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 22:50:53菩提

(轉載)如何信佛而不退?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9/2132-a09_100

學佛釋疑(二)第100集~由 正益老師開示:如何信佛而不退?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的問題是有一位菩薩問到:他認識了一個人,他本來學佛,後來因為種種因緣,然後又不信了,改信其他的宗教,這樣情況下,我們要作什麼呢?

這裡回答是:因為信力不足而退轉,這種是常有的事情,因為信力要能夠成就,這個時候需要非常長久的時間,如來開示就是有時候需要一萬大劫,所以這不是簡單的一個行法、簡單的一個知見,可以讓人家能夠信受的。所以說,如果能夠在信受的當下,應當來受三歸、五戒、菩薩戒,照這樣的方式去行。

曾經有一位宗教台的一個主持人,他親近他們的這個宗教團體,也有好久一個時日。可能他也有吃素,或是說有跟著唸誦佛經,可是他本身並沒有歸依。後來等到他小孩出了問題,他最後把主持人的這個工作也辭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從種種跡象來顯示,他對於佛法的信心是不太具足的。因為他在教導兒女方面,並沒有鼓勵他的兒子能夠來修學這樣的佛法。他的想法可能認為:今天是一個宗教自由的世界,爸爸在這個工作親近佛法,兒子你也應當會去想、會怎麼樣。可是他的子女的因緣可能沒那麼好,反而惹出了一些麻煩,甚至他不僅在這個地方沒有辦法能夠帶領他的兒子或是怎麼樣,他的夫人最後去受洗了,應該是基督教、天主教那一類的。

這本身從宗教自由上來看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從佛法上來看,如果說你今天是一個學佛人,你應該怎麼樣去莊嚴自己呢?莊嚴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來代表你是誰,不論這衣服是佛的袈裟,或是你團體的標誌,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來作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誼來作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誼,來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間人看到世間衣服是一樣的。因此,應當受三歸、應當受持五戒、應當行菩薩行,所以於行菩薩行之前,就應當來受菩薩戒。

所以,如果說每一位學佛人,都有這樣的一個自覺,都有這樣的覺悟,都有這樣的自省,這樣的話,就能夠影響到其他學佛的人,也讓其他信力不足的人,不至於退轉,不至於說一直在這種惡因緣底下想:「我當初學佛也沒獲得什麼,也沒有人教導我什麼。是不是一定要受三歸、五戒、菩薩戒?反正大家都說:『隨便,也不一定要。看因緣,有因緣就來受,沒因緣就算了。』就等待機會,唸佛就可以往生,為什麼一定要受三歸五戒呢?」所以世間有種種不如理的作意,對於佛法總是有一種輕慢,不是那麼莊嚴信受,不願意全心來投入。

雖然佛攝眾有無量無邊的方便因緣,但對於信根無法建立的話,他將來信力是沒辦法增長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要他真正如實受菩薩戒,他也很困難。甚至大部分的人,應當說幾乎都是還沒有抵達信不退的地步,也就是在六信位還不滿足,遑論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到初住位呢!你要能夠到初住位,才會說作種種的甘願,才會說:我就是菩薩,我就是頂這個菩薩名,要在三界中出生入死;二乘人能夠解脫我不羨慕,一點都不欣羨!能夠如此才是菩薩的行誼顯示了一分而已。所以,我們也不應當訶責這個當事者所認識的這個人,因為信力不足,因為沒有善知識可以攝受;善知識沒有辦法攝受,又是他個人種種的性障、種種因緣,所以機緣還沒有到,沒有辦法跟他說,強說的話,有可能只會讓他誹謗佛法,更下墮惡道。

所以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來,知道這樣種種因緣以後,唯一能夠作的就應當是自己,自己可以受三歸,自己可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是自己可以不受他人所限制的;自己也可以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就算是你覺得困難,但是作久了就不難。像很多吃素的人,他也不是生下來就胎裡素,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胎昧,也作不到胎裡素,或是說沒有胎昧,他也不一定會胎裡素。就是要看,因為胎裡素要有功德,能夠讓母親能夠在食用物品、食用食物的時候,不食用葷食。你想:這個小孩的當初修行,作這個胎兒的前身,必須要怎樣才有辦法胎裡素?所以也不是說有沒有胎昧的問題而已。所以我們瞭解這一點,就要想說:那沒關係!既然如此,就代表說我現在來學各種的戒行都是可以的,不會因為我的心性不好,我有貪瞋癡,我有無明,就不能修學。所以不當如此想。

乃至於受菩薩戒也是,當你受菩薩戒以後,人家會問:你這個月到哪裡去?或下個月你到哪裡去?不管你的這個道場、親近道場,是多久誦戒,人家總會慢慢發現你怪怪的,因為有些行為你不作,有些行為你不行。至少你吃素,就跟一般的吃素人又不太一樣,所以這些都可以顯出菩薩的行誼;而藉由菩薩的行誼,就能夠讓其他的眾生瞭解,有人是真正在學佛。因此,等到他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他還可能從其他的外教、外道來轉向,來向你問一些問題,這樣的人就有善根了。甚至說有的人本來求神問卜了,他最後想一想還是來問你,看你有什麼方法可以替他解決一些事情。這時候菩薩就可以廣行方便來跟他講,如何能夠學佛,怎麼樣藉由學佛而改變自己過去的因--就是過去的這個種子,讓這種子的功能無法現起,或者現起不夠具足,讓這個果報自己受的不會那麼難堪,慢慢再跟他講種種智慧的觀行。所以菩薩應當三歸、五戒、菩薩戒有種種的行誼,這樣自莊嚴以後,應當知所正見。

這正見本身不是知識,因為如果是知識的這種,就往往缺乏體驗,這樣你個人是沒有辦法斷除我見、我所見的。因為知識它只是一個填充,他可以把它全部都倒給你,但是你到了一個時節,當你困惑的時候,當你遇到人生難題的時候,你會這樣想:這些知識都沒有用,一點幫忙也沒有!我父母要走了,佛法不是說可以讓我能夠迴向嗎?為什麼我父母還是要走?因此,知見沒有辦法變成真實的體驗的問題是在哪裡呢?就是因為對於觀行沒有得力。

所謂的觀行沒有得力,更明確來說,就是觀行中沒有生起智慧,或是說有智慧的觀行,從來沒有在這個學人的身上實踐過。他擁有的觀行是什麼呢?有可能他擁有的觀行是遇到 佛,遇到 佛的時候,佛要他起禪思觀行,依照小乘法來觀,他就感覺到這世間都是無常的,因此向著初果向這樣走,可是他一直沒有證得初果,每一尊佛都如是;然後遇到沒有佛的時候,他也不會出家,就在這個世間,這樣過著他的日子,繼續輪迴生死。所以簡而言之,大乘的禪觀從來沒有在這個人的身上發生過。

我們如果說,先不說大乘禪觀是如何,且說這種觀行到底要達到什麼、要做什麼,如何才能入手?其實這問題並不困難,因為 佛有說,我們所認為的身,什麼是身呢?就是大家想要以它作為體,作為一個本體,所以叫作身體。「身以之為身,然後以之為體。」為什麼要以之為身、以之為體?因為有個我,所以這個身就是不壞的,這個身就是我;這個身就是體,就是我的體。那為什麼要說這些道理呢?因為一般的人所認為身體,他會馬上想:就是我這個色身、我這個肉體。不過你如果回到這個身的本意,就知道眾生有一個身體的見解,有一個身的見解,這就是身見。身見實際上和我見是大有關連的,因為有這個身見,你呢,我見就無法斷除。

那再回來,佛說:五蘊中有色、受、想、行、識。那一般人可以理解,這色身我以它為身嘛!所以叫色身。然後再來就是識蘊,識蘊就是六識身,我以祂為身嘛!所以叫六識身。六識身最伶俐的就是意識心-,所以這兩個都不是身。「那沒有問題。」學佛的人很快就說自己沒問題,因為什麼?因為這是 佛說的,因為這是知見。可是這下問題又來了,因為沒有體驗。那 佛又怎麼說啊!佛最後如果說,一個是色,一個是識,這兩個作為身是錯的。為什麼錯的?因為它是蘊。蘊是什麼意思呢?蘊它是兜起來的、它是湊合起來的、它是積聚起來的,它是由地水火風,或是由其他種種條件所聚合的,它是由上一輩子的,然後下一輩子的,每一輩子不同的,這樣所積聚起來成為這個輪迴的五蘊中的色蘊和識蘊。

所以既然是積聚的,就不是真實的。就像是你臨時湊合一個東西,說這東西多麼堅固!結果人家怎樣,一碰就倒,生死無常的時候來碰就消滅了。這時候換成你在那裡很尷尬,說:「嗯!嗯!嗯,就是沒有辦法啦!因為是兜起來的嘛!是湊合而成的。」五蘊中的這兩蘊也是如此。如果這樣的話,佛只要說這兩蘊就好了,因為這兩個都兜起來,為什麼 佛還要說受想行呢?為什麼呢?那所以說這要觀行,因為眾生會把知見認為理所當然--因為佛有廣大威德。所以這兩者被撇開,就是說這個色和這個識被撇開以後,接下來他就想:「反正我已經認為我是非我,這世間我非我、不是我,就這樣啦!我已經斷除我見。」可是 佛說:「這樣不成!你要去觀察你的受、想、行,受想行一樣也安立我。」可是一般的眾生,不會從這個受想行,或是說一般學佛人不會從受蘊、想蘊、行蘊去觀察。因為這要剖析自己,要去想說你這一生發生過什麼。

如果是小乘的禪觀,不同。小乘禪觀只要確定某一件事情曾經發生,自己親眼所見、親眼所聞,甚至最好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確認這件事情是無常。房子燒掉了,那房子是誰的?我的。被怎麼燒?某年、某月、某一天被大火燒壞了。那大火怎麼燒?燒到一根草不剩,我的房子是茅屋等等。這樣的話,他就對於處所、居住等等,這個地方起不堅固想;乃至從這個地方,繼續起不堅固想:這地球牢固嗎?會不會壞?彗星會不會撞擊?我會不會就死亡或等等,乃至這宇宙堅固嗎?這三界堅固嗎?欲界、色界、無色界,哪一個地方是堅固?作種種諸如此類無常的觀想。不過,即使是說他們在觀想受想行,還是和大乘法有所差異,為什麼?

因為大乘人在這觀行的過程當中,會去想:「我一樣要有生有死,為什麼?因為三大阿僧祇劫裡面,我不能捨棄這三界,三界就是我學佛的道場;我不能說我捨棄道場,而說自己存活,沒有道場我哪有存活呢?我既然歸依佛法僧,歸依了,我就應當於佛法中安立自身。」所以他瞭解他也有如來藏,可是只有如來藏的時候,他還要觀察其他哪一個是非我,所以在非我處他一樣起正行,所以大乘人的八正道還是不同於小乘人,大乘的八正道就是以如來藏這種正見作為基礎的。可是如果只有這樣說以後,又變成這位行者的知見,他想:「對啊!就是有真如啊!就是有如來藏啊!就有第八識啊!好啦!我知道這真如在哪裡,只是我還沒有證得,所以我安住於大乘法了。」這樣說又有一點怪怪的,因為他對於受蘊、想蘊、行蘊從來沒有觀行過,所以他沒有真正體驗,所以他就是憑著信仰的知見,所以他這樣很難斷除我見,除非他過去生就斷除了,那當然另當別論。如果不是,他就應當於受、想、行來作觀行。

佛為什麼要用受、想、行這個作為次第呢?因為受最容易觀察,為什麼?因為你的境界受,乃至說你的苦受、樂受和捨受--捨受就是不苦不樂受,你會不知道嗎?當你意識心存在的時候,你只能夠用知見說:我是假的!我是假的!可是實際上,還真的很難認自己是假的,因為祂的剎那生滅你無法體會;當意識滅的時候你也不知道,你醒過來的時候意識又出現了,所以你沒有辦法體驗說祂不見的情況,因為你的體驗是要以意識作為觀行的一個課題。可是,說是一個課題呢,這樣也是太客氣了,實際上觀行中意識是很難不主觀的,不過且不管這個體驗上的問題。總而言之,識蘊很難自己認定,來否定自己的。

就像是《阿含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識是一樣的。一樣的是什麼意思?一樣的意思就是說:你再怎麼修行,也不可能去產生一個永恆的這個意識心,你不要作這種想像,這種是不如理的。所以要說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識祂體性是如一的,如什麼一呢?就是無常。好!那我們再回來。所以說,佛說受要先觀行,應當如是思。因為你想和行,有時候是被業力所推動,可是你的感受呢,那個韻味是很清楚的。所以依此而想,而再進入想,因為你經過這樣的受,你就可以觀察這樣想,最後再想你到底作了什麼樣的決定,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決定?

可是有的人可能聽到這裡,還不能理會,那這樣很簡單,因為佛法中有許許多多的方便。第一就想想看你小時候、你求學時候,然後是你長大時候、結婚時候、有子女時候,乃至於說工作,乃至於其他的陪養父母的時候,或是孝養父母種種,這些過程階段,有沒有值得一提的事情?那些一直值得一提的事情,有的話你就把它寫下來作筆記,作筆記去想:為什麼你覺得它值得一提?把那個你第一次的那種感覺、那種境界受寫下來(你感受到什麼先不要用佛法種種名相),然後依此對於事情來分析,你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還是種種遺憾,或是什麼,然後來體驗其中的,你種種的受的韻味,以及你所有種種的執取、種種的想,那為什麼你要如此作?這如何,會不會有一個究竟的一個道理,以及如何和佛法相應?那如何遠離這個韻味?那又如何取中間的必要有的三界法,來作為自己能夠延續三界生死,最後成就佛果?這就是大乘禪觀的其中的一種的觀行,從五蘊中的受,然後開始作為起點。

我們今天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