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50集~由 正偉老師開示: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現在各位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佛敎正覺同修會將一些平時學佛人會感到有疑惑的問題收集起來,統一的為大家來解說。今天所說的題目就是:個人自修與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個人自己一個人修行,與參加道場的集體的共修,有什麼差異呢?相信大家過去在學校的時候,一定都讀過《禮記》的〈學記篇〉,裡面有說到,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作正確而有效率的學習。學習學不好有六個原因,我們來看看: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意 思是說:如果錯誤的想法已經發生了,然後再想要來改變,那這個錯誤的觀念呢,就已經非常的堅固,很難改變;正確的學習時間如果已經過了,才想到要 去學,那就算是很努力的苦學,也難有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學什麼,所以亂學一氣,沒有節制,那只會使得自己的頭腦混亂,得不到成就;一個人自己躲起來自 修,沒有老師跟同學在旁邊切磋琢磨,那就會因為見聞不足,然後自以為是,而走入了錯誤;如果結交了壞朋友,還自認為正確,那就一定會違背師長的敎導;養成 了不良的習慣,就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我們學習敎育失敗的原因。
雖然這是儒家的道理,可是它卻與我們在菩提道 上的情況,兩者是相通的。我們學佛可以想一想:為什麼總是得到的少、失去的多?為什麼總是退步多、進步少?也可以用這六個原因,來探討,來診斷。學佛的過 程中,如果能夠有善知識和同修時時的幫助我們檢討,比方說,我們如果有了錯誤的見解、想法,立刻能有老師與同學來糾正我們:什麼時間該學習什麼法?因應我 的程度,現在該學習的是什麼東西?糾正自己個人一廂情願的見解。所以,在正法的敎團中,能夠親近善友,就遠離了惡友,一旦我們有了不良的習慣,師長、同修可以提醒我們更正。以上所說的,都是在敎團當中集體的共修,比起自己獨自的自修,因為在同修、在師長的幫忙之下,我們能夠互相的增上,這樣子修行的進展就會迅速。
更重要的是,大眾一同共修菩薩道的時候,功德是整個團體一起合作去建立的,那麼未來生的果報呢,就會是團體當中每一個組成的分子,都會有一分的功德;所有的功德我們都能夠參與一分,使得菩薩之間未來的緣會結得更深。這一生已經和合在一起行菩薩道 了,那我們都曉得,團體的力量一定會比個人的力量大得多;所以,未來生果報應現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享到一分,這會使得未來生善友們還會共同的相聚在一 起;而到了未來生可以用未來更大的福報,繼續來造作更為增上的福德功德。在這個之間已經不是相加的效果,而是會變成相乘的大果報了。也就是,和善知識、善 友彼此的緣如果結得深的話,到了未來生我們還是一樣會彼此互相提攜;仰仗正法團體裡面和合的運作,這會使得每一個人的修行速度,都會要比自己一個人獨修的時候,來的快得多啊!
比方說,在正覺講堂裡面,我們不像外面的道場設立了各種科目,什麼印經、放生、建設道場、敎育、奬學金等等,把它分成不同的項目。平實導師常常說:「正覺講 堂裡面就只有一個科目,把大家的護持集中起來,那麼講堂所作的所有的功德,每一位護持的人統統都可以得到一分的功德果報,未來都會在一起來接受這一些善 報。」也就是把彼此的緣綁在一起的話,未來生還會在一起繼續的增上修行。這樣子每個人的護持就會變大變廣,能夠變成無數倍。這也是集體共修、大家一起共修 福德的好處,它要比個人的獨修更為殊勝的多。
可能 有人聽到這一邊,心中會有一點懷疑,我們就用 佛陀的開示來說明。有一次,佛陀托缽去化緣,正好有一家的主婦,她就很歡喜的把飯裝在 佛陀的缽裡面,然後非常恭敬的供養 世尊。世尊在接受了這一缽飯之後,然後為這一位女主人祝願:「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祈願善士您精進學佛!」這個時候,這一 位婦人的丈夫在旁邊聽到了,生起了懷疑,然後就笑著說:「唉呀!我只是布施了你僅僅一碗飯,怎麼可能未來會這樣子一直長大變這麼多福報?」世尊就說: 「不,不,不要笑。你見過尼拘陀樹的種子嗎?雖然那個種子又小又輕,但是落到土壤裡面去,長成了大樹,樹蔭可以茂盛到四五里路這麼遠,每年可以落下數萬斛 的果實,這不都是由一顆種子開始的嗎?」結果,聽到這個地方,這一對夫婦就證得了聲聞初果——須陀洹果。
也就是說,在正法當 中的福德功德,它就會像一粒種子一樣,不斷的輾轉增上,一粒變成萬億倍,而萬億粒的種子又繼續變成萬億倍。它不但是一分一分的加起來,而且,如果是藉由大 眾和合共修的力量,那彼此的福德功德就是一分乘一分的累積,不管是在廣度或者是在深度上,都會有這種相乘的功效。這也是大眾共修比起個人獨自自修更為殊勝 的地方。
有人又有疑問:「那這樣子講起來,這個好像共修要比自修好一點囉!那所以以後我們就不要自修了,對不對?」也不是如此啊!
我看到北投某位大法師的著作,裡面講到共修的這個功德,他裡面提到說:「自修與大眾的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為出發點,目的都是在於明心見性,了悟生死大業;為了證成菩提, 為了出三界為正宗。修道者如果背離了這個意義,那不管他是自修還是與大眾的共修,就變成多此一舉,虛度光陰,徒勞浪費自己的生命了。」以上大法師所說的, 倒也還算正確,值得我們讚歎。只不過後來,他自己所率領的教團的發展,就恰巧的落入了他自己說的「背離了明心見性的意義……多此一舉,虛度光陰,徒勞浪費 青春與生命了。」這也是非常令人感慨的事!
那他也提 到,共修比自修殊勝的地方有十點,雖然他落在表相與二乘的心態當中來說這十項,倒也值得我們參考。他說到共修的好處:一、共修可以抖擻懈怠 的心,培養我們的恆心與耐心;二、共修可以遏止我們的昏沉、掉舉的通病;三、共修的這一股共業的力量,可以修改我們習氣的染著,淨化無明三毒;四、共修可 以將有功用行轉入無功用行;五、共修可以互相勉勵,互相鞭策;六、共修可以培養修行的喜悅與正法的風範;七、共修可以趨向無上菩提,正法熏習;八、共修可以去除傲慢貢高心,可以讓我們把過去的這一些習氣,日益的給消弭掉;九、共修它是集合大家共業莊嚴,共同趨向於修證之境,並且可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十、在共修的時候,環境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人、事、物種種的頻繁,可以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以上所說的是就共修的表相上來看。
可是,如果我們看的更深,就內在的實質來看,事實上在佛教中,自修與共修並不是相對待的兩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共修就是自修,而自修則在共修的環境裡面。不信的話,我們來看看佛世的時候,在 佛陀所指導的這一些聖弟子們是如何修行的呢?
聖 弟子們跟隨著 佛陀,結合為一個教團,依 佛而住。每天清晨的時候,由長老分配,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去托缽;托缽化緣拿回來的東西,就是屬於整個教團常住所共有的東西,然後再一起來分配;回來用餐 以後,大家共同聽聞 佛陀說法。當 佛說法完之後,大眾各自離開,或者到樹下,或者到水邊,或者到山洞裡面,各自修行,度過那一晚。即使後來有了這個安居的精舍,還是一樣各自離開用功,互不 干擾,因為修行本來就是非常個人的事情。
那大家說看看:佛 世時候的這樣的一個教團,到底算是個人自修,還是集體共修呢?若說「大家聚在一起是共修啊」,但實質上卻又是各自修行;如果說「大 家是各自修行啊」,但是他過的明明又是團體的教團生活。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過著團體的生活,而有自修與共修的安排,兩種生活相輔相成。
然而,大家也都很清楚,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人多嘴就雜!這實際上也是每一個道場會發生的問題,這是眾生被自己的無明所遮障的緣故,不能說是共修的壞處。那在這樣的一個共修共住的生活當中,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才對呢?我們可以舉這一段經文。
在 《中阿含經》裡面記載著:爾時,有一片樹林叫牛角娑羅林,裡面有三位佛弟子居住(尊者,叫尊者代表他們已經證果了,實際上都是證得四果的阿羅 漢),尊者阿那律、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這一些尊者他們雖然住在一起,可是他們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呢?早上一早出去托缽乞食,托缽先回來的人,就負責去 整理床座,負責去打水,負責把裝著洗腳用的水的器皿,把它處理好;然後負責把洗腳用的工具,以及擦拭腳的布巾準備好,水瓶、澡罐都把它處理好,誰先回來誰 先處理。然後托缽回來的食物,如果自己剛好吃完,那就吃完;如果還有剩餘的,就把它放在器皿裡面。然後自己吃完了,把東西收好,把手腳洗乾淨,然後把袈裟 披著,然後進入精舍,進入房子裡面,去宴坐,去觀行,去禪坐。那托缽比較晚回來的人,能夠把自己東西吃掉的就吃掉了;如果不夠的話,可以把前面一個人剩下 來的食物拿來吃。最後,吃完以後還有多餘的食物,就把它放在乾淨的地上,或者是沒有蟲的水中,布施給各種眾生。然後把這些缽拿去洗乾淨,也是一樣,把一些 身邊的東西收好,手腳洗乾淨;然後清理乾淨之後,接下來一樣,披著袈裟,開始入室宴坐,或觀行或禪坐。
這 些尊者們就這樣子,到了大概下午三五點的時候,如果有人先從修行禪坐當中起來,看到大家共用的這個水罐、共用的水缸如果沒有水了,就負責去打水。 如果自己能夠去扛水,能夠去把水拿過來的話,就自己去做,捧著水缸到河邊去取水;然後取完之後,放著,自己再繼續的修行。如果發現自己沒有辦法扛得動水 缸,這時候就用手跟另外一位比丘打招呼——請注意喔!不是講話聊天喔!比丘之間在修行的時候,彼此溝通就只有手勢,用手招另外一個比丘——於是兩個人就默 默的共同抬著這個水缸到河邊打水,然後接下來再把水缸抬回來。各不相語,彼此不說話,不聊天,不攀緣;各不相問,彼此不會問「你剛才禪坐的好不好啊?你的 境界如何啊?」因為這一些事情都已經是攀緣,傷害自己的道業。
各 位可以看一看,這樣子到底他們算共修,還是個人獨自修行呢?這一些尊者們每五日一次集會,在五日集會的時候,才開始互相共說法,大家開始互相說 法,互相糾正。或者如果沒有事情的話,集會的時候叫作「聖默然」,也就是說即使是集會,無事的時候,大家也是默然而坐,行自己的道業。那到底這算共修,還 算個人獨自修行呢?是共修,也是個人自修!
也就是說,佛弟 子的修行,他是在一個共修的環境的情況下,在教團的情況下,但實際上各自修各自的;甚至彼此不相聊天,也不相問候,除非是在規定的五 日一集,這個時候是共同說法,共同布薩、羯磨等等,也還是不聊個人的事情。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共修與自修是一體的兩面,是一件事的兩個層面,所以共修 與自修並沒有互相違背的地方,它是互相和合運作的,從佛世的時候 佛的規定,聖弟子們的實行就已經是如此了。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轉載)佛教的喪葬方式?
下一篇:(轉載)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