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大乘般若止觀(五)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75集~由 正墩老師開示:大乘般若止觀(五)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系列。這是以 平實導師的著作《起信論講記》為藍本,內容主要為宣說佛法的根本大意,特以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一心二門之內涵為主軸展開,鋪陳法界實相理體如來藏八識心王與三乘菩提修行的關聯性,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一切種智的內涵,持續上一個單元的節目當中,探討了有關禪定發起的現象。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談有關禪定發起的原因,大多數的人的觀念以為學佛這件事不外乎就是要念佛求往生極樂,而自認慧根不差的人就會每天努力打坐修定練心,然而對於這樣的修習的方式,不知究竟目標為何?打坐與佛法的開悟有何關聯?到底何時能有消息?怎樣才算是開悟?心中總是茫茫然;不但如此,對於禪定境界的發起,心中也毫無方向及把握,就只是每天努力打坐修定,這是因為當代許多佛教名山的大師們的佛法修證方法就是這樣的觀念,錯誤地理解佛法修正的標的,錯將覺知心清淨的世間禪定境界,當作是覺悟涅槃,因此將打坐修定的方法,當作是參禪證悟的過程,於是有了錯誤的期待,以為日復一日的打坐,總有一天就會開悟、就會證果。
簡單地說,這種現象就是以定為禪,姑且先不論,由於這樣的在根本上的認知,對於個人及佛教界的佛法修證,有多麼嚴重的錯誤影響,單從禪定的修證方面來說,佛教界長久以來也缺乏正確的知見;對於要如何才能發起初禪,乃至禪定的次第及內容,禪定發起的功德等,也少有人能真正提出來。這是由於許多佛法修證的內容及方法,並不能單憑用想像就能正確無誤地解說,而是唯證乃知,所幸 平實導師以其菩薩的悲願及深妙智慧,除了教導弟子們實證第一義諦了義正法外,也不斷地教導次法的修證,這其中便包括了 平實導師實證的禪定的內容、過程及修證的方法,而這些有關禪定的種種知見,部分可散見於 平實導師講經或者著作當中;不過 平實導師也不斷提醒,對於不同層次禪定的修證,於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修學次第,或者取證解脫果證,都有其相對應的關係,如能正確依循來修證,方不致於事倍功半。許多努力辛勤打坐修定的人,期待透過打坐能迅速成就佛法的證量,能發起禪定的境界,因這樣偏差狹隘的學佛觀念,讓他心中也始終懸掛著打坐這件事,所以每天天未亮就起床打坐,下班回家又繼續打坐,變得不太關心家裡的人,即便有家人生病很嚴重,或者發生其他緊急的事件,他卻漠不關心,仍然一如往常的打坐,一心想要獲得初禪的天身、初禪的快樂,但即便這樣努力地打坐修定,為什麼經過十幾年,初禪境界始終不現前?這是由於缺乏修證禪定知見的關係,往往有幾個常被忽略的因素所導致,所以禪定不能發起。
首先要說明的是性障,也就是五蓋。《瑜伽師地論》中說:【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瑜伽師地論》卷11)初禪善根被五蓋遮障住而不能發起,對於禪定而言,五蓋是惡法;初禪的境界之所以不同於欲界,是因為欲界有五欲的法,而色界以上沒有,貪欲便成為色界境界發起的障礙,貪愛世間財寶,貪色、貪名、貪利,貪求種種五欲之樂,心無厭足,而最嚴重的障礙是貪男女欲;心中欲求皆在欲界的五塵境界上不能捨離,這種人心中最深沉的想法,其實就是欲界法勝過色界的境界,並沒有認真的認定,證得禪定清淨境界是比較殊勝的,當然無法心得決定在修定上;所以男女欲很重的人絕對不可能證得初禪,得要對男女欲愛染不生,必須連想要見到異性的作意都不存在,這就是貪欲蓋。
瞋心重,脾氣大,容易生氣憤怒,只要不順己意的逆境,再怎麼小的事也會生氣、容易記恨,對於別人不小心說一句得罪了他,會記恨很久。瞋心會使身心熱惱,內心一直盤旋在所怨惱的對象情境上,當然無法在修定上專注,這就是瞋恚蓋。
掉悔就是掉散悔恨,掉散就是對境界心不寂靜,內心躁動,不能安定,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想要不打妄想,偏偏無法控制。悔恨是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卻產生了憂惱;人家說悔箭入心,對於所作的惡事,特別是毀謗三寶,破壞正法的事,由於知道所犯極重的惡業,於是心中後悔,這樣禪定功夫一定無法成就。悔就像箭一樣,射到深心裡面去拔不起來,唯一能補救的方法,就是佛前發露懺悔,起大誓願,永不復作,每天佛前至誠懺悔,直見好相而滅除罪業,這就是掉悔蓋。
對於所修的佛法有所懷疑,有不正確的思惟,到底有沒有斷我見、有沒有薄貪瞋癡、有沒有阿羅漢、有沒有明心開悟、有沒有成佛?因為自己未能證得,便存疑他人不能證得,若再加上不曾聽說有人親證,更是心中抱著懷疑,是否真有初禪境界可證?懷疑初禪境界可能是假的,或懷疑末法時期不會有人證初禪。疑心作祟,信根非常微薄,於是,於所說法心不得決定,不能專精去修禪定,也沒辦法專心祛除貪欲蓋與瞋恚蓋,這就是疑蓋。
有關於睡眠蓋,儘管睡眠正常充足,精神很好,但只要一上座修定,就會昏沉地打瞌睡,不上座時卻又精神很好,這就是睡眠蓋。這是因為定力還沒有發起來,沒有方便善巧對治睡眠蓋,這是五蓋中最輕微的障礙,睡眠蓋嚴重的人,不能直接修打坐的靜中功夫,會有障礙,上座時不是在打坐修定,而是坐著睡覺,沒有辦法修定,必須修動中的功夫,也就是要以 平實導師所傳授的,在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施設教導的無相念佛功夫,來鍛鍊定力,這樣是最容易對治睡眠蓋而迅速發起未到地定的功夫。當無相念佛功夫純熟時,上座便不會有睡眠蓋的障礙,並且也要一個正確的知見,不管身體怎麼累,證得初禪的人,上座入初禪等至位中是不會打瞌睡的,但色身的疲勞並沒有被消除,這得要靠睡眠才能消除掉,所以下了座仍有疲倦的現象。
如何發起初禪?有兩個條件:未到地定功夫以及降伏五蓋,只要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夫,時時刻刻都在憶佛的念當中,這樣的未到地定功夫就足夠入初禪;若已經有這樣的定力,但還不能發起初禪,便要檢討是否自己被五蓋所障礙;至於初禪發起的狀況並不一定,隨時都可能出現,只要未到地定的定力具足,性障也除了,當你住於一心不亂的心境中,可能正在走路、吃飯時,就會忽然出現。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有關初禪善根發的情形,由於初禪定心境界的成就,發起初禪天身,在欲界色身之中出現;由於初禪的色界天身和欲界人身,和合在一起而有了這兩身清淨的摩擦,產生了無淫欲的初禪樂觸,初禪樂觸會有一些不同狀況,但不一定看得見這個初禪天身,有人主張打禪七時努力打坐,熬夜不睡覺,但後來突然覺得身體變大,這就是證得初禪天身,成就初禪定境:但這是誤會了色界天身的境界,因此將這種幻境當作是初禪天身的發起,這就是不知如何證入禪定,以及不知禪定發起種種功德的道理,隨著個人心性與定力的差別不同。
初禪善根發有兩種:第一種是運運而動,第二種是突然間遍身發。第一種是善根發不具足,若樂觸是從頭部開始,運運而動,從上而發,樂觸是有侷限的,並且定境會退失;這種人是由於對於男女欲還沒有完全斷除或降伏,但對於想見到異性的貪染心已經很淡薄,卻有時還會生起,要靠每天打坐來降伏,而不打坐時,會時常生起染心,於是在打坐發起初禪時會從頭頂向下開始運運而動。這是指尚未在佛法中見道的凡夫,由於外道的修心都只是在覺知心相應的定境用功,並沒有解脫或者實證智慧,十人有九人會退失定境,除非要每天花很多的時間打坐、禮佛,好不容易才能勉強保持住,但卻不易全身具足發起初禪。若初禪善根發,是由下而發,開始運運而動,這樣則可逐漸遍身而有樂觸,定境也不會退失,只要有每天禮佛、作無相念佛的功夫,或者每天打坐,常住於一念不生的境界就不會退失。
第二種是善根遍身發,一剎那就遍身發起初禪,情況最勝妙,也會出現天眼,可照見初禪天身,初禪天身沒有五臟六腑,沒有骨頭與肌肉,身內如雲如霧一般,全身皮膚就像很薄的保鮮膜一樣,但是每一個毛細孔都是內外相通的,雲霧從毛細孔中與外面相通,內外通流時全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有強烈樂觸。初禪的樂觸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得要提念希望樂觸出現,樂觸才會生起,若不想樂觸出現,心中不起作意就不會出現;但若是想要繼續邁向二禪的修證,得要捨掉這個樂觸,心中不作意出現樂觸,過一段長時間不去提起樂觸,便漸漸消失掉,最後即使要再提起它也提不起,但要繼續深入地修定。要如何修呢?仍然可以用無相念佛的方法,加上每天靜坐一到三小時,由於無相念佛功夫禮佛的方法可以修到三禪應有的定力,定力成就了,你只要一打坐,要入定境就可以進去,並且以無相念佛功夫可以繼續消除更細微的性障;這樣繼續修定,突然有一天會從胸腔出現比先前更加微細、更勝妙的樂觸,而且從此以後都不需要再作意去提,時時刻刻始終存在,不會影響日常作息,除非像在睡著無夢時,意識覺知心斷滅才會消失樂觸。但這個初禪的身樂,修得以後還要捨,因為初禪的境界在等持位仍不離五塵,等至位也仍然不離三塵,所以仍是叢鬧的境界;若想要證俱解脫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就得要把這三塵、五塵、叢鬧的境界捨掉,包括初禪第二階段的微妙身樂的觸塵,捨掉後繼續用功,經過長時間的鍛鍊,終於無覺有觀三昧出現,然後漸漸地離開了粗糙的主動觀照的覺,只剩下較微細的被動領納的觀,最後能安住無覺有觀三昧,繼續再修時,最後覺觀皆捨,完全住在覺知心自內的境界,不觸知五塵、三塵,進入二禪無覺無觀等至位。二禪以上都是必定先要證得等至位的境界,純熟以後才能夠轉入等持位中;初禪情況則不同,一旦發起初禪等至以後,在進入初禪等持與等至位,或二種境界之間,都是可以隨所運轉進出,不必先作加行;無覺無觀三昧並不是所有的覺觀通通消失,而是覺知心一直都很清楚地存在,仍然有定境法塵的覺觀,只是沒有五塵,離開了欲界的五塵覺觀,稱作無覺無觀三昧的等至,剛證得無覺無觀三昧的人,不易長久安住在無覺無觀三昧中,心中只要起一個念,二禪等至境界馬上消失,退回初禪,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熏修鍛鍊,使自己的心在這種比較細的境界當中安住不動;無覺無觀三昧等至境界純熟以後,才可以藉二禪定力轉入等持位中辦事,例如修神通等,而不可提早運用等持位的功德;否則,不但二禪等至境界將會漸漸消失,二禪等持位定力也跟著退失,當嫻熟二禪等至境界以後,想要住二禪時,一定是先從初禪等持位中迅速地直接進入二禪的等持位,再藉等引而進入等至位中,這卻是和二禪的修證過程,是顛倒過來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裡。阿彌陀佛!
上一篇:(轉載)大乘般若止觀(四)
下一篇:(轉載)不依形色修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