是不加以強烈的了別或者執受而已,特別是在二禪開始的等至位中,這個屬於平等愛的定境中,很容易被誤會為涅槃的境界,但其實還是在愚癡無明的煩惱三界之中。《成唯識論》中又從苦樂中再細分出憂喜二法;從身說有苦樂,從心說有憂喜,那就變成苦樂憂喜捨這五受。
在一般的論又有說,所謂的「六受身」是怎麼定義呢?它定義為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進一步來說,受就是六受身,也就是說六根與六塵相觸的時候,因而產生作用,那這時候叫作六受身。總說六受身,有樂、有苦、有不苦不樂,再細分當中又有樂的身受、苦的身受、不苦不樂的身受,這是前五識相應受;然後又有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這是第六意識心的相應受。一般我們說心,往往只是以意識來作代表,那前五識祂一般來講,都稱為五識,不稱為心,所以修定又叫作增上心學。這個大家要稍微區分一下。總之受蘊是依於色蘊與識蘊而有,當其中的一法壞滅的時候,受蘊即壞滅,所以受蘊是生滅法,這是很明顯的事情。若執著受樂者為我,或者受苦者為我,或者是受不苦不樂者為我,這些都是受蘊所攝,本質上都是虛妄無實的法,因此不能執受蘊為我,否則就是我見未斷的人。
接著我們講想蘊。在《成唯識論》中它又開始說明,就是說,我們想要能夠了別,就要安立各種境界相,來分齊能夠瞭解它,才能夠隨起種種的名言來形容這些狀況。(《成唯識論》卷3)這些境界安立的意思是取相,分齊的意思是分別,而且是了知全部,能夠全無遺漏的去了別。
云何來建立這個所謂的蘊呢?一般來說,「六想身」是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意觸所生想。(《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想蘊簡單地說就是了知,它真正的意思就是了知的意思。當六根對六塵由觸而生受,那我們了知的時候就是想。想了之後會取所受的境界,再安立一個名稱,或者是語言言說,以方便我們來解說它,或者說明它,這個也是想的一種。這兩種都是想陰的體性,依境界我們分為有相的想與無相的想。有相的想,一般比較具體的顏色、長短、聲音、形態等等,都可以具體描述的;無相的想,例如苦、樂、貪、怨這些境界是比較不容易具體描述的,其所感知的境界相就是不論有相、無相,這種感知都是由六識在內相分中辨解分析所得。
當我們的扶塵根攝取外境界的時候,這些五塵透過阿賴耶識,會把它變現在五勝義根處變現出與外境界一模一樣的五塵內相分(這個即是我們人類一般說的十八界中的五塵),並在五塵上面顯現法塵,意根接著就觸這個內相分的法塵而生意識;意識在內相分的法塵上分析整理五塵的微細相之後得到了概念,為了分別與形容這些概念,就會安立各種名稱言說來稱呼、來說明,這些都稱之為想。這個取境相的過程,因為前七識不能直接與外五塵相應,所以當五根對外境的同時,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已經現行了這些色法的種子;由於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不斷地自心流注,才能在五勝義根上顯現出來與外境界相同的內相分這些境相,讓六識去運作,然後有想蘊的生起。假使中觀應成派的外道等人說沒有阿賴耶識,把祂否定了,這整個過程不就沒有辦法現起,就停掉了;連五塵都不可能生起了,這個內相分都沒有辦法生起了,哪裡還有眼見色塵生想、耳聽聲塵而生想、乃至意觸法塵生想?所以這個外道努力修習的雙身法,或者自身淫樂的樂空雙運,這些淫觸的相分,因為沒有第八阿賴耶識的關係(他們把祂否定了),當然這些相分都沒有辦法生起。所以他們外道一生努力修習的樂空雙運,他們根本就沒辦法能夠存在,沒辦法去感受它、領納它。所以說,不依阿賴耶識而說一切法都是妄想。外道連這些道理都不懂,更不要說他們有什麼般若智慧,中道的觀行,根本就沒有實證啊!
我們再說想蘊是由各種了知的功能聚積所成,是依於色、受跟識蘊而有(至於在無色界中則不需要依於色蘊),如果其中有一蘊壞滅時,想蘊即不存在了,所以想蘊是聚積之法,名之為蘊。想蘊既然是聚積之法,即是生滅無常之法,本質是虛妄不實的,對於想蘊是緣生緣滅的事實若不能了知,就會執著想蘊為常住不壞的自我這種錯誤的認知;這些認知不管是有念的靈知,或者是離念的靈知,他們都把祂當成真如心,這就是錯悟的。他們的想蘊(這些錯悟人的想蘊),這時候就把它稱之為想陰,陰是遮蓋智慧光明的意思。所以不管是有念的靈知,一般人所認取的這些有念靈知,是要保持隨時隨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祂的了知性,那就是有念靈知。離念靈知,祂是一般佛門的所謂大師他所認取的無語言文字、了了分明的這個了知性,他們認為這樣就是開悟了,這個全都屬於想陰的境界。若修行人不能觀察想蘊的本質,就會被想蘊遮蔽了我們本有的無我的智慧,錯認想蘊為真實我,就落入想陰之中,也是我見未斷。
我們接著再說行蘊。行有兩種意思,一種就是念的行,第二種就是心的行。把它分成兩大類來說,第一個,前者就是在講心行的部分,就是諸識的種子剎那剎那相續運行。另外一種行就是身口之運作,以及意識意根等思惟決斷之行。兩者都屬於行蘊,因為不瞭解行蘊是積聚的法,所以就變成行陰。我們如何來建立這個行蘊呢?也就是六思身: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的思,還有鼻觸所生的思,舌觸所生的思,身觸所生的思,意觸所生的思。(《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這個「思」其實就是行,我們這個部分要特別留意,要不然五蘊就沒辦法搞清楚了。好,因為有這個思的緣故,就會想思作善事,想要思作雜染,想要思作分位差別。這個思,除了受想兩法已經單獨列為兩個蘊,之外其餘的心所有法與心不相應行,都稱之為行蘊,所以我們所説的行蘊就是六思身。怎麼樣才叫作思呢?也就是說「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這個身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有作用、有運作的意思。思主要就是指六根觸六塵所生起六識的思,而這個思有決斷的意思,因此思而有意根與意識共同或者各別作意的決斷,因為思的造作能夠起善、惡、無記等種種業。
今天大概就能夠瞭解五蘊它是有一個連貫性,就是從這個「色」,就是六根對六塵如何能夠變起了別的作用,這個了別就是屬於識。這個從色法、色蘊這邊能夠變成識蘊了別完成,中間要靠這三個蘊,就是受、想、行。「受」就是已經領納到這些根塵相觸所產生的這些種種的受,然後加以了別,能夠讓祂了別這個塵的境界,這些都是我們能夠成就五蘊運作的一個方法。至於這個「行」是因為不斷地在重覆這些動作,也就是根塵相觸能夠產生受、產生想,乃至一直到能夠把它了別完成,這些都屬於我們所要談的行的範疇。所以這些都是我們要修習的對象,這些法大家都要反覆地熏習才能夠瞭解,那瞭解是屬於聞思修裡面的一個思慧而已,修慧才能夠取證。那什麼叫修?一一如實地去觀察我們身中五蘊十八界,尤其是五蘊到底各個是怎麼的一種狀況呢?要如實地現觀,然後起厭離。為什麼會厭離呢?因為我們知道它是無常,也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把這些法帶進來,去觀察它確實是這樣,這個時候,我們心就能夠起厭離;透過我們的意識心對這個五蘊的觀察,然後能夠慢慢讓意根接受了,這個時候就起作用了,我們對這個五蘊的貪愛執著就漸漸能夠斷除,然後我們就能夠證得我們的解脫道,一一能夠如實產生現觀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人。
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去修行用功,以上希望大家能夠福慧增長、功德圓滿。
阿彌陀佛!
下一篇:(轉載)五蘊虛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