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14:38:50菩提

(轉載)禪淨雙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嗎?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504-a11_019

學佛釋疑(三)第19集~由 正源老師開示:禪淨雙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嗎?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禪淨雙修在佛法上可能成立嗎?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應先清楚禪淨雙修中所說的禪是什麼?淨是什麼?「禪」指的是禪宗的「參禪」;「淨」指的是淨土的「求生淨土」。也就是指佛教流傳到中國後,特別興盛的二個宗派——禪宗參禪要明心見性;淨土宗修的則是念佛求生淨土,尤其是往生西方 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問到禪淨雙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嗎?意思是問:念佛與參禪,或者是明心見性與往生極樂世界,可以並行並進而不衝突矛盾嗎?我們當然得先瞭解這兩個法門的實質意涵,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禪宗,我們在前一集,已經概要介紹了禪宗是什麼以及要如何修。簡單的說:禪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過參禪去親證般若;而般若就是智慧,是實證萬法本源的智慧。想要親證般若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參禪——在靜慮中參究。而參禪的證悟,它標的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無二亦無三。凡是所證不是如來藏妙心,那就不是親證般若,就不是禪宗的明心,就不是開悟般若禪的人。所以從實修實證來說,禪不是不離五陰的四禪八定有為有生滅的世間境界,而是靜慮;是要在不緣外境的靜心境界中,專精地去思慮,就是去參究去尋覓自身的本源第八識如來藏,然後一念相應破參找到了,般若中道實相的出世間智慧就生起了,法身慧命就出生了。

但是,不緣外境的靜心境界,雖然也是禪、也是定,卻是定力而不只是定相。定相就是定的表相,就是打坐時一動不動,但沒有定力。打坐時只是身體不動,其實內心裡面還是一直在動,一直努力在跟妄想對抗,沒有定境,更談不上初禪以上的禪定。定境則是進入定的境界裡面,譬如一念不生的境界,或是在深的未到地定中,雖然眼睛半開,坐到後來不見頭手、床敷,乃至性障消除發起初禪,住於初禪的身樂中等,都是定境。而參禪要的是定力,要培養起能夠進入定境的定力,卻不進入定的境界中。因為參禪的目的在發起出世間的般若慧,目的在證悟明心、眼見佛性,所以鍛鍊定力不要落入定境中,更不著於定相。也就是說,定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參禪,不會落入意識思惟妄想之中,能夠真參實證。定的功用,就是因為定的力量而產生作用,使我們能夠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見佛性,使我們能夠親證某一些定的境界,減少我們許多的煩惱。所以定力的定義,可以說就是「心不隨定,亦不捨定」。因為心如果隨定的話,就會進入定境而不能參禪;心如果捨定的話就會散亂,不能保持正念,一樣不能參禪。

由此可知:參禪的定是講心一境性,是覺知心處於一念不生狀態,還要再提起一個參究的淨念,以這個淨念一念相續而不斷絕,不是住於一念不生,不是進入定境中。因為正如黃龍慧南禪師說的「人人盡有生緣處」,每一個參禪人求悟,確實都是生緣處處。每一個人法身慧命出生的因緣,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有、到處都有,你數之不盡。必須要具有這樣不論在靜中或動中,都一念不生、不緣外境,卻又能提起一個參究的淨念相續不絕的功夫,才不會錯失一切證悟的因緣。而這淨念相續不絕的功夫,不正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種種妄想、妄念,都回歸到意識、意根的憶佛念佛的念來,這就是都攝六根。這時候不想任何雜念,只有一個憶佛的念,這叫淨念相繼。

因此,佛教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教導學人無相念佛——就是憶佛念佛,是以無相念佛來鍛鍊動中功夫;禮佛的過程中色身一直在動,沒有一絲一毫定相,有了無相念佛的動中功夫,身心能於聲色中來去自如而不妨礙無相念佛之淨念相繼;接著就可以轉為看話頭,具備在日常生活之中看話頭的能力,話頭成就之後再來參禪,可使道業迅速增進。如果沒有鍛鍊好看話頭的功夫,不可能看見佛性,要明心也不容易;因為如果不鍛鍊看話頭的功夫,心散亂像猿猴一樣,心猿意馬到處攀緣,就無法一心住在疑情裡面,老是被外境牽引,根本無法參禪,如何明心破參乃至眼見佛性?因此參禪,不論明心或見性,都要有動中定的功夫,所以說非定不禪。而經由無相念佛拜佛,鍛鍊成就動中定,就可順勢轉而看話頭,乃至參禪、明心、見性。

以禪宗公案來說:學禪的人必須瞭解,每一則公案述說祖師證悟的情形,雖然都只在一下子之間,可是這證悟之前,會有一段漫長的修持,短者十幾年,多者數十年。其目的一方面在修除性障、減少執著,一方面累積福德,再一方面就是增強定力及攝取般若知見;待定力、知見具足,便知轉折和方向,層層轉折升進後,禪的實證就出現了。不知道的人認為這個禪應該是很妙、很玄,親證之後,就知道其實祂平實得很,一點兒玄、一點兒妙都沒有,但祂在平實之中卻處處顯著大用。

我們可以這樣說:禪宗參禪的過程,就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但這個攝心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後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亂、不放逸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攝心為戒之後,心才能得到決定性,並且有了定力不會落入定境中,而是心裡寂靜無有妄念,卻有著一定要證得實相心、一定要找到真如的決定;又由定發慧是說,心中有了前面的決定性,就能很堅定地去參究,不會虎頭蛇尾、不會一曝十寒;這樣去參究,有朝一日必定一念相應找到如來藏,般若智慧就開始生起。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淨土宗的念佛求生淨土,以求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來說,大家都知道極樂世界有「九品往生」——就是上中下三品,各品再分為上中下三生而各有差別。就是上品上生人坐金剛臺,往生極樂淨土,立刻覲見 阿彌陀佛;上品中生人坐紫金臺往生,在極樂世界七寶池住一宿,就是一個晚上,相當於人間的半個大劫,就能花開見佛;上品下生人坐金蓮花往生,住一日一夜花開,七日才能見佛,但見不分明,二十一日才能夠了了分明;中品下生人往生後七天,才能見 觀音、勢至二大菩薩,聞法證得初果須陀洹,一小劫後才得第四果阿羅漢;下品往生人都屬造惡業,但不謗大乘、不謗菩薩藏、不謗正法的人,時間更為長久;而如果在娑婆世間已明心見性,悟得深、見得分明,悟後起修,慢心消除,捨報後坐金剛臺,彈指至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上品上生,當下聞法立刻得到無生法忍即入初地;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再回極樂世界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上品上生人往生,最多不超過半個白天,就進入菩薩第八地。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高下,及出蓮苞後聽聞 阿彌陀佛說法、修學證果的快慢,完全依行者往生前已具的願力及自力高低而定。

在娑婆世界,明心見性不退的菩薩,具有大乘見道功德——已斷我見,以此功德想要斷除我執習氣,本來就極為迅速。如果未能在捨報前斷除,往生極樂世界,依 阿彌陀佛大願加持,不必待在蓮苞中也能立即斷除;然後聞 佛說法,立刻證得初地無生法忍,成初地菩薩。這除了因為 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外,也有賴於行者願力及往生前見道功德的自力,相互作用才能達到。因為從理上說,上品三生的上輩人,他們出生到極樂世界以後,是住在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中;可是那個實報莊嚴土,與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之間,並沒有圍牆隔開,其實是混合在一起。二乘聲聞種性的人,生到極樂世界時是中品出生,中品往生的三輩人所學的,就是阿羅漢、緣覺法的二乘菩提;成為阿羅漢以後,他往生的境界就叫作方便有餘土。可是極樂世界還有許多凡夫,因為那些人是很多劫以前,就往生過去而住在蓮苞中的,現在才終於花開,他們從蓮花中出來以後,還是繼續當凡夫,這一些凡夫修行以後,成就最高的人是初地菩薩,不會超過初地;因為成就最高的人是初地,所以這一些人所住的境界,就叫作凡聖同居土,所以極樂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就是下品生的三輩人所住的地方。

那麼上品生人呢,比如說,你如果在這裡證得實相心如來藏了,往生到那邊去,才一見佛聞法就立刻獲得無生法忍;那你已經出生法身慧命,所住的地方就叫作實報莊嚴土。可是住於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們,跟凡聖同居土的菩薩們,以及方便有餘土的阿羅漢們,其實還是住在同一個極樂世界中,並沒有分開。只是每一個人的自心現量差別不同,而說他們各自住在三種淨土中的某一種淨土,那不正是由於淨土行者的願力,及往生前見道功德的自力,相互作用而有的差別嗎?這也就是說:往生極樂國土,想求品位高上的人,就要親見自性彌陀;而想親見自性彌陀,就要體究念佛,就是體究如何是無量壽佛?或體究念佛是誰?體究念佛是每一個想要求得實相念佛的人遲早要走的路;而實相念佛是每一個發大心的念佛人,應當求得的境界。

一般來說,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有兩種:一種在求實相,第二種在求無量百千三昧。實相就是無漏的智慧,無量百千三昧則屬於事修,而究竟成佛須從明實相開始,再經過事修的長遠過程,然後得到究竟解脫而成佛度眾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這世界就修成實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後就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其他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聞法之後所獲得的境界,就和這上品上生人所證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並論。因此,一切發大心的念佛人,應當體究念佛以得實相念佛 ,而體究念佛正是禪宗的參禪。因為我們在前面已經為大家說明了禪是靜慮,靜慮的目的就是要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就是眾生個個本具的自性彌陀,因而獲得世間出世間的無漏智慧。所以淨土宗也是有禪,因為法界實相的智慧,其本質存在於佛教的每一個解脫法門中,不是獨獨禪宗有之;可以說,大乘無漏慧的現前,就是禪的實證。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參禪的人可以藉著念佛法門,尤其是無相憶念拜佛,來鍛鍊動中功夫。接著就可順勢轉而看話頭,進而參話頭——就是起疑情參禪;然後努力地消除性障、累積福德資糧,並且發起為正法、為眾生,無私無我的菩薩種性。屆時要破參明心,實證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乃至以父母所生眼親見佛性的時節因緣,可說無時無刻不在。而淨土行人如能藉由體究念佛親見自性彌陀,成就實相念佛,則捨壽後必定可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立即覲見 阿彌陀佛報身,證入初地。所以念佛人應知念佛層次提升時的轉折,持名唸佛者應由心念心聽轉為心念心憶,已能心念心憶後,應轉為無相憶佛而捨離一切的相。有人因為憶佛時,佛號不起而生起煩惱,這就是不知轉折所致,等待無相憶念這個憶佛念佛的念,如泉湧現不斷的時候,那就應該要體究念佛,也就是念佛法門由事持轉為理持。如果因為知見不足,或者排斥修禪,煩惱退縮於體究念佛,停於無相念佛的境界,就會錯失見佛,也就是親見自性佛的因緣;不能進入實相念佛的境界,而與上品上生的果報失之交臂,是極為可惜的!

像古時雲棲祩宏禪師,以禪師的見地提倡禪淨雙修,不但鼓吹持名唸佛——稱為事持,也提倡體究念佛——稱為理持,而教人參「念佛是誰?」這正是禪淨雙修而成為淨土行者,尊為「蓮池大師」的淨土宗重要祖師。在他之前的永明延壽禪師,更是以禪師所修所證,深知一切修行法門匯歸禪定,一切修行結果匯歸淨土的道理,知道禪淨可以互通。而在他所著作《宗鏡錄》一書中:「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岔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禪無淨土,銅床并鐵柱。」以這四句偈來警惕並告訴學人,禪淨雙修在佛法上確實是可以成立,並且是正確又安全的修學法門。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則問題就為大家說明到此。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