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16:28:42菩提

(轉載)什麼時候該放下(六)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19-a11_014

學佛釋疑(三)第14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什麼時候該放下(六)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學佛釋疑」。這個講次我們跟大家來談一談:「什麼時候該放下?」我們在前幾個講次裡面,已經跟大家提到了三種修行的層次,我們說用朝山來作一個比喻。

第一個階段是所謂的要起信。也就是要相信,相信自己可以作到,而且相信確實有佛法可以指導我們學習如何去放下,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叫起信。第二個階段,我們叫作準備儲備,這個部分就是等於說要儲備自己的力量,準備接下來真的要入佛門來修行了。第三個階段就是爬山,就我們準備好自己之後,接下來之後就開始爬山,所以就是比喻成開始進到佛門來修行。這三個階段裡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在起信這個階段,給大家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講的就是我們可以自己去練習。比方說手上拿了一個沉重的東西,然後一直拿著、保持同一個姿勢不放,然後去體會那個時候身心所受到的苦惱,簡單來說就是手的痠痛。然後接下來我們就直接的把手中的東西放下來,然後在那個放下的剎那去體會放下的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這個由手部而來的身心的輕鬆舒暢。從這樣子一個練習,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練習所得的經驗,把它用在許多日常生活的比較粗重的煩惱上面。

我們上次說,凡是這個煩惱跟我們之間的界限愈清楚的話,我們就愈能夠灑脫的把它給放下。這個部分當然就是說,這個是我們認為是修行的所謂的起信的階段。講到這裡,就不妨讓大家來自己來思索看看,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們作人處事應該要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要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個裡面當然也有「放下」這兩個字,不過請各位來思考看看:「面對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請問各位菩薩,這個到底是不是我們現在來講的起信的這個階段呢?其實它應該是非常明顯的,處理它之後能夠灑脫地把它給放下,那應該就是我們講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說我們跟事物之間,就像你所處理的事情之間,界限可以定得很清楚,所以放下也就相對很容易。問題就是你懂不懂得要這樣放下,以及你相不相信自己能這樣放下?這個都算是起信的階段。所以面對處理跟放下這一連串的過程,雖然說可以在我們處理世間的事情上面,發揮了很多的功效,可是我們仍然要說,「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還只是我們要起而修行、要去朝山這個階段的第一階段,叫作起信的階段。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是基於日常生活中無常的觀行。第三個階段入門的修行,我們說佛教入門的修行,一定不會離開兩大主軸,也就是五蘊空跟因緣法;這兩項主要的內容,其實也是解脫道主要的內涵。我們上次有跟大家說,我們說整個學佛的過程,如果學佛依字面的意義來說,我們就是將來要成佛,所以其實每一個人學佛,到最後最終就是要成佛的。那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學的都是佛菩提道,所以任何的佛法其實都函蓋在佛菩提道裡面,只是說因為後頭教法上面有所謂的二乘的教法跟大乘的教法。乃至於到了今天,有許多人往往動不動就把二乘就是聲聞緣覺的學習解脫道的方法,把它說成是次等的教法,把它說成是…甚至有人說是「焦芽敗種」,其實這個是非常錯誤的一個名詞,因為原先 佛引用「焦芽敗種」指的是說,當阿羅漢自己習得了一身的本領之後,可是卻不願意繼續留在世間,繼續幫助更多的眾生能夠得到解脫,而一心執意要入涅槃,一旦他入了無餘涅槃之後,那麼這個三界世間,當然就再也找不到他的痕跡了。這樣子他學了一身佛法的本領,只成就了他一個人的解脫,而且是小小的解脫,那這樣子實在是枉費了 佛陀一番的教導。所以對於那些執意沒有管其他的眾生,執意要入無餘涅槃的阿羅漢而言,當然叫作「焦芽敗種」。

因為從他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再也沒有任何的芽,任何佛法的芽、任何佛法的種能夠從他那裡生起了,除非他將來在許多許多不可數的劫之後,他突然因為修學曾經聽聞過佛菩提道的關係,有一念心動再出了無餘涅槃,否則在這個無量的劫裡面,這個阿羅漢他將永遠,他都將一直待在無餘涅槃的境界裡面。所以這樣子當然就沒有芽也沒有種,這叫「焦芽敗種」。可是我們卻不應該把這四個字用來形容學習二乘解脫道的人,因為我們必須要認清楚一個事實就是,雖然全部的佛法都函蓋在佛菩提道裡面,可是要進修佛菩提道的基礎,卻是要把解脫的基礎給打好;這個就是我們跟各位談的修行像朝山一樣的修行的時候,我們說第三個階段,上山的時候主要修行的內涵,就是以解脫道的兩大主軸,也就是五蘊空跟因緣法,當作修行的主軸。等到這個第三個階段,修行差不多之後,接下來就是到第四個階段。

第四個階段我們給大家的用朝山這個比喻來形容,就是最後我們走到最後階段只剩下最後的山路,最陡峭最難爬的山路要走了,一旦能夠爬過這段山路的話,接下來我們就能夠進得了山門,去參學善知識了。所以這個最後一段最陡峭難爬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佛教修行裡面講到的參禪。世間上有許多人對「禪」這個字有各式各樣的解釋,我們今天當然沒有時間跟大家詳細地來分辨參禪到底如何參法,什麼叫作禪?如何才能得力的去參禪?這個可能都要等到各位如果有一天有緣了,請各位到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來修學的時候,禪淨班的課程到最後的時候,就是會教導大家關於參禪的正確的知識,讓大家可以得力的去參禪。

所以在今天的節目裡面,我們不打算花時間跟大家在談參禪這個部分的內容,但是我們卻要跟大家講,最後這個階段可以看到,我們把它列在第四個階段。前面的第三個階段,是五蘊空跟因緣法之類的解脫道的這個基礎。所以我們要給大家講的並且要大聲疾呼的是說,要參禪的話一定得要先把解脫道的基礎打好。因為現在我們看到有許多的人,看到了比方說:坊間有許多關於禪宗的公案,那看了之後,總是覺得說禪宗的公案高來高去,看起來非常的妙,所以心嚮往之,就想說:「我不要再學什麼解脫道了,我也不要再學什麼五蘊,學什麼十二因緣了,我都不必了,我要直接的參禪。」而且想要說透過直接的參禪就立地成佛。好像有人也把六祖講的,一旦見到了本心就是成佛,那個階段也誤解成說:我們只要參禪就好了,其他的東西全部都是次要的枝節。其實我們要大聲的疾呼,這個觀念有大大修正的必要,因為參禪,大家一定要知道參禪的目的是要作什麼?參禪到最後是要找到了我們的本心跟自性。

這個本心跟自性,是很巧妙、很巧妙地隱藏在我們周遭的萬法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可是我們要問的是說:「找到的本心自性,請問要作什麼呢?」可能很多人會回答說:「要找到本心自性的話,那就是要因此而解脫自在。」可是這個卻落入一個循環的錯誤裡面。因為真正能夠找到本心之後,能夠解脫自在的話,還必須要我們能夠安忍於本心跟這個自性的性質;要能夠安忍於這個性質,才能夠進而依著找到本心自性而有所受用。所以這裡面的環節就是說,重點不是在你能不能找到而已,重點還在於說你找到了之後,能不能安忍於祂的種種的性質!這個能不能安忍,就要看你前面的解脫道的功夫作得紮不紮實。

如果前面解脫道的功夫都不作的話,那麼就算參禪,就算參到了什麼,猜到了什麼,哪怕是說名相語言文字上面,去知道了究竟的本心自性是什麼的話,請問:這樣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對於我們面對種種放不下的煩惱,又有何幫助呢?所以我們在這裡誠心地呼籲大家,應該要把解脫道的基礎打得穩穩固固的,然後再來談參禪這件事情。這也就是說,我們用朝山這個例子來講,講說修行、學習如何放下的智慧的時候,我們說第三個階段,其實就是在打下解脫道的基礎。然後有了解脫道的基礎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參禪,要將來希望能夠透過參禪,能夠明心見性;這個參禪的過程,我們給大家的比喻就是說,它是到山門前的最後一段山路,而且是陡峭的這個山路。那麼當然就是說,這裡面參禪的部分的話,有許多的坊間說的所謂的參禪,恐怕都大有商榷的餘地。

比方說有一位大師叫作奧修,他所講的就是說:「你什麼都不用參了,你就是當下,本然的自我就在那裡,那樣子的話就是所謂的禪、所謂的自在。」但是我們如果仔細想想看的話,奧修所講的「放下便是了,那就是當然本然的自在」,他的這段話形容的,請問大家:如果從起信、準備,然後上山開始修行,然後接下來參禪這個四個階段來講,奧修所講的這個其實都還在起信的階段,就是跟我們當時在跟大家講的,手拿重物手痠了就放下就是了。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說他其實並不知道參禪到底是什麼意思的。

所以這個部分,關於如何參禪的話,坊間凡是有談到所謂的「只要簡單的放下,只要是做自己、平常心」這種事情的話,奉勸各位菩薩,可能在看到的時候,可能都要心裡要先打量打量,他講的到底是我們今天跟各位講的四個階段的哪一個階段呢?您如果經過判斷了之後,覺得說他如果是隸屬於前面的三個階段的話,肯定就還沒到參禪的過程。參禪是有明確的方法,而且是有明確的方向可以參的,所以在這裡先跟大家講。那麼我們當然就是說,參禪的實際的這個過程,我們希望大家有緣的話,到這個禪淨班來修學的時候可以學到。那我們就先往下看。

我們說參禪最主要是說它是最後的一段路,然後你越過了最後一段路之後,你就進入了山門了——朝山的山門,這個就是你的目的。因為你進去裡面之後,你就可以拜見善知識了。可是我們為什麼打了一個比方是說,經過參禪了、明心見性之後,然後才到山門,可以參學了真正的善知識呢?那是因為我們說,佛所說的許多許多的這個妙法,它妙的地方都在於,你明心見性之後,你才能夠開始體會。

有另外一個比方就是,我們如果把 佛所教的這些佛法,把它比喻成一大堆的寶藏的話,那麼這一堆寶藏可以說都是: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就是這個是一個藏在山洞裡面的寶藏,這個山洞裡面的寶藏,你要進到這個山洞來,當然你要找到入口的地方,找到入口的地方之後,還要把那個門打開,然後你才能進去,進去之後才能看見這許許多多佛法珍貴的寶貝。

所以真正的開始起修,反而是在我們經過參禪然後明心見性之後,接下來才真正是佛教修行的開始。所以悟後,我們說開悟明心見性之後,其實這個修行,反而是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努力的,所以絕對不是像一般人講的,開悟了之後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一般人之所以認為六祖—我們的禪宗六祖—說「開悟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都直接成佛了」,那都是誤會了六祖的意思。六祖的意思只是說:開悟了之後,我們就開始見到了自性佛,實際上修行從那個時候,才有很多很多的內容要修,況且我們真正參禪明心見性之後,這個之後我們如果從我們跨入山門開始,往前看諸地菩薩的智慧的話,那更是不可思議的智慧,從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等覺種種各地的佛菩薩的智慧跟功德,在佛經上面都有寫出來,各位有緣的話,可以自己去翻閱請閱佛經看看,您就會知道佛菩薩的功德是何等的偉大;並且那些功德,是我們一定要透過明心見性,站在朝山的最後的山門口之後,往前看才能夠看得到在我們前面,仍然有這麼多的事情,等待我們一一去修學的。這個就是我們要跟大家講的,最後的參禪為什麼比喻成朝山之後,最後才能夠入門的原因。

除了這個之外,當然就是說我們給大家講這個四項的內涵,就是我們期許大家要在學習如何放下的時候,有這個四個階段不同的智慧:起信的階段有起信的方式,讓你學習放下;儲備的階段,有用無常觀行的方式,讓你學習了放下;正修的階段就是爬山的階段,有五蘊空、因緣法的這個觀行,讓你學習更深入更深細的放下;到最後參禪而明心見性的階段,更是有讓你能夠放下世間一切無關於本心的萬緣,讓你能夠徹底解脫煩惱。這個四段放下的智慧,唯有這樣四段的鋪排,才能夠完整的函蓋整個放下的這個智慧。

當然我們講到這裡,不免有些菩薩會問:「剛才談到的許多都是煩惱,可是我們在世間法上,也常常聽到人家說,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啊,一切都是相對的。比方說,你覺得眼前這個東西好吃,可是我覺得不好吃,那你就不能說,這個東西一定好吃,或者一定不好吃,是吧?」這個就牽涉到,到底這個世間有沒有所謂的真理?這個所謂的真理的層次,就是在我們的見解上面。

所以我們也看到歷史上有許多的狀況,都是因為見解,甚至我們說一念之差,而產生了許多的悲劇。比方說,在人類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慘劇,就是納粹迫害了猶太人,其實這個除了政治的野心之外,其中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偏見,那就是認為「那一族的族人是絕對優秀,而另外一族的族人是天生的類似像賤民的說法」,所以一定要把他們除盡以維持種族的純淨。所以因為這樣見解的大大的偏差,才會導致了納粹殘害了六百萬猶太人這樣的惡行出來。那當然除了這個之外,我們說其他的方面,也可以看到了所謂的見解上面的影響。比方說我們現在受的科學教育,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可是我們說在幾百年前的時候,人類其實是受制於教廷的關係,所以當時大家都覺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這些星星全部都是繞著地球轉。當時第一個發現這件事情不太對的人,是一位叫作哥白尼的科學家,但是他當時即使知道了,即使有反復的驗證,知道了這個不是事實之後,他也不敢公佈,因為怕這個教廷把他視為異端,一直到後來他的後繼者,有一位叫作伽利略的科學家,這個伽利略就來贊成哥白尼,結果伽利略這個科學家公佈了地球實際上是繞著太陽轉的這個學說之後,反而後來被教廷軟禁一直到他身故為止。所以像這樣子,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許許多多都是擁有了這些偏見,也難怪大家都說,凡是執著著世間有所謂真理的人,可能他就會導致後來執著真理破壞別人的這個狀況。所以也有人大聲地疾呼說,你要真正要放下所謂的真理,才叫真正的自由。

這個部分到底跟我們這個講次所講的「什麼時候該放下?」應該如何抉擇呢?我們就留到下一次,繼續來跟大家分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