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 16:35:20菩提

(轉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上)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97-a11_060

學佛釋疑(三)第60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上)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和大家談談:「娑婆眾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這其實是一個很嚴肅而且也很深妙的問題。真正的學佛人都很想知道這個答案,而一般人只能見到表相上的生死,卻不知道生死之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所以才會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之問。

先來說說一般人所知道的生死之法,不知道現在的中小學裡面,還有沒有健康教育這一門課?我們從小受教育的時候,就在課程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教導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的,是媽媽懷胎十個月左右後出生的;甚至於還說明,從懷孕一直到出胎的種種過程。因為這個緣故,世間法就有了父母、子女、親屬關係的施設,這當然就再正常不過。

人們又進一步定義「生」,法律之中也有出生的定義,它界定得很清楚,都說是從出胎開始才稱為出生;有了一張出生證明之後,才開始有權利與義務。所以本來沒有某甲,一旦呱呱墜地之後,不管稱為弄璋或者是弄瓦之喜,就說有生了。然而世間法的這種定義,只是一個方便的界定;因為顯而易見的,某甲若是還在胎中,到底算不算生?若是算的話,明明他是沒有世間所謂的生日,戶口名簿上也沒有他,他還算不得是某甲;但是若不算的話,明明就已經有某甲了,只是暫時沒有某甲的名字而已。再者,世間法其實有著很多很多矛盾之處,也是可以在此見其一斑的。譬如說:明明每一個人出生都是不快樂的,因為是既冷又痛,所以都大哭一場;可是偏偏世間法都要說生日快樂,所以還真的是具足無明。一般人之生,從何而來?從無明、業等而來。

先來說無明,有的人說:無明就是沒有智慧,這當然也算是一種說法;然而在此處偏向說是因為種種不如理的作意,因而造作了種種的身口意行,造作了以後,就產生相對趣向的ㄧ個勢力,而說有了業或者是說產生了業力;所以這裡的無明,主要就在說「一念無明」。還有一種無明叫作「無始無明」,但是無始無明的破除與否,是不影響生死輪迴的出離的。阿羅漢雖然未斷無始無明,但已經可以因為斷除一念無明,把其中的見惑、思惑都斷除了,而稱為斷了分段生死,是已經有資格取證無餘涅槃。這一個題目只談到分段生死的生死,所以就不再說無始無明的意涵,因為那一個部分,又談到更深的變易生死。可是這樣子說了以後,一定是還會有很多看官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就是一頭霧水,所以就進一步再來說明一下。

一念無明是讓眾生輪迴生死的ㄧ個主因,有時候又稱為起煩惱。換句話說,就是說某甲突然生起一個煩惱,這個煩惱也就是一個不如理的作意。起了什麼煩惱呢?要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把時空背景跳躍到過去世。譬如說:某甲當時突然生起一個貪念,也許是貪於山川美景、也許是貪於男女之色、或許又是貪於山珍海味等等。因為從無始劫以來都不知道蘊處界是虛妄的,所以就不停地在六塵境界上去追求。生出了以上所說的貪念之後,就可能接著去造作種種的身口意行,這就是業的開始。然而這樣子的情況,眾生可是多半都在不知不覺之中,不知不覺之中也就這樣成就了種種的業;既然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輾轉之下就形成了一股勢力,所以就會有所謂的業力的產生。

如同上面所說,起了一個貪念,追求了山川美景,接下來某甲就可能會想盡辦法,一定要住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或者是說要常常到這樣一種的地方來玩;當然可想而知的時候,他就必須努力地工作賺錢、省吃儉用,賺了錢都是想用在這個地方;能不能一定可以達成目標,就姑且不再探究了,但是趣向這樣一種的生活方式,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形成。

假如某甲當時是貪於男女之色,又可能會是什麼樣狀況呢?平常也許都想著說:我是不是可以再看看對方,能夠互相聊聊天,那就更好了;因緣更加成熟以後,就會想要進一步追求對方,結果心中一直現起對方的身形、聲音,乃至是到了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的狀況,這不也是形成一股勢力嗎?只是說,因為所貪著的塵境是不同的,所以顯示出來的外相,就有所差異罷了。但相同的是,當勢力形成了以後,自己會沒來由地就喜歡去追求類似的情形、類似的境界。

有時候也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無明業種是無量無邊的,輾轉相因之後,所以對世間法貪愛的情形,也是錯綜複雜無量無邊的。那麼當一期生死的時間到了,在這一些無明業種的推動之下,若不是大善、大惡業的情況下,自自然然就出生了中陰,作為我們與下一世相連的ㄧ個過渡境界;隨著中陰階段差別不同的因緣,又乘著無明選擇了某一種境界,就進入到了來世。假如這一位某甲,他所造作的是可以再生而為人的業,那就感得中陰之時,見到了有緣父母和合的情境,受胎了之後,才會有今世的另外一個人;等到前六識再度現起,出生了以後,已經是另外一個有情了,那就隨緣而稱為某乙了。但是,有著與過去世相類似的情況,就是說,隨著過去世所貪愛的塵境不同,此世因緣和合又會特別貪愛著那一種的塵境。當然,這其中也會因為此世不同的教導、熏習而會有所改變,這一世開始之後,又重複上一世無明與業的情況,就這樣一世一世,真的是叫作直到永遠。

除非說有緣聽聞了善知識的開示而能夠接受,再加上思惟、履行,才有可能打斷這一條生死的鎖鏈;只不過是這一個過程所需要的時劫長短,就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了。但是,三界之中可分為六道,也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而天的境界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麼某甲死後,為什麼再生而為人,難道不會生而為畜生或者是天人嗎?所以死往何去這個疑問,顯然是還沒有得到答案。

但是,要說明死往何去之前,先要探究一下,某甲當世到底在人間做了哪一些事情?為什麼要思惟這個問題,這是因為說,一個人在世間所造作的事情差別不同,是會感得不同的業道,臨命終捨報的情況,就會因此而有差別。換一句世俗話來講,就是叫作死得不一樣,當然相對要往生的處所,也就會有所不同。然而現實之中,人們生活的方式是錯綜複雜,不是我們所能夠一一詳細瞭解的,所以就只能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作一下說明。

譬如說:某甲在世間所從事的是靠殺害眾生、販賣其肉,才能夠賴以為生的行業;又尤其是某甲是直接執行殺害眾生的事業的時候,就好像是一般的屠宰場,或者是台灣有一種特殊的行業叫作活魚餐廳,那其實都是在販賣宰殺活魚的,若是經年累月從事這樣的行業,這就不斷地成就殺生的業。雖然所殺的是畜生,但由於久而久之之後,數量也是相當龐大,所以這個就是會下三惡道的業因;捨報之時,隨其所造惡業的輕重差別或而生中陰,或而不生中陰直接到地獄受報。通常而言,是說某甲當世長時間成就這些惡業的時候,並沒有再造作其他特別大的善業,這就是隨其惡業而在死後往惡道而去的一種簡單的說明。

若是說某甲在世的時候,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大善人,但凡修橋補路、救濟貧苦之事,但有能力或有閒暇之際一定隨分去作,所以一生所作的善事獲得眾生的稱讚;那麼在沒有另外再造作其他大惡業的情況之下,某甲捨報之時,就乘著善業的勢力,現起了可愛的中陰境界,隨之而往生人、天的善趣了。這就是隨其善業,而死後往生善道去的一種簡單的說明。所以今世的生,是從過去世的死而來;今世死了以後,又生到了下一世去。

又或者說某甲在世的時候,不是有人說:在世間壞事幹多了,是要小心會受到惡報的。好,某甲若是壞事做得還真不少,但還好都不是具足傷天害理的大壞事;偏偏有一些因緣之下,他也造作了一些善事,而看起來這些善事,也還是真的有幫助了不少人;若是在沒有其他的所作所為,這個時候就要來較量一下,他這一世所作到底是善業重還是惡業重。若是善業較重,就乘著較重的善業勢力,也許就先生到天界享福;天福享盡了,或者乘著剩餘的惡業勢力,而下墮到畜生道、鬼道之中,受用原先所造的其他的惡業而應當要酬償的惡報。若是所作的惡業是比較重的,但是也夾雜著有善業的因,也許捨報的時候,隨著較重的惡業先往生到惡趣受報。只是說受報的情況之中,又有一些特殊的狀況,這就好像說,有一些有情雖然是造作了惡業,而生到了畜生道為狗,但是卻為主人所呵護備至的情形,這是一樣的;又也許說惡業受盡,又可以乘著前一世其他善業的因,直接生到天界去。所以某甲這一世,捨報的死往何去,就是依當世的善、惡業的輕重而決定,重者先報,輕者後報。

若是一個人,真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平日之間唸佛不斷,乃至是可以憶佛而淨念相繼,所有成就的善根也都迴向往生西方,臨命終的時候,就乘著這樣子的心念,感得西方三聖以及菩薩眾示現相迎,而往生了西方極樂世界。不管這個世間的六道之中,天上、人間乃至是惡道,此時此刻某甲,畢竟已經不在其中,而說他是隨念而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雖然還是在三界之中示現,但是仰仗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以及威德所攝,乃至其那一生之中,可以成就出離生死苦之果。

所以,以上所簡略的說明,就是一般人生與死。生從何來?從過去世因一念無明所造的種種業行而來,續諸生死而往生到了此世,受用了一些福業的同時,也承受了或多或少的苦果;然而並沒有因此而有所警覺,依然以此而執迷不悟,繼續造作或善或惡的種種業行,其結果當然就是輾轉不斷地在三界之中受生、往生了,真的叫作了無出期。所以經論中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說法:「眾生在長夜之中,生死相續,不得出離。」長夜不是說每一天夜晚的時間都很長,而是說眾生一直在無明的籠罩之中,就好像漫漫長夜一直都等不到智慧光明的出現,來破除生死輪迴的黑夜。

一般為什麼會說有生死?前面說,這是從本來沒有某甲,母親懷胎了幾個月之後,某甲的身形成就了,被生了出來,然後就顯示出種種的身口意行,這個時候就說有生;而年老或者是出了意外,呼喚某甲的時候,某甲不再有所反應,乃至是色身也損壞、或者是自然腐爛、或者是被他人所焚毀,所以這個時候又沒有某甲了,就說有死。而眾生所討論的生死,都是依止於蘊處界而思惟分別建立;也就是說,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現前運作下,去認定有生、有死。

然而蘊處界法是虛妄不實的,只是藉著種種緣而有,也就是在這樣的現象界之中,我們認定了有生、有死的法;而蘊處界既然是虛妄不實的,依於虛妄不實的法,而再施設建立的生死之法當然也是虛妄的,所以生死之法並不是真實有的。「生」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覺受,依於從來沒有某甲,現在看到了某甲,某甲還一直在世間有身口意行,然後就建立了有某甲生的這個概念,於是就有了「生」的法。

但是,生只是一種概念,並不是真實的法。真實就是一直都在,不會改變。假如說生是真實的法,依於真實與生的定義,那麼生應該就一直都會在啊!可是我們不會看到同樣的某甲一直都在生,只是依於他繼續在世間示現有身口意行,從這樣一個現象一直延續下去,所以往過去的時間點推知,而施設了生的一個概念。同樣的,死是依於五蘊身心的另外一種現象而建立了概念,也不是真實的法,因為某甲也沒有一直在重複死的緣故。所以阿羅漢親證了這個現象界中的真理,斷了我執、我見以後,叫作證世俗諦,才有資格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的內容就要等下一次再來跟大家分享。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