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4 17:07:08菩提

(轉載)般若波羅蜜(一)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81-a10_128

菩薩正行(二)第128集~由 正益老師開示:般若波羅蜜(一)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來講「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菩薩所當修學,因為般若波羅蜜所引生的智慧,能夠長養其他的五度波羅蜜,乃至究竟成就佛道,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因為有般若智慧才能夠成就。而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一般人就以為是只要專心在經典上用功,這樣就是了,實際上這樣道理是錯的。如來告訴我們,菩薩修集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一樣要修學種種的功德,一樣要修集種種的福德,而這些功德、福德的長養,就是從之前的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種種的如理作意之行。

而之所以可以如理作意,就是因為般若智慧作為整個波羅蜜多的主幹,可以依此正道而行。菩薩因此就可以持戒精進,在持戒中可以不違犯正道,可以藉著持戒的善功德,可以不墮落到三惡道去。戒就像是我們行走道路的欄杆,又像是道路的護欄,又像是道路的指標,讓我們知道往哪一個方向去,即使在道路中我們一時失察,這道路欄杆我們也會因為撞到而提醒自己,而繼續回到中道來,向著第一義諦繼續前進。即使是說我們將來破戒,我們也知道要如何的懺悔;就像是車子不小心撞壞了這個護欄開下了山溝,接下來你還是可以向諸佛菩薩求助,最後吊車把你吊起來,諸佛菩薩來讓你得到光明、來加持你,你心裡面因為慚愧懺悔,繼續可以精進,繼續回到正道上繼續地前走,這個護欄又繼續地修好。所以戒的功德不可思議,而且戒就像是光明,它可以讓我們心地保持正念,因為有戒光明的存在,所以一切的三惡道眾生,他就不容易來作種種的干擾調戲,來作種種的毀壞,來破壞我們之間對於三寶的信受的信心,這個就是因為有戒功德的存在。也因為如此,所以宿業—過去生有和眾生夾雜著一些分離不清楚的種種業報—也會因為戒功德的長養,所以會許許多多不同,乃至於暫且不受報;等到受報的時候,就是自己已經入地,能夠成就攝受眾生的功德,在那情況下,因為自己的智慧增長,而能夠如理地知道對方的根性,來說種種譬喻之法讓眾生來歡喜,不致於說在果報上追尋來深究;乃至於菩薩於當時可以方便示現受報,而可以讓眾生感到慚愧等等。也就是說菩薩的方便波羅蜜多不可思議,有種種方便諸法能夠成就種種功德,這些種種功德就是般若波羅蜜所需要的種種資糧。

也就是說,你要知道佛法,要能夠深入佛法,就需要有福德資糧、有智德的資糧,福、智是兩足尊的,才能夠成就如來果地。不可能只有一般人認為只透過讀書、讀經就可以生長出智慧來,這樣的法是不究竟的。佛有三十二相莊嚴殊勝,這三十二大人相莊嚴殊勝,就是因為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乃至於 佛說:「後世的這些佛弟子們,只要我白毫所放的光芒,其中的一小小分,就可以足夠這一切的出家大眾能夠活命,能夠長養自己性命了。」也就是說,佛有本身不可思議的福德,這樣的福德可以讓眾生的法身慧命可以安住。所以我們也應當長養自己的福德,根據六度的精神,次第來作種種的修學,不應當對於前五度來懈怠。尤其菩薩因為持受菩薩戒的關係,所以應當時時勉勵,對於一切眾生他們之所以不能瞭解佛法,應當想:就是因為我沒有好好盡到菩薩的責任。不是如此嗎?我如果好好盡到菩薩的責任,他們可能就會見賢思齊。

所以菩薩常常感到慚愧,對於一切多聞的法、能夠調教眾生的法、能夠讓眾生引入佛門的法,菩薩都不憚辛苦能夠前往修學。經典說:「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菩薩為了聽聞正法一樣是奮勇前進無所畏懼,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因為真正的智慧才是端正生命的第一要源,如果即使是能夠性命留存卻不知道正法,這樣生存在世間哪有什麼樣的意思呢?所以菩薩可以因為這樣而端正自己的生命。乃至於戒行上應當如此修學才是對的,如此才是正命,菩薩也會聽聞,所以菩薩可以在持戒中精進,可以在正見上精進,所以菩薩不會破戒也不會破見。

菩薩即使因為一些小小的疏忽,但是他一定不會破壞他的知見,因為在十方世界裡面,即使你破戒,你都還可以懺悔;即使是說你的戒是很難以悔的,但是你還可以重新來受戒,只要繼續懺悔等等,遇佛光明這樣的話,戒罪就可以消滅。乃至於 佛有說,即使你今天在第一個上半夜的時候,或是說在一個,一天印度算六個時辰,你在第一個時辰裡面你犯了重罪,但是你第二個時辰你就警醒了,你知道你一樣要發菩提心,這樣 佛說你的戒體就是在了。也就是說 佛在經典裡面這地方,就以寬大為懷的心要勉勵大家繼續持戒,繼續能夠長養自己的菩提心,不要擔心自己在哪個時間犯戒,就認為說自己已經是無可救藥了。應當想持戒有持戒的功德,破戒雖然是不好的,但是你透過破戒的地方,能夠知道自己產生慚愧;慚愧就是善法,而且懺悔也是善法,而且懺悔完以後發願也是善法,而且發願完以後,願意將這種種的善法迴向,這樣更是善法。如是菩提心不退,佛說這樣的戒體還是在的,戒還是在的。所以應當愍念 如來這樣的意旨,不要當破戒、持戒把它限制住自己,而應當繼續勉勵自己能夠在戒上能夠精進,破戒就好好地懺悔。而且佛經有說真正的持戒,這樣戒的心地圓滿是在入地之後,二地菩薩才能成就戒的果德。所以說,戒它本身不是一個問題。

然而知見卻是一個大問題,所以不能破見,就是不能產生邪見;不能產生邪見,就是要親近善知識,能夠知道親近三寶。有的人他不親近三寶,可是人家叫他去信一些不用親近三寶為先的,而親近他這位上師;先禮拜上師,再來禮拜上師的老師、禮拜上師的照片、禮拜上師的老師的種種,最後才輪到 佛,這樣的宗教是對的嗎?這樣的宗教就不是敬重三寶。有一分喇嘛教,他們就是這樣做,所以他們說他們是佛教,實際上並不是!所以我們稱為喇嘛教,是因為他們以喇嘛為尊為貴,他們這樣做的話是違背 佛所說的。佛曾經告訴弟子,不論是怎麼樣的次第,將三寶中 佛的次第放在哪一個之後,這樣次第顛倒就不是佛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要精進、要親近三寶、親近善知識,這樣是好的。可是如果你對於這樣正理並不知道,不小心進入了這樣的邪見的道場,你就應當要遠離。但是奉勸諸位,我們過去生雖然曾經與種種的惡知識作為善友,但是這些實際上是惡友,不管他也是說第一義諦法、如來藏法,但如果他有這樣的舉止的話,我們應當就要遠離。所以從那個地方你即使能夠聽到種種像是殊勝的法、種種像是波羅蜜法,但也不可以久留,應當迅速地離開這樣的道場,因為真正的道場,它一定是戒清淨,然後可以多聞正命。所謂戒一定不會有這種男女淫欲以來引導說為法門的這種戒律,不會有這樣的法門的,有這樣的法門的話,一定是種種惡道的法,種種向著三惡道前進的諸法,是應當這樣來思惟。

所以菩薩又能夠在修學般若波羅蜜的時候,能夠修持種種的忍辱之行,能夠安忍於種種的境界。時常慚愧自己的心:是不是沒有依止於三寶?沒有依止於世間善法?沒有生起對眾生種種的善念?對於一切的眾生以及其他的菩薩來說,菩薩心中生起:就是看到上位菩薩又禮拜尊敬乃至種種供養;乃至於對於同一時期的菩薩、同學、同修、同行來說的話,遠離嫉妒、遠離慢心;不以自己的修學為貴,而以自己應當如何作,為正法道場盡力為先,所以自然不會生起嫉妒;應當生起隨喜一切眾生——就是看他人所能夠利益眾生的好處,而對於他人的種種戒行有缺失的地方不宜特別作種種的攻擊,不作兩舌等語,這些都是菩薩善知道種種調伏自己的方便。

而且菩薩所知道的法,還有種種殊勝的方便,可以看到世間的一般凡夫,他們因為不知道正理、不知因果,所以他們會遭受到非常多的痛苦;而菩薩為了眾生寧願到那境界去,與眾生這樣的法界一起同住、共行來作利益,而不會生起退心,即使自己不幸於中失去性命,菩薩一樣樂行惠施不以為苦,這就是菩薩能於般若波羅蜜安住,而能夠種種種的福德資糧。

所以能夠知道三寶的恩德,就能夠作種種不可思議的菩薩行,所以菩薩不是光有智慧而沒有起用菩薩行的。菩薩即使要能夠成滿三賢位,也是要經過十行位、十迴向位。而我們看到《華嚴經》所說,菩薩雖然知道第一義諦,乃至親證第一義諦,可是他於第一義中的許多法不甚明了;不甚明了的情況下他就難以長養自己的智慧。因為菩薩雖然能夠離開煩惱障的多分(煩惱本身就是障礙),然而對於所知障,這樣障於自己所知的這樣子許許多多的法,讓他所知的境界相遠離第一義諦、遠離這個實相之法,以及應當所了知的—這個所知的這些法應當知道的—卻無法能夠親證,就是因為有種種這樣的無明,這就是所知障;無明偏重的緣故,所以經典又說這就是「無明住地」。並不是說煩惱障這是個住地並沒有無明,只是這裡的無明,只有跟菩薩相應,不跟一切眾生相應,而且這邊的無明非常的深重、深細。一切無明就是牽涉到佛地,因為對於佛所行的所知而不知,所以變成障礙,這就是所知障。這所知障的破除,就需要透過更多的福德,所以菩薩位階難可思議,下地的菩薩不知道上地的菩薩的功德,於揣測上地菩薩的功德、起用等等也都沒有意義;而且甚至上地菩薩他所示現的種種不可思議的法,乃至於他是不是只有那個階位,也不是一般菩薩所能明了的。所以菩薩應當自知本分,離開種種貪心、慢心,離開種種嫉妒之行;而且不能夠輕視自己,菩提法修學這麼困難這樣來看輕自己,不可以產生這種卑慢心、這種來輕視自己的心,這樣想都是不對的。應當想如來藏心,於一切眾生一切平等平等,乃至成佛之後祂也一樣平等平等,祂並不因為我們現在修學仍然在三賢位,就完全與如來的果地的功德不同。也應當想《華嚴經》上有說:「一切眾生有情都是具備同樣如來的一切果德,但因為妄想執著分別而無法證得。」所以應當想:只要我繼續向著般若正道前進,將來決定可以成就這智慧法門。

所以應當於一切福德廣修供養,於一切布施、持戒都能夠圓滿,於一切忍辱、精進都能夠圓滿,於眾生處所都應該來作方便的調伏。因為我們所學的法非常的深細,一切眾生他不一定能夠理解這樣種種的法,所以菩薩在這過程中,他從來不應當生起輕慢。即使今天在一個無佛的世界裡面,菩薩還是可以方便來教化一切眾生,讓他知道這些世間的深論,來提倡因果、來提倡這些方便之法,讓這些方便之法,可以讓一切有情能夠安止於正道。這些正道裡面,就需要菩薩們能夠瞭解世間的正理,能夠知道蘊處界的種種之法:蘊處界它真的是無常的嗎?蘊處界的無常要如何能夠親證?如何能夠明了?乃至於十八界法是如何緣起生滅?菩薩都能夠一切了知、一切親證、一切方便為眾生說法。所以菩薩透過這種種的修學,可以知道世間的法它的極限是如何,可以知道世間的法如何從如來藏可以來出生、來顯示;所以於一切的止觀能夠成就,於一切的善、惡、無記之法能夠分別、能夠調理、能夠遠離四種的顛倒,能夠如是在見道、修道中不斷地前進。因為菩薩對於般若智慧有喜好之心、有善法欲、有種種的善法的習氣,菩薩的習氣可以希望長養自己的善根、可以希望能看到如來、可以希望在諸佛世界出生、可以希望能夠自己的行願—大行大願菩薩行、菩薩願—能夠繼續長養,能夠了別眾生的根器。

所以菩薩從來不會想要荒廢這樣的時日、荒廢自己的志向,菩薩願意在修學這樣的過程中,不斷來親近善知識,即使善知識遠在百里之外,菩薩還是一樣想盡方法來求教。就像是玄奘菩薩,他當時候瞭解有能夠說《瑜伽師地論》的法師,這樣的論師菩薩在印度,他就前往,不計辛苦前往修學;乃至到了面前,他對戒賢論師他就一步一跪,這樣地用膝蓋前進來表達他的虔誠禮敬之禮。因為善知識非常難遇到,能夠親證般若妙法,明心見性乃至破牢關的善知識,又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今天唯有大善知識平實導師在此世間住世弘法,大家應當珍惜!不論出家在家,大家都應該以平實導師之法奉為圭臬,如是端正自己的正見、正命。

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