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 16:05:38菩提

(轉載)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四)─三乘菩提概說第54集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4

三乘菩提概說第54集~由 正圜老師開示: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四)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到,成佛之道大略可以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 階段;遠波羅蜜多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修 行,由於這個階段距離佛地還十分遙遠,所以稱為遠波羅蜜多。而這其中三賢位的修行是攸關成佛之道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特別利用演述三乘菩提概說的因緣,為各位詳述三賢位的修證內涵和事修功夫,希望菩薩們能因此深種未來能圓滿三賢位功德的因緣。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明了十行位的修道內涵,已經說到了第七行位「無著行」。從前面的說明我們大致可以看得出來:十行位的修道是著重在度眾的歷緣對境當中,去修除自己的性障,調柔自己的心性,由於對十方三世如來藏法的通達,而能夠在對待眾生的時候,產生「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等功德;並且繼續進修第八行位、第九行位,乃至圓滿第十行位的修道,而使菩薩種性可以完全發起,去除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考量;能夠這樣無私無我努力為眾生作事,才能夠無所畏懼的發起金剛性的大勇來,也才能邁向初迴向位的修道。

接下來,我們就繼續說明第八行位的修道內涵。

《楞嚴經》卷八云:「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這個階位的菩薩,現觀所有一切法現前時,都是第一義諦,也都是到達無生無死的彼岸境界。為什麼一切法現行時都是第一義諦,而且都是可以到達無生無死的彼岸呢?我們來舉個有名的公案來說。

譬如,有一天福州玄沙師備禪師,與韋監軍正在吃果子時,韋監軍突然問說:「如何是日用而 不知?」玄沙見他果真是日用而不知,便拈起果子遞給韋監軍 說:「吃!」韋監軍接過果子依舊不知不覺,送到口裡咀嚼多時,還不知道要參究,只是急著把果子吃完準備再問。好不容易吃完果子了,又問:「如何是日用而不 知呢?」玄沙無奈便說:「你這樣就是日用而不知啊!」

在這一則公案中,玄沙禪師隨手拈來,自然而不著痕跡,無奈韋監軍依舊茫然不知其趣。各位菩薩,這不就是「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嗎?當然必須是您悟了,才知道為什麼這是第一波羅蜜多的道理所在!在沒有悟之前都是似懂非懂,無法真正瞭解其中的道理。

又譬如,平實導師正覺講堂為大眾講經說法多年,常常有人會抱怨說:「我來正覺講堂聽你講經聽這麼久了,從來沒有聽過你為我們明講如來藏的所在。既然你沒有辦法明講,那就是講不出來囉!」這都是因為他不懂,其實 平實導師打從進入講堂、昇座為大眾說法,就一直不斷地為大眾指出如來藏的所在了;只是一般大眾未悟,所以沒有辦法聽懂其中真正的道理。事實上,當 平實導師的口中在為大家說法時,同時也在別的方面為大眾說法,不只是藉著言語來說法而已。假使有一天您一念相應突然懂了,悟後又能一步步的現觀,到達這個階位,就是已經進入到「尊重行」的菩薩摩訶薩了。

菩薩在悟後的修道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繼續追隨大善知識熏習修學;有善知識的攝受教導,就能免去自己摸索而誤入歧途的風險。如果是沒有繼續跟隨大善知識熏習修學,那麼十行位就是十行位,必須修習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時程才能完成,距離是很遙遠的。相反的,菩薩們如果有好好的修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只要藉著善知識的開示與教導,能夠信受而付諸於實際上的觀行與實證,不但是十住位,連十行位都可以很迅速地通過呢!在這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賢位中,都是前面幾個階位比較困難,後面階位則純屬智慧法門;如果有善知識指導也就相對容易多了,可以化長劫為短劫,加速佛道的進程。

各位菩薩,您聽到這裡,是不是也很想加入正覺同修會的共修課程呢?我們每年四月和十月都有新開的禪淨班課程,不論您是新學或是久學,都非常歡迎您報名參加我們的共修活動。不僅可以使您漸次瞭解生命的真相,也可以解決人生的種種痛苦;進而可以了知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真實內涵,乃至發起菩薩種性,救護眾生,邁向成佛之道呢!可說是自利利他一舉數得。

菩薩在完成第八行位的修行以後,繼續往前進入第九行位「善法行」的修證過程。

《楞嚴經》卷八云:「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菩薩在經過前面八行位的修道一一走過來以後,在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佛法見地已經圓融了,依於這些圓融的見地,便能成就十方諸佛的軌則。然而,什麼叫作「成就十方諸佛的軌則」呢?也就是說,在弘法的各種事相上,應該如何作、應該如何說、應該如何看待,菩薩都瞭解了,自然就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譬如說,當您出世弘法時,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你有能力判斷和決定;什麼時候又應該作些什麼事情,也不必有佛菩薩來告訴你,你自己就會知道應該作些什麼事;對於某些事情應該如何來看待,你也能正確地看待;能夠這樣子,就是你已經能夠成就十方諸佛所施設的軌則了。所以當你出世弘法時,在某一段時間應該說些什麼法,到了什麼時節應該作些什麼事,你都能把握住了,這就是善法行的菩薩

我們常聽到有同修說:「真是奇怪呀!平實導師寫書的速度,比我們讀書的速度還要快呢!」各位菩薩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各種書籍,其實是有次第性的;什麼書應該先出,什麼書應該後出,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都是必須先仔細考量過。能如是精準地把握這些弘法的軌則,正是菩薩證量之所在啊!

譬如 世尊三會說法。祂在說解脫道時,自稱是「一會」說法,而只有阿羅漢弟子,還沒有菩薩弟子,也還沒有說到實相般若和一切種智。既然說是一會說法,而且只有阿羅漢弟子,還沒有菩薩弟子,這就顯示後面還會有兩會說法,還得要第二會說法度菩薩弟子,還得要第三會說法,解說成佛之道所憑藉的一切種智,才能圓滿化緣而入涅槃;否則就是化緣尚未圓滿,不可以入涅槃。那麼 世尊為什麼要這樣作呢?因為這也是諸佛的軌則。如果這時候眾生的根性不是單純的菩薩種性,這個世界也不是純一清淨世界,就不可能一會說法而只度菩薩弟子了!所以,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人間示現成佛,是具足聲聞緣覺法、實相般若以及一切種智的三會說法。

世尊如是三會說法,而各位菩薩,您認為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是幾會說法呢?當然也可以說是一會說法;在這一會之中,前後幾十萬億劫所說的都是佛菩提道,也就是把解脫道函蓋在佛菩提道中來說,成為只說唯一佛乘的一會說法。然而,阿彌陀佛對於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們,終究還是觀察眾生的根性而有所區分;所以中品聖 人全都是證聲聞四果,而不是證菩薩果。何況其餘非純一清淨的世界,當然都得要三會說法;否則眾生是無法信受的,那就無法獲得法上的利益了。如果 世尊一開始就專講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道,眾生往往無法信受而會退失信心。所以,三會說法或一會說法的原則,也是十方諸佛的軌則。

弘法者如果能夠把握住以上所說的原則,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講解脫道,什麼時候應該講佛菩提道,也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作些什麼事情。以上所說的原則都能夠把握住了,就是圓融於三乘菩提,也就是「善法行」的菩薩摩訶薩了。諸位菩薩,未來世如果想要出世領眾弘法,對於以上所說的道理應該要再三修習之後加以現觀,否則就進不了善法行中了。

有了善法行的功德,接下來就可以進入十行位的「真實行」了。

《楞嚴經》卷八云:「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所謂「真實行」是說,必須回到自己的心性上面來用功。因為到第十行位完成時,得要完成「性種性」,也就是菩薩性的種性必須要圓滿具足,才能再向上進入十迴向位的初迴向位中。也就是說,想要使菩薩的種性具足而轉入初迴向位,除了所必須具備的智慧以外,還要具備慈悲與勇猛;這部分不具足時,就沒辦法勝任初迴向位的工作。然而,想要具備初迴向位的慈悲與勇猛,卻必須要先具備十行位的清淨無漏,就是必須先具足轉依如來藏的真如性,以如來藏的一真法界來看待一切世間法,才能「一真一切真」;此時,一切身口意行都成為無漏有為法,使心性自然回到如來藏的本然清淨自性當中,清淨無為地利益眾生。在這個階位中,一直都是清淨無漏的住於「一真無為」中,才算是成就了「真實行」。

菩薩在 悟後如果不是這樣次第進修,就一定無法成就「清淨無漏,一真無為」的真實行;因為第十行位的真實行,是要以前面十住位以及初行位到第九行位的一切所修法來 完成的。假使沒有前六住位的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就不可能明心;如果沒有明心,就不可能使般若波羅蜜多正觀現在前;如果沒有眼見佛性,就不可能使世界身心如 幻的「如幻觀」現前。如果沒有歡歡喜喜持續地饒益眾生,不斷地自覺覺他,而且深入正法中無止盡地行菩薩道, 就不可能教學相長而遠離癡亂,也無法具足各種因緣來深入現觀諸法的同異;那麼無著行也就不可能成就,更無法從深心之中尊重實相般若的可貴性。既然無法了知 及遵守諸佛的軌則,那麼真實行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自己都無法成就真實行了,何況能成為救護眾生遠離眾生相的初迴向位菩薩呢?一定不久就會因為被毀謗、被抵制而退心了。因此,前面九行位的般若部分,也就是在深入正法現觀的內容上,菩薩必須要深入的精研,使自己對諸佛的法道能夠圓融無礙,才有可能勝任初迴向位的艱難任務。

可是,假使以上所說般若現觀的部分都完成了,而自己的性障如果還是很深重的話,那顯然菩薩種 性還是不具足的;當然也就無法具足性種性,無法持續行真實行,必然會因橫逆、因為打擊而懈怠下來;這都是因為還有一些有所得心,心性還不能完全轉依一真無 為的清淨無漏性,心性仍然不是本然清淨的緣故,所以無法勝任初迴向位的任務與行門。由此緣故,第十迴向位的真實行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應該繼續從自己的 心性是否轉變為「清淨無漏」來修行,使自己的十八界法全都清淨無漏。所以說「一一皆是清淨無漏」,正是在講前七識;這七轉識必須都要清淨無漏,每一識都不 能有所染污,性種性才能圓滿具足。

各位菩薩, 我們來看看這前七識的情形。一般來說,意識從來都是染污的,意根末那識更是無始染污;而前五識「性境現量通三性」,意思是說,前五識有時跟著意識行善,有 時跟著意識造惡,所以也是有善惡性的。五識本身雖然是無記性,但是卻可以隨著意識而造作諸業而使祂具有善惡性;五識既然有善惡性,那就表示不是清淨無漏。 既然如此,就應當要轉依如來藏的一真無為法性,轉依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佛性的本然清淨性;這樣轉依之後在體與用兩方面全都成為清淨無漏了,哪裡還有別的有為有作法性可說呢?這樣就能遠離有漏法了。從此以後,一切身口意行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道場或整個佛教,乃至是為整個世界眾生的法身慧命來著想,這樣的人才能夠說是「真實行」的菩薩。如果有私心不能確實行真實行,連十行位都無法完成,更遑論諸地、等覺乃至成佛了。

有很多人會誤以為悟了就沒事了,「一悟即至佛地」,卻不知道證悟只是佛菩提道修行的入門,也才只是七住位而已;尚須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的勤苦修行,才能成究竟佛,怎麼可以說悟了就是佛呢?會這樣說的人都是對佛菩提道知見嚴重不足的人,也都是成就大妄語業的可憐憫者啊!因此,在證悟之後,我們應該跟隨大善知識繼續熏習修學,並且要好好研讀大善知識所寫的書籍;讀後就知道自己如今在什麼地步、什麼階位,接下來要作些什麼事,對佛菩提道的進程漸漸就能瞭解和通達。也就是說,悟了以後還有許多法義要深入修學,所以悟了還不等於就是佛;得要最後身菩薩悟了,才算是成佛。

菩薩們如果能夠隨著我們電視弘法所開示的法義,逐步地熏習,攝取正確知見以後,將來想要開悟明心也會比較容易;破參以後也不會生起慢心,因為已經知道「即使破參明心也只是七住位而已,後面成佛的道路還那麼長遠」,這樣就不會生起慢心了,修行相對的就會變快許多。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十行位的修道內涵,下一集我們將繼續為您說明十迴向位的修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