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0 15:11:32菩提

(轉載)熏習的道理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909-a12_092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92集~由  正國老師開示:染心能障真如根本智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第三輯中,有關「熏習」的真實道理。如果能夠正確掌握熏習的道理,就可以配合我們的正知見,在歷緣對境之中,精進於各種善淨法的熏習,而遠離種種不淨法的染著。這對於我們的修學速度來說,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大家都要瞭解這方面的法義。

      首先我們看聖 馬鳴菩薩開示的論文:【熏習義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真如熏故說有淨用。】(《大乘起信論》卷1)這裡一開始,聖 馬鳴菩薩就引用世間法的事相,來解釋熏習的道理,讓大家可以很快就能掌握重點。他說:就好像是世間的衣服本身並沒有臭味,也沒有香味,但是隨著眾生用東西去熏它;熏過以後,衣服就有那個能熏之物質的香味了。譬如有人在衣櫃裡面放了茉莉花,放了蘭花,那他穿出來以後,人家靠近他時,就會聞到他所穿的衣服有香氣。這樣的世間現象是大家都可以親自觀察與體驗到的,因此中國古人也有這樣的說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由世間法事相上的譬喻,就可以讓我們大略掌握熏習的意思。

      有關熏習的涵義,在《成唯識論》卷2中,聖 玄奘菩薩也作了一個非常精闢的定義:【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也就是說,熏習可以使得與該熏習相應的種子能夠生長,也就是使得該功能差別出生或增長,因此將來便能夠因為種子遇緣現行而產生作用;而熏習的法要能夠成就,就必須要有能熏與所熏的心,兩者一起搭配才能成就,就像前面說的譬喻:能熏是花的香味,而所熏是衣服。那以八識心王來說,能熏就是前七識,而所熏是第八識如來藏心。

      而在聖教裡面也常以熏習的道理,來強調修行人不可以懈怠而要精進於染污法的遠離,這樣才能超越生死之流而得到解脫受用。譬如在《雜阿含經》卷16中的開示:【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因此,如果常常接觸熏習染污法而執著之,便會使七轉識出生不清淨之身口意行;特別是初學者,必須要儘可能遠離染污法,才能夠逐漸降伏性障煩惱,這也是修學上之基本道理。因為眾生無始來之貪愛等我執煩惱,勢力強大,在接觸染污法的時候,便很容易受到影響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因此藉由親近善知識,親近正法道場學習正知見,才能讓自己產生足夠的力量而能分分離染得淨。而這其中也強調要不懈怠,這樣才能使自己串習於出離之清淨法而超度生死之流。

      另外一個熏習的重點,譬如在《持世經》卷1中的開示:【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名能得念力,何等四?親近善知識、常修習深法、常樂至諸佛菩薩所、常樂請問修習智慧。】這裡所開示的四種方法,都是隱含著熏習的道理;如果能夠常常作,就可以得到念力,而讓自己心中能夠憶持正法,繫心不忘,並且心心念念安住於正法之上,將來就能夠得到解脫受用以及智慧的增上。上述《持世經》的開示中,重複的用了「常」這個字,這顯示了熏習的重點,除了必須是熏習正確的知見及善淨法之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要能夠長時間不斷的去作、去熏習,這樣才能夠引發足夠的力量,讓自己能夠往前快速推進。這也是一般所說的「串習」,因為串習的關係,能夠增長善惡業的力量,成為「強力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時常熏習錯誤知見的人,就會使這些邪見常常佔據他的內心,而產生先入為主的現象;因此,即使有因緣遇到正法,通常也是很難接受,而無法以理智來思惟簡擇,這在修學上便產生很大的問題。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相當普遍,因此知見方面必須非常小心謹慎,隨時要虛心請教善知識及比對聖教量。

      而在解脫道中斷我見的初果人,最久的需要經過七次的人天往返,才有辦法斷盡修所斷的我執煩惱而出離三界之苦,這也在說明熏習的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熏習善淨法確實需要下決心而長時的去作,才能讓力量一分一分展現出來;例如在《阿含正義》第三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譬如斷我見後仍不能斷我執者,應當長期以正法思惟觀察熏習而滅之,乃至歷經七次的人天往返才證得阿羅漢果,講的正是熏習之法。」(《阿含正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875)所以修行確實是需要能夠忍受種種逆境,才能難行能行。而菩薩在歷緣對境或利樂眾生的過程中,遇到有煩惱現行的時候,也不用太自責,因為這正是觀行轉易煩惱種子的機會。我們可以配合正知見來思惟這些煩惱,都是要有因緣才能生起,緣散即滅,因此體性不堅實,生滅無常;也觀察煩惱的出生,都是因為種種執著與無明所造成,或者缺乏慈悲心,因此它是染污性的,同時也有許多的過失;既然煩惱是生滅無常之法,非真實可得,因虛妄想而生,也障礙修學,那就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了。因此我們就可以配合這樣的現觀,而分分轉易煩惱種子成為善淨種子,這正是菩薩在五濁惡世中快速修行成就的重要原因。

      再來我們來看在論文裡面提到的「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這正是在告訴我們,因為如來藏真如心本身是離見聞覺知性的,從來不分別善惡,所以祂是無記性。相對的,七轉識卻是有見聞覺知性的,也顯現出能夠了別善惡的體性;因此七轉識當然是能熏的心,就譬如能熏衣服的物質。心真如既然是無記性而不分別善惡美醜,則譬如是被熏的衣服,能受到七轉識所造作的善染諸法所熏;就因為心真如是清淨法,完全沒有貪染或厭惡性,因此祂才能沒有簡擇地收藏一切種子,而讓因果得以成就。因為心真如完全不會因為祂所收藏的種子而被染污,因此說祂「性非是染」,這樣才能成就其收藏種子的功德。有時候我們會用「寶瓶」來形容清淨的心真如,一般眾生的心真如寶瓶內含藏許多染污的種子,雖然心真如的本性清淨,從來不與有漏法相應,但是祂出生的七轉識,卻會與祂所收藏的染污種子相應而不斷的貪染。因此眾生就必須透過善淨法的熏習,而使得心真如所含藏的種子逐漸轉變清淨,也使得祂所出生的七轉識心行變成都是清淨性的,這樣才能夠逐漸轉變成內外俱淨;也就是心真如寶瓶本身是清淨的,加上寶瓶裡面所含藏的種子也是清淨的。

      而從論文裡面所開示的「無明、染法,實無淨業」,讓我們可以更加瞭解,要透過善淨法熏習而成就佛道,確實是需要非常久遠的時間。因為無明包括煩惱障的一念無明與所知障的無始無明,這兩個法都是不清淨的。因為一念無明本身就是染法,會導致眾生不斷的六道輪迴生死;而無始無明則會導致眾生對法界的真實相永遠無所了知,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這兩種無明,都不能成就清淨業的法,所以說它們其實都沒有清淨業。因此要達到究竟的內外俱淨,成為佛地的真如境界,就必須經由長劫的修行,來淨除染污種子,與斷除無始無明;這些染法與無明非常深廣,尤其無始無明上煩惱更是極為難斷,絕對不是一悟就可以成就佛地的究竟清淨性,這就是真如緣起的道理。因此菩薩們必須依教奉行六波羅蜜,而逐漸增上其修證的清淨性與層次,一直到最後身菩薩,才能在人間經由八相成道而成就佛道,這也是大家必須要有的正知見,才不會被別人所誤導。

      接下來,在論文裡面提到「真如熏故說有淨用」,因為前面說「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也就是無明與染法本身不能直接成就清淨的業用,為了要有善淨法的增長,便需要透過清淨真如法性的熏習,也就是要轉依這個第八識的真如法性,在歷緣對境中能夠依第八識的體性來安住,這樣就能使得無明和染法在人間逐漸地被清淨。當你開始轉依第八識的真如體性安住之後,你就會開始逐步地修正自己的卑劣性、污穢性與染污性;由於這樣修正的關係,就會使得你在三界染污法當中,產生了清淨自己心真如中所含藏種子的作用。所以身心開始轉變,功德力用也逐漸增長,這就是說,心真如的熏習,開始有了清淨的功用。

      菩薩在悟後,因為能夠現觀自心真如的清淨性與七轉識之染污性,因此使得轉依的力量能更加生起,能夠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凡是遇到的事情,或者是有習氣現行時,就立刻加以修正;修正以後,心真如所含藏的種子就變得更清淨了,就多增加一分的清淨性,兩次現行以後就有兩分的清淨。這樣不斷的累積,延續修正七識心行的過程,那就使得你的自心真如所含藏的七轉識的種子,開始變得更具清淨性,這就是以心真如的體性回熏七轉識,也是菩薩在證悟後,所應進修的事業。但是以心真如的體性來回熏七轉識,說穿了還是你自己在熏習自己,正是因為你本身有智慧了,知道實相的清淨性了,所以開始轉變自己;轉變自己的結果,就使得體性從來不變的心真如的內涵,也就是祂所含藏的七識心的你自己的種子變清淨了,因此就使得你有了對於染法的清淨力與作用。無明就這樣一分一分的斷,三界愛就這樣一分一分的斷,所以說真如所熏的緣故,就產生了清淨的力量與作用;而尚未證悟的菩薩,可以經由善知識的開示而瞭解這個道理,因此也可以有相似轉依的功德生起。

      上述真如熏的結果,可以讓種子越來越清淨,這其實也就是識食的道理;也就是七轉識在六塵諸法中,不斷熏習的結果,最後都由第八識如來藏來收藏。在《阿含正義》第二輯中 平實導師有這樣的開示:「識食之理,於唯識學中,即是熏習之義也!凡有識食之法,皆名熏習;熏習成就之後,即是成就如來藏中種子,執藏於如來藏中,名為識食;於今世或未來世中待緣而現,即名種子生現行之意。今世、往世造作種種善惡業行而成就識食者,即是現行熏種子之意;如是唯識學中所說熏習之理者,即是識食之義……。」(《阿含正義》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581)因此,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一方面是執藏種子的心體,一方面祂的不生滅與清淨自性也可以成就真如熏的作用。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來藏在佛道修學中的關鍵性角色,包括佛法的架構與修學原理都是以這個心真如為中心。

      而也因為如來藏中內含的種子不同,使得 佛世尊所生出來的七識心,與凡夫的七轉識大不相同,所以祂就被稱之為佛,我們就被稱為凡夫,或者被稱為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這就是《金剛經》裡面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啊!因為三乘所學的無為法內容有差異,同樣是修無為法,有人成為阿羅漢,有人成為辟支佛或緣覺,有人成為菩薩、成佛;之所以會有三乘聖人的不同,都是因為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說,二乘聖人不證如來藏,只有菩薩追隨 佛陀修學才能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也因為所修證的無為法內容有差異,也使得三乘賢聖,他們的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有差異存在,因此導致種子現行後,有七轉識之清淨性與智慧上的差異。

      最後為了加深諸位觀眾的印象,我們再引 平實導師在《楞伽經詳解》第四輯中的開示,來與諸位共勉:「習種性者其義有二:一為貪瞋癡習性仍重,猶待修除;二為般若見地仍極粗淺……未至通達位,於般若及唯識種智雖得勝解而未通達見地,仍待熏習;以此二緣,名為習種性者。」(《楞伽經詳解》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97)修行路上如果滿足了初信位到十信位的功德,就進入初住位中,乃至菩薩悟後有許多仍然在七住位至十住位的範圍之內,這些都含攝於習種性之內;因此無論是貪瞋癡性障煩惱方面的修除,或者是智慧的增上修證方面,其實都是亟待努力熏習的。所以必須在「習種性」階位中精進熏習善淨法,逐漸遠離凡夫習氣與熏習進修上地該有的知見之後,才能進入十行位之「性種性」的層次,而在十行位中將你的「菩薩性」,在身行、口行、意行上面顯發出來,乃至長養擴大,這些都是必須經過熏習的過程。

      今天我們大略討論了熏習的道理,尤其對於尚在十信位與十住位的菩薩,特別需要精進熏習善淨法,而眾生在成佛之前都是可以熏習的,因為尚有種子的生滅變異;而能夠信受如來藏正法,也讓我們確信熏習的種子能夠完好的執藏,因此凡有熏習、凡有所作皆功不唐捐。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