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1 12:43:06菩提

(轉載)略談持戒功德的差別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75-a10_067

菩薩正行(二)第67集~由 正珍老師開示:略談持戒功德的差別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菩薩正行》系列,今天所要談的題目是:略談持戒功德差別。

為什麼說是略談持戒功德差別?因為有人會覺得說:「我在這一個世界持戒的功德大,還是我到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持戒的功德大?」或者說:「我現在持戒的功德大,還是以後在 彌勒世尊成佛以後,那時候的持戒功德大?」這個問題,佛陀就為善生解說,佛陀這麼說:【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復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優婆塞戒經》卷六)這句經文的意思說:未來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眾生的壽命可以到八萬四千歲,身高可以長到八丈。當然他們能夠長到八丈,是因為他們的福德廣積才能夠長到八丈,而且壽命可以達到八萬四千歲。但是我們來看到,當他活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那時候人們的心性已經都是非常善良了,因為活了那麼久,該有的教訓都已經得到了,所以在行為上不會再有多麼粗重的造惡,大家都能夠修行十善,都能夠不侵犯他人,所以才能夠長壽。有人在那個時候受持佛戒一世都不去犯佛戒,八萬四千歲都能夠依止佛戒來持身,另外有一個人他是在我們現在人壽只有百歲時受持佛戒百歲不犯;那麼一個是八萬四千歲都受持佛戒不犯,一個是只有百歲受持佛戒不犯,那這兩個人他所得到的果報有沒有差異?持戒的功德有沒有差別?佛陀說這兩個人他的功德果報沒有差別。

佛陀繼續說明那個原因,是因為他們的三善根—也就是無貪、無瞋、無癡—是平等的緣故;也就是說,他們的身口意這三善根是平等的。同樣是不殺,他們是持八萬四千歲的不殺,我們可能是持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或者一百歲不殺生,同樣都是三善根的呈現,而這三善根是平等無異的,所以捨壽以後未來世的果報是相同,沒有差別的。因為那時候的人都是善人,沒有惡人,大家沒有恐懼心,所以持戒的功德雖然時間很長,但是他的功德小;和我們現在的眾生所遇到的都是非常惡劣的眾生,大家的心都有恐懼的,也因為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眾生心性都惡劣,大家心性都有恐懼,所以持戒的功德所要花的心力就會特別的大,和八萬四千歲那時候的眾生持戒的心力所要花費的就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持戒不犯的果報,當然比那時候持戒的果報還要大;也因此會說,一個是一百年當中持戒不犯,一個是八萬四千歲持戒不犯,而這樣的果報是相同的。這個部分在淨土經典裡面也說:我們在這裡持齋戒一日一夜,勝過在極樂世界持齋戒百歲;因為在極樂世界所遇到的都是善人,所以持戒的功德小,而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持戒,所遇到的都是惡人或者是惡因緣,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還能夠持戒,那功德當然就是非常的大。所以我們受戒並且能夠持戒,所產生的功德是不可小覷的,所以我們應該要非常的謹慎以及正眼來看到我們現在所能夠受持的戒律。

所以 佛陀繼續為善生菩薩開示:【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優婆塞戒經》卷六)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善男子啊!如果你能夠受持五戒、八戒,乃至優婆塞戒或者是菩薩戒,只要你能夠受持這些戒律,這樣子這些天人都會來守護你,這些天人都會護祐這些願意持戒的人。為什麼天人會恭敬守護持戒的人呢?因為我們知道會生為天人,他自己已經是有受持過五戒十善的善法了,所以他自己是知道五戒十善善法的殊勝性;另外,許多天人他也有發過願「願意守護依止五戒十善來修持的人」,也因為天人有這樣發願,所以只要我們受持五戒、受持八戒,乃至受持優婆塞戒、菩薩戒,這些天人都會守護在我們的身邊,護念著我們。如果我們知道有天人這樣守護著我們,我們當然也就不會因為持戒的小小不方便,因為持戒有一些世間五欲因緣的無法繼續享樂而就打退堂鼓;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守持的這個戒律,是諸天菩薩都歡喜的事。

那麼在守持戒律的一個過程當中,我們又因為對於戒律的守持,而能夠身口意不犯眾惡,由於不犯眾惡,許多的煩惱就不會起行;許多的煩惱不會起行的時候,我們雖然遭遇到有人對我們以非常惡劣的態度相向,我們也不會起苦惱。所以 佛陀說:「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佛陀這樣的開示是說明:持戒的人,雖然自己持戒很清淨,但是難免還會遭受到惡人來相對,或者會遭受到種種惡事、不如意的事現在我們的面前;可是因為受持戒律以後,心裡會想:「算了!我已經持戒了,因為戒律的依止我又不能回罵他,我又不能殺他,我幹嘛要跟他賭氣?什麼都不能作,那我不如把這件事給丟了,忘了就沒有事了。」另外,更有人能夠進一步去把所面對的惡人乃至於惡事,在心中的起行去過濾一下,他會想:「這個惡人這樣的身口意行,真的會讓我不小心會起氣惱心;或者這些惡事的現起,真的會讓我起不如意的心想。」所以就這樣的惡人以及惡事的顯現,心中就會起作意:「既然這些事情、這些的身口意的行為,會讓我墮不如意處,那麼我也應該要謹慎自己的身口意行、謹慎自己的行為,不要讓這樣的不如理作意的心行、這樣不快樂的心行在別人成就。」也因此就菩薩而言,當他遇到這些惡事的時候,他反而能夠更加深他護念眾生的心力,不會因為這些惡事反而增長惡業,反而藉由這些惡人、惡事、惡因緣,增長了他菩提道的決定心。

所以一個親持戒律的學人,在面對人、面對事的時候,他的心想已經不是在世俗的人我是非當中去計較;或者依止戒律不會起造作,或者依止菩薩願來更加地護念眾生。也因為這個樣子,所以眾生就知道,這樣的人他是和顏悅色的,這樣的人他是不記恨也不會傷害人,所以眾生就很樂於來親附他,也很樂於來依止他。當眾生樂於親附、眾生樂於依止,那麼自己菩薩道上不是就不會孤單了嗎?菩薩道不是只憑一個人所能夠成就的,救護眾生也不是只憑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夠完備的,這需要許多人共同來努力;當有那麼多人願意來依止你,願意來親附你,然後你就可以把你自己的心力、你自己的因緣、對佛菩提道的認識跟他們來分享,讓他們能夠跟你一起共同來成就這佛菩提道的誓願,那麼這樣子不就更有勢力嗎?所以這就是戒德的勢力。這戒德的勢力能夠幫助你的願行,乃至於幫助眾生更能夠荷擔起如來的家業,那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持戒有非常多的好處,我們應該要受戒;不能只是看一時的表相好像受戒以後受到很多拘束,很多事情都不能做;而要能夠從深遠、廣面的來考量,就會發現:持戒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也因此,當一個人他能夠受持戒律的時候,他不論是從戒行的方面、從定的方面、從慧的方面乃至從果德的方面,都能夠成就。也因為他受持了戒律,從人天善法的基本行誼,乃至於一直到聲聞解脫道,面對五蘊十八界這些法不再會引生粗重的煩惱;也因受持戒律,依著大乘佛菩提道的戒行而依止,從人天善法到解脫道的修學,到佛菩提道的成就,這樣的一個戒行次第增長,所以他所發的菩提心以及護念眾生的願力,就能夠快速地成就。也因為他能夠受持戒律,他的定心、他的定力就能夠快速地成長。所謂的定,就是依著定境、或者依著定力而言;依定境而言,就是這一個人他如果想修學禪定的時候,因為禪定的整個過程就是在捨心,而這一個捨心就是先是捨掉了欲界的貪愛,接著能夠捨掉初禪、二禪、三禪當中的身樂或者心樂,乃至到四禪的時候,能夠連入住四禪的念都能夠捨掉;這樣子是屬於一個定境的相應,這一個定境的相應,也必須要有戒律的持守,才能夠快速地成就,無法以石壓草。而大乘佛菩提道這一種定境的一個成就,是為了引發神通;也就是說,在大乘佛菩提道當中要修學禪定,那也是因為是為了要讓自己有更高的能力、更好的能力來救護眾生,而不是貪著於禪定當中的境界。

另外一種是定力,也因為受持戒律的關係,自己的定力能夠增長;定力能夠增長,就能夠攝持住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夠攝持自己的身口意行,就不會隨便起粗重的煩惱惡業;不會起粗重的煩惱惡業,就不會造作不該造作的事情;這個是依於解脫道我們來說定力。如果說依大乘佛菩提道我們說定力,首先就是能夠產生動中定的觀照,時時心住於觀行或者住於法住法行的觀照,能夠止觀雙運,培養動中的定力,所以在面對一切境界當中的時候,自己的定力都還是存在著,而由定力的勢力,進一步能夠進入參禪的內涵;進入參禪的內涵以後,就有明心見道的可能性;有明心見道的修證,就能夠依著大乘佛菩提道,繼續地觀行修證而鋪陳下去。所以定力的成就,對於大乘菩薩來說,也是要依著戒律而能夠有定力的成就。

對於慧學也是一樣。就慧學而言,也因為有戒、有定,所以自己的心能夠不躁動,自己的心能夠安止;也因為不躁動、能夠安止,所以對於 佛陀的開示、對於經典的內涵,乃至對大乘菩薩的論疏能夠通明了達;由通明了達了以後,如實地去思惟、如實地去現觀,由思惟、由現觀以後,這一些法義就會成為他自心所流注出來的法義,所以這時候,他不論是在六度的實踐的層面,或者是說進一步到十度的實踐的層面,都能夠如實地呈現出來。而這一個慧,一方面是有解脫德的慧,一方面是有佛菩提道的慧;而這解脫德的慧、佛菩提道的慧的成就以及現觀,都是因為要有戒與定的依止。

所以戒、定、慧三者是必須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有了戒、定、慧以後,才能夠有果德的實證。在果德的方面,就解脫道來說,首先是初果斷三縛結的實證。這個三縛結的修斷,每個人因為自己的因緣不同,所以實證初果的法則也不一樣,或者是依發大乘佛菩提心而入證初果,或者是依二乘解脫道來入證初果,是不可以定於一定的一個法則;但是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實證初果的人他一定是能夠斷三縛結,一定能夠成就四不壞信。三縛結就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四不壞信就是: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力已經起行,乃至產生了勢力。所以實證初果的人,又叫作得見道跡;所謂的得見道跡,就是對於他以後要怎麼樣的修行,他已經能夠確定下來。實證初果並不表示這個人的煩惱就已經斷除了,或者這一個人的我執就已經不再起行了;因為實證初果的人,世尊有開示:「極至七次人天往返。」也就是實證初果的人,他要能夠得證阿羅漢果,他必須還有七次人天往返的習氣性障的修除時劫;這個當中貪瞋癡的斷除,乃至於我執、我所的斷除,都要次第修證出來。因此,從實證初果到不來果,這當中有七次人天往返的差異,所以不是實證初果就究竟解脫了。

今天就為大家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