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5 23:51:45菩提

(轉載)貧道士守戒得聖財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713-a13_038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038集~由  正國老師開示:貧道士守戒得聖財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節目,今天我們要以《六度集經》卷4中,有關「貧道士守戒得聖財」之故事,來與諸位探討其中相關的法義。

      這個故事看起來雖然平淡,而且篇幅不長,但卻也顯示了幾個基本的佛法道理,對於佛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大家平常就要奉行的。在《六度集經》卷4中,主要是在開示有關持戒度的道理,裡面用了許多故事來說明持戒之因果不虛;我們今天要來探討的,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貧道士守戒得聖財」的故事主要內容是說:從前有一位菩薩持守戒律,過著隱居鄉野的生活,他從來不羨慕當時社會所追求的繁華生活,也不追求名利與五欲的享受。這位菩薩幫助四姓大眾看守墓園,如果村莊裡有喪葬事,菩薩都會竭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因此喪家都很感激,每每拿出貴重的寶物來酬謝他,菩薩不論收到的寶物是多是少,總是會把它交還四姓的墓園主人們;因此他的清淨德行,總是得到大家的讚賞。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菩薩,在故事中有時候稱他是道士──就是修道之士或者有道之士;而這位菩薩其實就是釋迦菩薩,也就是世尊的前身,那時候世尊還在行菩薩道。

      在故事的一開始,就點出這位菩薩他是持守戒律的。諸位聽眾在聽聞過這麼多的節目之後,應當都知道持戒在佛法修行中的重要性,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中有開示持戒的利益:【超越生死深大海,菩薩淨戒為船筏;永斷貪瞋癡繫縛,菩薩淨戒為利劍;……息除貧賤諸苦因,淨戒能為如意寶。】從聖教裡面的開示,我們可以確信,在修行道上如果沒有持戒,是不可能成就的;無論是要解脫生死,永斷貪瞋癡繫縛,或者是要離開種種苦因,都必須要持戒。而且持戒也可以得到佛菩薩與諸天善神之慈悲護念,因為祂們都希望眾生能夠修行清淨與廣行善業,因此一定會攝受持戒清淨之修行人。

      事實上如果沒有持五戒,連人身都保不住,那就沒有辦法進一步談到修行了。譬如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9中的開示:【大王!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大王當知!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因此經典中很清楚的開示,如果沒有持戒,連要得到癩皮野狐的果報身,都很困難了!因為如果違戒而造作諸惡,也許他會出生在地獄中,或者獲得身量微小的小魚蝦、昆蟲身等等,都是遠不及有皮膚病、大家看到都不喜歡的野狐。因為有持戒才能得人身,有人身這個道器的時候,才能修學佛法,能夠護持正法而令佛種、法種及僧種能夠相續不斷。而且菩薩在十信具足之後,過了初住位、進入二住位的時候,他是要主修持戒度的;因此就必須受持菩薩戒,將修學佛菩提道所知的勝妙法義,在實際生活中鍛鍊自己,才能圓滿二住位而向三住位出發。因此這個故事一開始,就點出這位菩薩是有持守戒律的,所以這位菩薩可以確保他的修行,是朝著正確的方向有效率地快速前進,同時也確保能夠到達正確的目的地。

      接下來,故事中提到這位菩薩他是幫助四姓大眾看守墓園,如果村莊裡有喪葬事,菩薩都會竭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這裡面四姓的意思,指的是古天竺的四種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戍達羅;也就是修行人、王族統治階級、工商農階級以及奴隸。雖然在古代天竺有區分這四種社會階級,但是在佛教來說是強調人人都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這個本心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要把煩惱無明去除,眾生都有機會可以成佛。

      而這四種社會階級,只是當時天竺社會的施設,以及眾生生生世世以來,造作諸業而呈現的暫時之果報而已;其實人人都是平等,而本來具足一切功德的,只是遮障的程度不一樣而已。譬如在《長阿含經》卷6中世尊的開示:【婆悉吒!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於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捨離種姓,除憍慢心,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而故事中的菩薩他知道眾生皆有佛性,四種社會階級在本質上並沒有差異,因此他幫助的對象是遍及四姓的。這種行為也符合菩薩三聚淨戒中之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要正確利樂一切有情;因此菩薩對於四姓皆能普遍作利益、平等布施,而不限定於少數對象或特定階層。因此修學無上正真的佛道,不需要依賴特定的種姓階級,只要依教奉行,大家都有成就的可能。

      菩薩們面對現在自己的果報與生活環境,也不需要心存憍慢或怨天尤人,因為修學是否可以成就,並不是靠他在社會上或者世間法上的地位,而是因為熏聞的法義是否正確,以及是否能夠如實依據善知識的教導,去作觀行、鍛鍊功夫、修除性障以及累積福德;而如果在四姓中,自認為是最上層的婆羅門,錯誤認為自己是最尊貴的,心存憍慢心,那反而無法成就佛法。

      事實上,婆羅門認為自己是從大梵天王口中出生的錯誤說法,早就被世尊破斥過了,在《長阿含經》卷6中開示:【佛告婆悉吒:「今者現見婆羅門種,嫁娶產生,與世無異,而作詐稱:『我是梵種,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因此,婆羅門認為自己從大梵天王口中出生,自認為在四姓之中位階最高,這樣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婆羅門也是父母所生,也有種種煩惱,並非一直都是清淨的。所以四種姓的位階,事實上與佛法修行沒有直接的關係。

      菩薩如果因為因緣時節或環境的關係,如同此故事中的菩薩一樣,即使隱居在鄉野,也能夠安貧樂道以及隨緣盡力幫助他人。因為菩薩心中喜歡遠離憒鬧,即使身行是爲了眾生而忙碌,但是內心卻是樂於解脫世俗法的,因此不會因為生活在鄉野,缺乏物質受用而生煩惱,仍然能夠於道業上用功精進。當然菩薩也樂於隨順因緣居住在城市中,與許多的眾生生活在一起,因此便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及利樂眾生;因此說:【猶如無薪,火則不然……。菩薩處寂亦復如是,不能熾然教導眾生。……如大薪聚火則熾然。……菩薩亦爾,處在多眾教導熾然。】(《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2)同時菩薩也不會因為這樣的關係,而對於五欲境界生起染著心,而是能夠在欲離欲,在佛道的修行上快速前進。

      菩薩能夠安住於各種生活環境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對於修學正法行菩薩道已經心得決定;加上如果在法上也能夠實證,那就能夠時時安住在菩薩道正法,及轉依如來藏之清淨體性;因為菩薩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生活環境如何,並不是他所注重的。譬如,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在《實相經宗通》第三輯中的開示:【正念,就是說正確地憶念而安住下來。也就是說,對於所證的這個法門能夠正確地憶念,不會忘記,然後住於這個正確的智慧之念裡面不退轉、不改變,就這麼安住下來,然後繼續更深入地修學以及熏習;世尊說:「這樣的人,雖然仍然有五陰住於五欲裡的六塵中,但是已經不會被貪欲所產生的種種過失所染汙。」這是真正的在欲而離欲,這真的很難,菩薩卻是必須要這樣實證而永遠這樣子安住下來,才能在人間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也就是火中生紅蓮,非常難得。】(《實相經宗通》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232)

      從上面所說的故事中,菩薩的行誼是完全吻合大乘法的正知見,也是我們應當效法的。而釋迦菩薩也不貪取喪家為了感謝他而致贈的寶物,他將這些寶物悉數退還喪家;這裡讓我們瞭解菩薩救護眾生是不求回報的,也不作任何條件交換。因為菩薩道是在利益眾生之中來成就自他,如果求回報的話,便又落入世間法之中,便無法離開種種世間有為法的束縛;不僅無法產生解脫受用,也會使得內心被雜染法所染汙,如此便違反了他所要成就的目標。因此有智慧的菩薩,是不會去作這樣的行為。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在《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中也開示說:「真正的菩薩行,布施以後不要希望回報。你不希望回報,自然會有回報,又增加另一個功德;希望回報就沒有功德,只剩下世間福德。」(《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316)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有智慧的人布施,不為生天受樂,不求後世的三界有快樂,也不是為了想要獲得善名流布在外,純粹是為了求證佛菩提,廣利無量無邊的眾生;因此說一切布施皆為迴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這才是正確地無倒迴向。

      雖然菩薩布施不求回報,也不貪著世間財物,然而他無形中卻得到最珍貴的聖財。因為能夠依教奉行行菩薩道的緣故,因此他的持戒、忍辱與智慧等功德,就能夠帶到未來世去,使得未來世也能常修學善法與菩薩道;只要遇到了正法,就能馬上相應而開花結果,而且引生的智慧功德越來越殊勝,這也是菩薩的堅固之財。所以,這樣的菩薩才可以稱為真正的富有,因為一般的世間財物並不能帶到未來世去,受用也有享盡的時候;但是菩薩的堅固之財,卻可以隨著時間,一世一世而越發增長廣大、無窮無盡。因此有智慧的菩薩都會懂得這個道理,在累積福德以及增長功德之後,都不忘了迴向自己與眾生在佛菩提道上的圓滿成就,而這樣的迴向是無窮無盡的。

      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經》卷30中的開示:【是諸善根悉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根迴向無上菩提者則不可盡,所以者何?如是善根不依三界,若依三界是則損耗,是故迴向一切種智諸善根等不可得盡。】因為不是為了求三界有的果報而行善及迴向。三界有的果報終將有損耗享盡的時候,而迴向成就無上菩提,將來可以利樂無量無邊的眾生;而且燈燈相續,因此無量無盡,這樣的修行方式當然可以稱作得聖財。

      在這個故事裡面,因為大家對於釋迦菩薩非常感激,並且讚歎他偉大清淨的德行,因此便幫他成家立業,如《六度集經》卷4中的開示:【即擇青衣中有賢行兼華色者,給之為妻,分家財以成其居。道士曰:「進其行,高其德。」】這裡面,釋迦菩薩說:「我這樣做不是想要得到什麼?如今既然如此,我將會更精進地修行,斷除貪愛、瞋恚、愚癡的煩惱,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越來越清淨,而提高自己修行的德行。」這裡釋迦菩薩所說的內容,也是大家應該精進履行的,特別在現今時代,有大善知識住世;而且藉現代科技之助,熏聞佛法正知見變得非常方便,正好是精進修行的大好機會!而菩薩生生世世在人間利樂眾生時,通常要廣結善緣,如果在家,因為有結婚生子,包括男方、女方家族,各有許多眷屬,可以為未來世多結一些法眷屬;如果選擇出家,那在寺院中,也可以結一群法眷屬。因此無論在家、出家,在生生世世的菩薩道中會有許多眷屬,而未來世就有因緣能夠接引他們。

      在本故事中,釋迦菩薩雖然現在家相,隨順於世間五欲之法,而不壞世間法;但是內心之中,卻是不攀緣執著五欲境界,與世間之財富名利地位,因為菩薩道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目標。同時在家菩薩的各種境界與因緣最為具足,有利於菩薩道的修行;而因為菩薩精進修行,使得自己的證量不斷提昇,也有能力利益更多層次的眾生,同時也讓護持他的眾生獲得更廣大的福德。從今天所引《六度集經》卷4中的故事,雖然看似平淡無奇,但其中卻有非常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道理,是諸位菩薩都應該努力遵循的,這也是我們從這個故事裡面需要學習到的。

      菩薩們雖然不注重物質生活,但是心中卻是富足而法喜充滿的,因為如果能夠正確地修學佛法,就不會整天愁眉苦臉,而是可以快快樂樂地學佛;如同在《瑜伽師地論》卷38中的開示:【若諸菩薩,欲於菩薩所應學處,精勤修學,最初定應具多勝解,應求正法,應說正法,應正修行,法隨法行。】因此如果能對正法,有各種層面的正確瞭解及信受,那在修行的道路上,便能夠一步一步地成就。

      因為法是正確的,符合因果律的,因此修行便能夠成就,而不會唐捐其功。如此依據正法正確地聞思修,便可以漸漸增上及親自領受智慧與解脫受用;因為有實際的體驗,因此能夠心得決定安住在正法上面,不會有任何懷疑;因此心中便覺得安隱及歡喜,知道自己已經走在正確的修行路上,而且快速地前進了。所以,配合在利樂眾生、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雖然色身勞累,但是因為這是他所喜歡做的事情,因此心中仍然是充滿喜樂的;而且智慧、福德日日增長,心中法喜充滿,這才是正確菩薩道的修行方式,相信諸位都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同時經由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深切瞭解到持戒在修行路上的重要性,以及菩薩平等布施的精神。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