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虛空非空性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17集~由 正源老師開示:虛空非空性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從 平實導師講述的《起信論講記》第一輯第119頁的第三段,開始與電視機前的菩薩們一同來研討《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首先,要探究的是「虛空非空性」。學佛人都知道佛法是說空的,但是佛法中所說的空,它的真實意涵究竟是什麼,卻常被學佛人錯會,甚至佛門外世間人的誤解乃至於扭曲,那就所在多有了。佛法中說空,有三個較常聽到的名詞,就是空相、空性和性空;這三個空的意涵,究竟相同,還是不同?如果不同,又不同在何處?這是想要真實修證佛法,於佛法中深入的人不可不善加區別的。
首先來說空相,既然說相,就是在世間有相的法中來說空。有情眾生自身的有相法,就是眾生身心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佛法中所謂的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十二處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相觸就產生了六種的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進入我們心中;有了六塵及六入就會產生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法。在四大部阿含諸經中,佛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法,都是緣生緣滅的虛妄法;在小乘法中 佛所說的十八界都是生住異滅敗壞之法,只有一生就會壞掉,或者更精確地說,十八界中的六塵是指一時依緣在五勝義根處所現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就是內相分六塵,而六識則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勝義根以及意根觸內相分六塵,以這根、塵、觸三和合為緣而一時現起,緣散則壞滅的,所以十八界都是無常之法;無常所以是空、無常所以是苦,無常、苦、空,所以無我,所以稱為空相。
而在大乘法中,也不是就沒有空相的說法,像大家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心經》,其中就說眾生心是諸法空相,指的是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見聞覺知的六識心,這六心都是無常變異,終歸壞滅,所以被稱為妄心;因為祂不能遍一切時存在,不能遍一切處存在,不能遍一切界存在,也不能遍一切地存在。比如到了晚上睡著無夢的眠熟位,這六個心就中斷而不存在了;其他像昏迷,或入到無想定、滅盡定中,六識覺知心也是一樣斷滅了,所以說祂不能遍一切時。一切處指的是六根加上六塵的十二處,是能讓六塵入到有情身內使有情生起六識,來覺知領納六塵的處所;但六識覺知心本身,並不在這十二處之內。例如眼識是在眼根與色塵接觸的地方出現來覺知領納色塵,而不是在眼根或色塵之內,其他耳鼻舌身意識也是一樣,所以說祂不能遍一切處。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既然不能遍六根、六塵的十二處,當然就不能遍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的十八界了。而一切地是指三界九地,也就是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分成九地。地是層次的意思,從欲界地開始到初禪地、二禪地、三禪地、四禪地以及四空天共有四地,所以三界中總共有九地。能夠嚐味的覺知心、能嗅香的覺知心,只能在欲界地存在,不能在色界天等四地中存在,更不能在無色界的四空天的四地中存在,所以說祂不能遍一切地;因為見聞覺知的六識心不具足這四種遍,所以說祂無常變異。但是諸法卻必須依見聞覺知的六識心加上意根共七個妄心,和如來藏真心和合運作以後才能間接地生起在我們的覺知心中,所以諸法也是同樣的無常變異、終歸壞滅,所以叫作諸法空相。
由於有情眾生身心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法,都不是本來自在;也就是不是自己就能存在的法,而是眾緣假合而成;像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來世,其餘十七界都是虛妄幻滅之法,只有一生。但是意根卻不是自然而有,祂也是由於我見、我執、我所執等無明而從第八識所出生。當聲聞阿羅漢斷盡我見、我執及我所執而入無餘涅槃時,意根還是要滅的,也不是永遠自在的法;而其餘的十七界,我們就以見聞覺知心的前六識來說;這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見聞覺知心的體性,乃是依色身的五色根及第七識意根觸法塵而後方能現起運作,這種種緣如果欠缺其中一個,那必定是在睡著無夢的眠熟,或昏迷悶絕,甚至死亡了,因此見聞覺知的六識是眾緣假合而生,也就是緣起法。一切緣起法,都是有出生、有開始的法,有生、有始的法,則未來終必有死亡、有壞滅,有死、有滅的法就是無常之法,而無常之法當然是空相;因為猶如夢幻泡影,都是暫時而有,終歸壞滅,有情眾生的蘊處界諸法,莫不如是啊!全都是依因藉緣而有緣起緣滅,就是必須藉著種種因緣,才能現起;當因緣散壞時也就壞滅,並沒有能自己恆常存在的真實體性,所以說它其性本空。
佛法中常說的緣起性空,就是在觀察眾生蘊處界諸法緣生緣滅、其性本空的世間現象後所得到的一個觀念、一個概念,所以緣起性空是在講一切諸法的空相。也就是說,我們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蘊處界中現起的一切法都是暫時有,不是真實有。你可以體驗它現前存在,但它不是永遠存在,不是永遠不壞的,因為它是緣生緣滅的法,體性是無常空,因此稱為緣起性空。可是除了這一種空,還有另外一種空,也就是空性。為什麼叫作空性?因為祂有自體性,祂的自體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祂具有不藉他緣而能自己存在的體性;既然不藉他緣而能自己存在,當然就沒有其他藉緣散壞時祂就跟著壞滅的生滅性,所以祂是恆常而不斷滅的。一切人乃至諸佛,都無法知道祂何時生,也不能知祂何時滅,而這空性本體就是有情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祂具備了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這四種遍;祂從來無生,也永遠不滅。自從無始劫以來,祂就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有一剎那的間斷,而且祂有真實的體性,是真實心,不像前七識是生滅無常的妄心;這個真實心的體性真實存在,可以讓人在證悟之後,現前體驗祂的運作,但是祂的法相卻又是無形無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質的法,所以又叫作空性。
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既然有真實而可驗證的體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為什麼還要叫作空性?雖然祂不是物質的法,但是祂的「有」並不同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的精神體──見聞覺知六識心以及思量作主意根第七識的有性。
首先,我們來說說,欲界眾生的六識覺知心和第七識意根,這七個心識總是住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只要生起而存在運作,就會不斷地在這五欲六塵萬法上起了覺知分別,還有領納受用,然後生起欣樂厭苦的貪愛與欲求,持續地思量造作,這是欲界眾生可以現前如實體驗的精神作用。而色界天人及無色界天的有情,縱使不具足眼耳鼻舌身五識去覺知領受色聲香味觸五塵,甚至無色界的有情沒有物質的色身,純然只是一個精神體,卻還有意識、意根住著於無色界的定境法塵離念靈知中,這些都是三界眾生的有,簡稱為三界有。
但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完全沒有三界有的有性,因為祂不對三界六塵萬法起任何覺知分別,更不會去領納受用六塵境界,當然就不可能會對六塵諸法生起欣樂厭苦的貪愛和欲求。也就是說,祂不僅是無形無色的非物質,更沒有六識見聞覺知心及思量作主意根心的體性,等於三界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法性祂都沒有。所以從眾生所認知的三界的境界來說,第八識如來藏真是畢竟空,不是把三界精神及物質諸法滅盡後空無一法的無常空,明心而不退轉的菩薩摩訶薩,都能夠住於這大乘第一義法如來藏中的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裡面;因為現觀如來藏每一剎那都是具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從無量劫以來,一直到無量劫以後,每一剎那都具足三三昧。明心實證的菩薩摩訶薩,就可以從實相法界,也就是從如來藏心的自住境界,來說如來藏是空,而且是無相、無願,五蘊的自己轉依實相心的空、無相、無願之後,當然就生起了空、無相、無願三三昧的智慧,第八識如來藏既然沒有三界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法性,是畢竟空,那祂不就像虛空一樣?沒錯!眾生如來藏的體性,確實就像虛空一樣。
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有一首偈這樣說:【法身體遍諸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滅無來去,不一不異非常斷。法界遍滿如虛空,一切如來共修證,有為無為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淨。法身本性如虛空,遠離六塵無所染,法身無形離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諸佛妙法身,戲論言辭相寂滅,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另外,在《華嚴經》中也有聖教開示:【如來性起正法:功德無量,行無量故;充滿十方,無來去故;離生住滅,無有行故;離心意識,無有身故;性如虛空,悉平等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4)但是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經文中都說這個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離一切分別的空性心,是性如虛空,而不說祂就是虛空,因為正如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中開示:虛空是「色邊色」,依附於物質色法的邊際無物處,而施設虛空一法。所以虛空不是實有法,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是人所施設出來的,是依於色法的外面、色法的邊際而施設的。這個色法的邊際之外的不被色法所遮蔽的空間叫作虛空,所以虛空是色法之一,所以名為「色邊色」。因為它是依附於物質的有法所說的空無,這個空無不能離開物質而說有空無,所以《楞伽經》中 佛說「虛空隨入色法」。(《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19。)因此 平實導師強調:有些人說虛空就是空性,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虛空其實是一個人為施設的名詞,以空無一物而能容納盛受他物來施設它叫作虛空,所以虛空其實不是真實存有的法。就如同人身中沒有牛,而施設無牛這個名詞,或者牛身中沒有馬,而施設無馬這個名詞。然而實際上,不是真實有無牛及無馬這些法,虛空也是一樣,是針對空無一物而施設虛空這個名詞,並不是真實有一個法叫作虛空,所以虛空這個名詞,其實是假法、假有,不是實有的法相。就像《大般涅槃經》中聖教開示【如人說言:『除滅有物,然後作空。』而是虛空實不可作。何以故?無所有故。以無有故,當知無空。是虛空性若可作者則名無常,若無常者,不名虛空。善男子!如世間人說言:『虛空無色、無礙,常、不變易。』是故世稱虛空之法為第五大。善男子!而是虛空實無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虛空,實無虛空。】(《大般涅槃經》卷23)就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而如來藏空性的空,也不是滅除有物,然後作空的虛空,空性的真實義就像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中所舉的譬喻:【譬如空聚落,川竭瓶無水,非無彼諸器,中虛故名空;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央掘魔羅經》卷2)意思就是說,譬如已經人去樓空的村莊稱為空村,枯竭的河川稱為空河,無水的瓶子被稱為空瓶一樣,並不是村莊、河川、瓶子不存在了而稱為空,而是因為村莊之中、河川或者瓶子裡面已經虛無了,所以說是空,並不是村莊的房子,或河川、瓶子本身也不存在了然後說空;如來的真實解脫並不是斷滅空的道理也像是這樣,是由於出離一切三界六塵萬法的過失,所以說祂是解脫空。也就是說,如來藏具有真實的自性功德,不是斷滅空。正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開示:【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成唯識論》卷10)是因為祂具有無量無數的微妙功德,卻遠離一切煩惱及諸天諸人五陰四陰的緣故,才稱為空性。又因為祂的體性是無為無作,不起世間雜染作意,就如同虛空對一切法也都無為無作不起作意一樣,所以說祂性如虛空。因此不能說虛空就是空性,否則空性如來藏就跟虛空一樣,成為意識想像施設的東西,那就永遠沒有實證的因緣了。
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此,阿彌陀佛!
上一篇:(轉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下一篇:(轉載)正覺陀羅尼的根本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