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2 15:33:13菩提

(轉載)三乘菩提的異同(下)

引用出處: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80

三乘菩提概說第80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三乘菩提的異同(下)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聲聞乘人聞法而證解脫果,叫作聲聞菩提。那由於聽經聞法之後,了知了蘊處界空,根器比較猛利的能夠斷三界愛成為阿羅漢;那麼假如本來已經親證四禪八定的行者,也就是說,他已經伏三界有的愛,所以可以不經思惟,立刻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接著來說,根基比較鈍的人,雖然也知道蘊處界空,但是,仍然要進一步加以思惟,才能夠進一步伏除三界有的愛,證聲聞菩提

而證緣覺菩提的有兩種人:一者是出於有佛之世,那依於聽聞 佛或聖弟子,說二乘菩提之蘊處界空、無常、苦、無我、緣起性空,乃至包括十因緣、十二因緣;在思惟觀察之後,因為主要偏於因緣觀的部分比較多,又因為是由於從音聲聽聞而入,雖然一樣也證蘊處界空,斷我見、我執,卻不是只證聲聞菩提,也證緣覺菩提,也得辟支佛果,而此時仍舊稱為聲聞。第二類的人是出於無佛之世,雖然此世無佛出生於人間,不聞二乘菩提的 音聲,但是因為往世的熏習,今世可以自行觀察思惟,也親證蘊處界空,成為辟支佛;因為不是由於聽聞音聲而入,所以不叫聲聞,稱為緣覺;又因為是無佛出現於 人間之世而自行證悟,所以又叫作獨覺。而有時候也說,因為這些人是不由他教,自行思惟觀察而覺證,所以他所得的智慧,是較於聲聞行者更為深利,但這只是一 般,而不是絕對的說法。

當然,親證緣覺菩提並 不是只有依於十因緣、十二因緣而證悟。譬如說,有的人偶爾看見黃葉離枝,飄零而落,那悟得世間無常;有的人是看見他人老已病死,並悟得色身跟覺知心的無 常;那有的人是偶爾看見他人悶絕,或者是說想到自己睡著了以後的情形,那也知道說五陰是無常的,這樣情況下都成為辟支佛。乃至於有的人是證了禪定之後,由 於無常觀或者是起因緣觀,而成為辟支佛;甚至於是兼有五神通之後,因為上述的觀行而成辟支佛。那在這樣情況依於眾生根器的種種差別,所以說,所證的緣覺菩提,其實也有深淺的差別。

但是,二乘法之所以能夠修證的前提,一定是要相信說有本際的本然就在,這樣才能夠離開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的修學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蘊處界的自我捨棄,親證無餘涅槃。二乘人雖然證人無我,但是,是只限於蘊處界虛妄的人無我,並沒有親證本際,而本際就是佛菩提道中最初所要親證的標的。

最後來說佛菩提,也同時說明三乘菩提的差異之處。因為能夠成佛的緣故,所以成為佛菩提;而二乘定性無學所證的菩提,只能夠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那他其所得的智慧,只能夠成就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脫果,是不能夠成佛的,所以是不同於佛菩提

而二乘定性無學捨壽的時候,必定入於無餘涅槃,這個時候十八界俱滅,而不復受生,最多只在捨壽之前隨緣度眾,而所度的眾生也都最多只能證二乘菩提。而佛菩提也稱為大乘菩提,是因為說,成佛的時間久遠,而在這個中間自度度他,乃至盡未來際,他所度的眾生是非常非常的多的,這之中不但也證佛菩提,乃至也可以成佛,所以成為大乘菩提

而二乘菩提所證的內涵,是依於蘊處界去觀行,斷了我見、我執,而只限於煩惱障現行的部分。所以說,他所得的智慧範圍是比較狹小的。而反過來說,佛菩提最終所證,不但是斷煩惱障的現行,也斷隨眠,更斷二乘人所不能證的所知障,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時候至高無上,究竟無比,不但不共二乘定性無學,而其所證的進一步又函蓋二乘菩提,所以也稱為大菩提

菩薩從七住明心開始,證得法界實相,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觸證了如來藏如來藏有時候也叫作本際、實際、涅槃、非心心、無心相心等等。這樣叫作真見道位,因為這個時候,開始有般若的總相智;然而,至此乃至於以後所得的般若智慧,都不是一切凡夫異生有情,乃至於是二乘無學所能知;之後,菩薩更隨著善知識繼續的修學,再得般若的別相智,那這樣叫作相見道位;相見道位圓滿之後得道種智,進入初地。那麼這樣從初住位一直開始到入初地,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這是定性二乘人所聞知而生畏懼,而菩薩因為真見道開始所生的大悲心,卻勇於去面對它。然而,初地起所說的般若別相智慧之種智,也就是指八識心王一切種的智慧,深入修證唯識百法明門,乃至千萬法明門,一直到七地滿心之後,經歷的是第二大阿僧祇劫。最後從八地以上,於一切種智的智慧修證圓滿,斷了變易生死而得一切種智成就佛道,圓滿了第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修學的時劫是這麼久遠,更遠不是定性二乘人所能夠堪任的。

接下來從四種涅槃來說,四種涅槃說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菩薩七住位以後所證;一切凡夫異生有情乃至二乘無學,雖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中,然而卻不覺不證。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是二乘人所證,二乘定性不迴心無學聖人,斷了分段生死,捨壽時候永住於無餘依涅槃,不再受生。而菩薩入地之後,能伏性障如阿羅漢,是有能力證無餘涅槃,卻起了受生願,永不取證;乃至於說,七地滿心的時候,不只是只斷煩惱障的現行,也同時斷隨眠的習氣種子,這個時候也斷分段生死,但是依然不取證無餘涅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菩薩都不證無餘涅槃

菩薩八地以後,進一步分斷所知障的一切隨眠,乃至諸佛的時候斷盡。這個時候八識中種子變異流注已經滅,永不變異,稱為斷變易生死,這個時候是已經證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而又不住於無餘依涅槃之中;又加上說,已經斷盡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依於無盡願而度化有情永無休止,這個時候是不入涅槃也不住生死,稱為無住處涅槃。這是佛與佛才證得的,這也不是二乘無學所能夠證得。所以,這四種涅槃中,第一、第四是只有在大乘佛菩提智中所證的,而其他兩種涅槃則是通於三乘。

這又好像說,一切有情均有如來藏,這是人法界中八識具足時候的第八識,因地的時候又稱為阿賴耶識。而二乘無學的聖人,如來藏中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賴耶性,這個時候斷了分段生死以後,改名為異熟識。菩薩七地之前都稱為阿賴耶識,八地以後才改名為異熟識,方便稱為第九識;但是,其實仍然是第八識,這叫作只改其名,不改其體。乃至佛地的時候,復斷變易生死,得一切種智,這個時候改名為無垢識,方便稱為第十識,卻仍然還是第八識;這個時候四智圓明,具足圓滿的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更不是二乘無學所能夠證得。

佛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一中,也這麼說:【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源,故名為佛。】(《優婆塞戒經》卷一)

這樣也明白為我們開示三乘菩提的異同之處。首先從聞思修的具足與否來作一個比較:因為聲聞人聽聞而證法,緣覺人思惟而證法,但是都不如佛的從修而得智慧圓滿。其次,從了知法性的具足與否來作比較:因為二乘人他只了知涅槃的總相,所以不可以稱為佛。第三,只有佛是依於法界的實相,從一切緣中所生出來的法,究竟證知如來藏中的一切功能差別,所以,就以兔子、馬、香象渡河的情形,來作一個譬喻。最後乃至說,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而只有如來,能拔煩惱習氣的根源,而且是一切煩惱習氣的根源,所以才稱之為佛。

那從這樣看來,就可以知道說,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之 間,其實是有極大的差異的。這絕對不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主張說:「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而他所說的大乘不共法,看起來是冠冕堂皇的,其實只是言不及 義,而只有大乘法名相的世間法而已。而其所說的三乘共法,卻不像一般人老實的說三乘都應當修學解脫法,他的表面是掛著羊頭,其實裏面賣的卻是狗肉。因為他 所說的卻是,三乘解脫道都是一味的,所以沒有三乘菩提,所以只有解脫道;所謂大乘行者所修所證的,也只有解脫道而已,只是悲心較小乘的行者較為悲切罷了。那麼問題是,假如他所說的是對的,佛示現入涅槃之後,就應該至少會有千二百五十人,是有資格可以紹繼佛位的;可是,為什麼 佛單單只授記 彌勒菩薩是當來作佛?所以我要說,這樣就叫作以佛法來破壞佛法,這已經是很嚴重的謗法謗佛了!這是學人學佛的時候所應當警覺的地方啊!

所以,佛菩提果的修證,是以如來藏所生的般若智為依據。而二乘定性人,假如不迴心大乘來證如來藏,雖然二乘的慧解脫阿羅漢他的解脫果是通於初地菩薩,而俱解脫大阿羅漢所證的解脫果,是通於六地滿心的菩薩;但是仍然沒有辦法發起般若中道的智慧,那就沒有辦法與佛菩提果相應,只是於蘊處界的種種觀行而已。如前面所說,菩薩能證二乘人所證的解脫果,並不是不能啊!但是卻故意不急著證;反倒是菩薩從七住位開始所證的般若智慧,那些不迴心的二乘人,都沒有辦法思議啊!

菩薩也能夠分證解脫果,乃至可以從般若智慧上去瞭解如何證解脫果。所以,佛才開示說,從七住位開始的菩薩,就得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那這就好像《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中這麼說: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

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佛才會在《妙法蓮華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妙華蓮花經》卷一)

三乘菩提若因為受學眾生有著不同根器的緣故,內涵有其異同之處;而大乘菩提,其實本來就含攝二乘菩提,所以才將三乘菩提都匯歸於一佛乘。但是,這絕對不是假名善知識為人所宣說的:「原來佛法是一味的,大乘小乘的差別,只在於行者發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脫道,而大乘行者所修證的,也只有解脫道,只是悲心較小乘行者為悲切罷了。」這樣的說法叫作居心叵測,因為真正的佛法,會因為學人信受這樣的邪見,而因此就在世間逐漸地消失。這應當是所有的學佛之人都不樂意見到的事情吧!

今天就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