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活佛與法王的灌頂(下)
學佛釋疑(二)第26集~由 正德老師開示:活佛與法王的灌頂(下)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接續上一集的,要來說:密宗活佛、法王的灌頂真相是什麼?
我們借用達賴在書中說的一句話來說,他說:「若想獲得堅實的佛慢,就需穩定觀想得出本尊的相貌。一般而言,由於我們的習性和我執,與生俱來就會對我們的身和心產生“我”和“自我”的感覺。如果我們同樣對自己的相貌強烈看成是本尊,就可以藉著觀想本尊而產生佛慢。」(《西藏佛教的修行道》41~42頁)他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觀想出來以後——觀想出本尊,就要認為說,平常自以為感覺到的這個我,就是這一尊本尊——就是佛,要勇敢的承擔下來說「自己就是佛」!這樣子稱為叫作產生佛慢。
而其實平常的這個身和心產生的這個我和自我的感覺,就是從五蘊中所分別出來的我以及自我,這個是屬於我見的部分。因為五蘊本身並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那從虛妄法裡面,要把它分別出說它就是我——就是堅固不壞的我,這樣子從這個與煩惱相應的我,來自稱「自己就是佛」,這樣子等於是以煩惱想像,而得出的一個稱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佛,這個是跟煩惱相應的。
達賴同時又說:「雖然在顯教中,佛陀從未允許菩薩生起瞋恨,我們卻發現,瞋恨是非常強烈的情緒力量,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凡夫把事情做好。」(《西藏佛教的修行道》36頁)達賴的這句話在說明什麼呢?在說明說:他到底是自己是屬於凡夫呢?還是他在說他是菩薩,可是卻要教凡夫這麼做。所謂的凡夫,指的就是他還沒有智慧的力量,可以去降伏這些煩惱,而讓煩惱自在現行的,我們稱為這個叫凡夫。他在這裡說:佛陀不允許菩薩生起瞋恨。菩薩有凡夫菩薩,也有實義菩薩;凡夫菩薩本身,當然是還沒有能力生起智慧來降伏自己的煩惱,用智慧來對治這些煩惱;當然以凡夫的這個情境之下,這些瞋恨的任意現行,那是可以原諒的。可是達賴說:要教導菩薩,佛陀不允許菩薩來生起瞋恨;可是他卻在這裡講說,可以用瞋恨的這個情緒的力量把事情做好。是在告訴自己,他自己也是凡夫,還是在告訴大家說,他其實跟你們一樣他也是凡夫,所以他如果有犯錯,他其實也只是凡夫而已。
那事實上,如果說真正修菩薩行的,佛陀教導菩薩絕對不可以以瞋恨來攝受眾生,因為瞋恨是菩薩最大的過失。因為菩薩為了是要自利利他,如果以瞋恨的情緒的力量去對治他人,一方面是長養自己瞋恨的煩惱,這個沒有自利的成分;一方面瞋恨去對治對方,會跟對方結怨,也讓對方不舒服,也沒有利他。所以對菩薩而言,是應該要去對治這個瞋恨的,不可以把瞋恨拿來當作一種情緒的力量的。所以達賴這樣的說明,完全是告訴大家說,他自己本身其實他也沒有去除貪欲、慢心、瞋恨,他都沒有對治的。那與佛陀的教法完全是相違背的,因為 佛陀的法教,教導菩薩或者是修學解脫道的聲聞人,他一定要在知見上對治自己的這種——就是產生智慧的部分,一定要從「斷我見」著手;自己要從斷我見以後,慢慢再去斷我執,這樣子才能夠從解脫道上面有所受用,從斷我見的初果,乃至最後成就解脫道的阿羅漢果,這是聲聞人。那菩薩而言,從這個實際上要進入實義菩薩的部分,最重要的還是要斷我見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以後,要知道說,這些自己身上所有的煩惱,不可以讓它任意現行,要來轉依如來藏以後,要怎樣用智慧來攝受眾生。這個是 佛陀的教法。
達賴所領導的密宗教義,讓他會形成說貪欲也在、慢心也在、瞋恨也在,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說,他有幾點我們可以來瞭解他,他的密宗教義主要在說什麼?第一點、他在解脫道這方面,是沒有斷我見的法門。在三昧耶戒十四根本墮中,他就規範說:「學人要寶愛自己的五蘊,要把五蘊身當作就是佛身。」這樣子等於相當於就是要在「我見」上堅固不壞,那跟 佛陀的教導完全是相違背的。所以他的法門裡面,並沒有斷我見的真正的正知見,以及真正能夠修行的次第的。第二點、他們所修的息、增、懷、誅四法,其實都是不離於五蘊意識觀想境界,而與貪、瞋、癡等煩惱相應的世俗法。譬如說他們的息法說可以息煩惱障,他們是怎麼想的?認為說:「只要了知這個念頭的起處就是空性,那麼這個情況之下,念頭就會消失,煩惱就會自然崩解,那麼愛怨情仇就永遠不會干擾你了。」說這樣子就是已經息煩惱障了,而事實上這是屬於虛妄想。那第二點我們要舉他的例說懷愛的法怎麼修?他認為說:「這個心自性本身就是空性,只要能了知這個空性以後,就能夠有能力去改變五大——地、水、火、風、空,能夠改變這個五大,能夠這樣子的話,就能夠讓一切人都喜歡你。」事實上這也是意識層面虛妄想像而已,因為這個空性心如來藏並不是這個念頭的起處,而是另外一個與這個意識心——與能分別的意識心,與能作主的意根完全不一樣的第八識——如來藏心。他們所說的懷愛的法門,事實上也是虛妄想像的,而且他們自己根本也是做不到的。所以這一點,我們可以說它純粹是在觀想境界的虛妄法,然後是與貪、瞋、癡等煩惱相應的世俗法。
第三點、他沒有真實斷煩惱的法門,而他有的是增長堅固我見、我執、貪、瞋、慢等煩惱的法。例如他說:「觀想本尊以後,要生起與我執相應的佛慢。」這個部分就屬於是堅固我見、我執。例如說,他說:「要用——以瞋恨的情緒的力量來辦事,就能夠降伏惡魔。」這個就是他們在修誅法。這些都是在增長我見、我執,以及增長貪瞋煩惱的,所以他的法門裡面,其實沒有真正能夠斷煩惱的法門。第四點、他們的密宗教義裡面,是著墨於長養五蘊貪愛的各類灌頂、氣功修法。而這個灌頂的內情其實隱含著說,染污淫穢的男女雙修交合的欲界大貪,因為他們所謂灌頂,最終就是要男女合修雙身法,這個正是生死輪迴的根本。第五點、我們說他沒有實證初禪的法門。為什麼我們這麼斬釘截鐵的說呢?因為他們的所謂即身成佛,就是要男女雙身交合去修,然後這個部分正是我們說的欲界最粗重的貪愛,既然是不能離開欲界貪,那麼就是表示被欲界的貪愛所繫縛,既然被欲界貪愛所繫縛,怎麼能夠發起初禪離開欲界呢?因為發起初禪的意思,就是已經可以離開欲界的愛,離開欲界愛以後,心境清淨了以後,然後透過禪定正確的修法,然後能夠發起初禪。所以,著墨在這個欲界男女貪愛上面,正是不能發起初禪的障礙。所以他們其實雖然講禪定、講止觀,事實上他們是沒有實證初禪的法門的,因為這個與法界的情況完全是相違背的。
第六點、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法門。他們的所謂的說念頭的起處就是空性,然後想像著這個非有非無,把它這個觀念帶進去說那就是般若中道。這個是屬於意識層面的想像,純粹在意識心本身作虛妄想,而意識心的每一分、每一成分這個明了分,其實都跟意識有關,它完全都是屬於意識的層次。那麼意識本身是要經過意根觸法塵才能生起的法,它不是本來就在的本來不生不滅的法,所以用意識層次來妄想種種的境界,那當然都是屬於虛妄法。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法門,一定要知道說意識是虛妄的,意識本身就是我見相應的、我執相應的,首要就是要否定意識本身它的這個真實性;而且要知道說,必然要有一個如來藏存在,眾生必然要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存在,才有辦法成就三世的因果。如果說,又否定有一個如來藏的存在,然後又認為說意識心祂是常住不滅的,那麼他們的教義裡面,就完全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法門,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確認的。
所以我們說,達賴所領導的密宗教義,它是沒有證初禪、沒有辦法證得解脫,乃至說開悟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真修實證的。因為我們前面有舉證過,他們的即身成佛的法門,就是要男女雙身交合去修的;對於所謂的解脫的次第上首要的斷我見,他們也沒辦法斷我見;也沒辦法有正知、正見的建立,來觀察說五蘊是虛妄的,五蘊本身沒有一法是真實常住的,甚至於五蘊的緣起性空,也是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的一種現象,緣起性空本身也不是一種真實常住的空性;所以他們對於這個法的誤會,以及所求的說要求這個空性心,要求不生不滅的自性心,其實方向都是錯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沒有辦法來實際修證解脫道的,乃至來開悟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所以達賴喇嘛在書中才會那樣寫說,要運用性交、性高潮的這個方法來修行;所以他在灌頂的場合,會想著說以性交的汙穢物要與大眾結緣,這是因為他的教義,就是讓他這樣子思著、想著,這樣也是符合事實的情境。我們如何又能夠期待說,他能夠寫出如何斷我見的內容,他又能說出斷我見的無我智慧是什麼呢?所以這些部分我們可以知道說,這個完全是跟它的教義有關。
那麼我們知道說,達賴所領導這個密宗教義的這種情況之下,修學者就會發現到說,他們有活佛滿街到處跑,你覺得這樣有意義嗎?事實上,一佛只在一個世界裡面攝受眾生,這樣的情況在經典中、在論中都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來舉《瑜伽師地論》裡面 彌勒菩薩的開示,來為大家說明,彌勒菩薩說:「無二如來於一世界俱時出現。又一如來於一三千大千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是故第二如來出世無所利益。」(《瑜伽師地論》卷38)這一段 彌勒菩薩的開示是告訴我們說,佛陀經歷於三大阿僧祇劫,透過這樣在心地上真修實證為因,最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福德以及智慧的功德完全具足。所以佛陀具足了戒身、定身以及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五分法身;同時佛陀具足了一切種智,還有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子的能力,足夠佛陀來以祂所化現的應化身,來住持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同時,經由佛陀得度者,或者說經由佛陀弟子得度者,或者說經由佛陀的遺法得度者,都是歸屬於值遇佛陀而得度者;所以佛陀能夠施作一切佛事在一個三千大千的佛土。這個也是佛陀的應化佛來到一個三千大千佛土,就能夠施作一切佛事;所以第二個如來出現在世間是沒有利益的。我們依照這個論文上可以知道,達賴所領導的密宗自稱活佛轉世、法王滿街跑,到處都看得見。這樣我們對照之下,就可以知道是沒有意義的。
那麼知道達賴所領導的這個密宗活佛、法王的灌頂的內容以後,我們要來知道說:佛教中的灌頂是什麼樣的意義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說:什麼是甘露?我們舉《阿含經》裡面一段經文,佛說:「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雜阿含經》卷24)這一段經文裡面,佛陀告訴比丘、也告訴我們說:不能離開四念處。四念處就是二乘人修證解脫道的方法——身、受、心、法四念處。那麼觀這四念處呢,以這四念處來斷除我見、我執;依止於這四念處,能夠進入聖道,能夠不離開聖道;不離開聖道的時候,能夠有這個清淨解脫法;清淨解脫法就是甘露法,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我們可以講說,佛教所謂的「甘露法」,這個法讓你修學以後,能夠讓你得到清淨的解脫,而真實能夠實證斷我見、斷我執;甚至於能夠斷我見後,發起初禪得三果,最後再進修而得四果解脫。我們知道說,對於密宗活佛法王他們說要為人灌頂的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個男女雙身交合的淫液,而沒有所謂任何讓你可以清淨解脫的這種法要可以讓你修學的。
我們再來看看,佛教中在什麼時候出現「灌頂」呢?其實十地菩薩要成為法王子的時候,即將紹繼佛位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有「灌頂」的這個法出現。那麼這樣的灌頂呢,就好像轉輪聖王要為紹繼王位的王子灌頂一般,在《華嚴經》裡面 佛陀有這樣講:「佛子!譬如轉輪聖王太子成就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羅幔,種種莊嚴幢幡伎樂,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7)這一段是說,轉輪聖王的太子他即將要紹繼轉輪聖王的王位的時候,他因為能夠具足自己行十善道,而且能夠教導大眾行十善道,他經由灌頂的儀式,就成就了轉輪聖王。佛陀以這個例子來說。
在《華嚴經》中繼續這麼講:「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大智慧職地;以是職故,菩薩摩訶薩受無量百千億萬苦行難事,是菩薩得是職已,住法雲地,無量功德,智慧轉增。」(《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7)那麼這一段呢就是在佛教裡面說:灌頂,就是菩薩他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修道,然後修到十地,然後修到十地以後即將紹繼佛位,這個時候就有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然後讓他成就所謂的法王子的位置,這樣子就是表示是受職菩薩。可是十地菩薩的修證,他必須最基本的基礎一定要經歷過七住位,七住位這個斷我見、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能夠轉依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真如法性,一直次第修三大阿僧祇劫;然後到十地以後,能夠究竟轉依,然後究竟發起真如用,要有這樣的實證的次第內容;然後,最後即將紹繼佛位,被授職以後,還要再經過百劫修相好,百劫修相好呢無一時不是捨身時、無一處不是捨身處,所獲得每一世的這個身財、資財、法財,都是用來利樂眾生的;那麼成為受職菩薩以後,這位菩薩他可以在一念之中,領受十方諸佛宣說法音的大法雲雨,這樣所以稱為法雲地。這是佛教中所說的灌頂的意思。
我們在這一個單元裡面告訴大家說,有人在提這個問題:「密宗活佛、法王的灌頂?」我們就要知道說,他們的灌頂最終都是著重在男女雙身交合的過程裡面所產生的淫液,以這個部分來讓眾生結緣。他們的教義裡面就是說,這樣子就能即身成佛,然後就能證得空性——證得這個自性空性。這個部分,我們前面的解說已經讓大家知道,完全是墮在與五蘊相應的貪、瞋、慢等煩惱中。沒有辦法來符合真正佛的教法裡面所說的,解脫第一首要是要斷我見,次第修上來,最後一定要證起初禪——成解脫三果,最後進入阿羅漢果。以菩薩道而言,並不是說菩薩本身就不必修解脫道的次第,菩薩本身最重要在七住位要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的時候,也一定要斷我見;那麼斷我見,就是還是要來現觀五蘊的虛妄,五蘊本身沒有一法是真實常住的;以這樣的現觀來瞭解說,如來藏是能夠出生五蘊的法,可是五蘊法本身虛妄不實,五蘊雖然沒有離開如來藏,可是五蘊在這種煩惱階段,它仍然是生滅不已的,這樣的情況之下,來領受這種解脫道的法要,解脫道的法要能讓菩薩本身得到清淨解脫法,所以解脫道的法要就稱為「甘露法」。
所以,對於說「灌頂」的意義,佛教只有在十地菩薩的時候,才有這個「由諸佛來以智水灌菩薩頂」這個程序。但是我們要知道,十地菩薩必定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次第,這樣子才是真正的佛法。那麼我們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裡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