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宗通與說通第17集─禪宗的宗通(四)
宗通與說通第17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禪宗的宗通(四)
阿彌陀佛!
不知道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游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前面的課程我們已經進行到,平實導師的著作《宗通與說通》講到宗門正義,也就是真如如來藏的教法傳入這個世界的過程。我們說了對於宗門第一義諦,也就是如來藏的教法,早在 世尊尚未來到人間之前,先來到印度的這一些菩薩們,就已經開始在傳授眾生相關的背景知識;目的就是為了改變眾生的習氣,培養眾生對於實證萬法本源如來藏的追求,告訴眾生真正的實相,祂是在名法跟色法以外,可是又跟名法、色法不即也不離,那才是真正的萬法根源如來藏。在經上也說到,眾生對於實證宗門第一義諦,一定是無量百千劫要一心虔恭求,這樣子才有可能實證宗門如來藏,才能夠進入大乘見道位;在進入大乘見道位之前,要歷經菩薩的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所應該要經歷的定、慧、福德資糧。這一些背景知識一階一階該具備的東西,就是這些比 佛陀更先來到印度的菩薩們,他們借著各種機會與方便,把這些東西教導給此土的眾生,讓眾生熏習。
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儘管 佛陀在經中把《吠陀經》的這一些哲學,把《奧義書》的思想以及後來的沙門思潮,統統都把它定為「不了義」,說他們都是落入斷見、常見的這一些惡見;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一些東西也都是菩薩們為了 世尊出世弘法所做的事先的準備,目的就是要把眾生的習性,從凡夫位把它提升上來。先讓眾生學習各種相似之道,然後立下了一個朝向真如如來藏一個總的方向目標;也就是要讓眾生在相似法中一一地去碰壁,教訓學得夠多了,才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因為眾生的習性,就是必須要把這一些錯誤的部分一一地予以辨正,那眾生才肯甘心情願地來信受正確的道理。所以,這些先頭部隊的菩薩們就留下了這樣的記錄,說到:【太初只有大梵,大梵識知的只有自我,他如此思量:「我就是大梵。」如此,他與世間萬物合一。同樣道理,眾神之中,只有明白個中奧秘的神靈,才能與大梵合一,對仙人與人類來說,也是這個道理。】這段話當中有正確的部分,也有錯誤的部分,具有宗通的菩薩們就能夠看出哪裡正確、哪裡錯誤。那麼各位懂是不懂呢?說懂的不一定懂,說不懂的才是真的懂。
宗門下的事看似不平,實際上是真公平。大家覺得為什麼有的菩薩證悟如來藏宗通輕而易舉,而大部分的菩薩卻是一輩子參究,始終得不到一個入處,為什麼?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自己不夠努力,有人說那是因為他不夠聰明,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沒有遇到好的善知識。其實統統不對!各位可以想一想:一直在我們身旁的佛菩薩為什麼不肯出手幫忙?像是我們的導師 平實導師,在被錯悟的大師誤導之下,尚且可以自參自悟出來,所以眾生不能通達宗門真正的原因,是證悟所需的福德資糧尚有所不足。平實導師常常說:「當我們證悟的福德資糧夠了,我們不急,可是佛菩薩也會出手幫忙,因為要用我們來弘傳正法。」所以總歸一句話:證悟所需的福德具足了,剩下的就是等一個機會,等佛菩薩安排一個因緣。
有人聽到這邊可能會不服氣,因為現代很多人都認為說:「只要我努力,只要我敢拼敢撞,沒有什麼做不到的。」我們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他的福德不夠,今生甚至連佛的名字都不曾聽聞,那麼這個人他要怎麼能夠求證宗通呢?不但大乘見道的要求,要要求福德莊嚴具足,即使是在二乘法裡面也是這樣子。比方說解脫道它的實證位階有「四向四果」,在初果之前有一個初果向的階位。初果向的人他對於初果所應修應斷的知見,他都非常地清楚,還可以為別人解說;可是他自己就是沒有辦法確認身見我見的虛妄,沒有辦法把我見真的給斷了,或者說他捨不得把我見給修斷。這其實也是一種福德不足的現象,所以意識心知道身見我見虛妄不實,但是就是丟不掉對於身見我見的執著。
就像前面說的這樣子,宗門的正見就混合在各種世間法的教授當中,在古印度流傳了下來。在 世尊下降之前,印度人就已經知道要去追求那個萬法的根源,但是又不在名色當中的那一個「大梵」;而且也都知道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一個人都是承受著自己過去生的業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報,互不相干不會錯亂。例如在《大森林書》裡面就講到了,說到業有三類:第一個,前生之業,今生受果者是,這個叫prārabdha;第二個,今生之業,儲存為下一世的果,這個叫作sańcita;第三,未來的諸生之業,這個叫āgāmin。就這樣子「如是則輪迴」,就這樣子我們有了世間的輪迴。可是如果是見道者,他能夠把二、三,也就是現在生的業、未來生的業統統把它消融,只剩下過去生的業,今生來承受;等到這一生「銷盡」,等到這一生受完了,這一生結束之後,就能夠入涅槃。各位可以看一看,在 佛陀出世之前,這一些先來的菩薩們已經把整個因緣果報——業的異熟果報的道理,大致上地為世間的人解說;而且告訴世間人想要得到解脫,想要真正地離苦得樂,生命唯一的出口就是要尋求見道,也就是要追求通宗;見道的人就可以在此生結束後,不再進入下一生,永遠地停止了輪迴,而進入了涅槃。
吠陀諸經其他的教義,像是「緣起性空」的道理也已經出現了。現在佛教界大部分的法師都說:佛陀來人間所教授的不共道,也就是外道與佛教不同的地方,是佛教所獨有的道理,就是「性空唯名」的緣起性空。也就是諸法不孤起,必得待緣而起,任何一個法它不是單獨地出現,必須依靠著其它的緣,才能夠生起。譬如說玻璃杯,一個杯子會能夠出現,需要先有做玻璃的材料,需要有做玻璃的工廠,需要有做玻璃杯子的工人等等;每一個法都是這樣子,一定是依於其他的法才能夠出生。而這個杯子從出現以後,就已經不斷地在衰減,所以這一秒鐘的杯子已經不是下一秒鐘的杯子;然後這樣的杯子終究會破滅,所以杯子本身它並沒有實際的意義。沒有一樣事物是常存不壞的,世間的萬法都是由五蘊所集成的,而五蘊之法本身就是不斷地在改變之中、在壞滅之中;所以任何一個法都不過是一個名稱,它都只是暫時而有的聚合,並沒有一個永恆真實的存在,這個叫作「性空唯名、緣起性空」。
各位想一想,過去聽法師講經他們所說的「空」,是不是都是這樣說的?然而這樣子的教法,在 佛陀還沒有出生之前,從《吠陀經》發展到《奧義書》的時期,這一些說法都已經存在了。所以,如果以上所說的「緣起而性空、所以性空而唯名」,這個說法就是 佛陀出生在人間的真實義的話,那請問大家,世尊還需要下生人間來講那一些別人已經說過的法義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佛法跟外道法是不是就變成一樣的呢?那麼佛法就不能夠不共於外道,佛就變成了共外道,所以 佛就變成了外道,是這樣的嗎?這樣子講就是誹謗 佛陀世尊,這就是天下最愚癡的人了!
所以,性空唯名、緣起性空它是一種表相、一種外相,它是依于萬法有根源,也就是有「第一因」來說的。就好像我們說一個小孩子很健康,可以跑來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看到了食物會吃,看到了水會喝,這個先決的條件是得先有一個孩子的媽媽出生了這個小孩;如果說沒有媽媽就忽然出現了一個小孩會做這個、會做那個,合理嗎?這就是只看到了緣而忽略了它所出生的因,這叫作沒有因的邪見,也就是無因而唯有緣起。這樣子的說法,就連外道尚且都不如;因為在 世尊出世之前的印度,就已經曉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曉得萬法有本源、緣起性空必須依於第一因而出生,這樣子的話,有緣有果有因。當時的世間人,就已經知道了這一點,只是沒有人能夠真正地證得這個第一因,沒有人能證得那個「大梵」。沒想到的是兩千多年以後,現在的佛教界竟然回過頭去認定那個無因的緣起性空,去撿拾 佛陀還沒有出世之前那一些連古人都不屑的東西,這真的很叫人感慨!所謂的末法時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接下來,這一些前行的菩薩們將印度的客觀環境都準備好了之後,佛陀就從兜率陀天下生,由摩耶夫人的右脅來到人間。在這裡就已經蘊含了宗門的深義。各位想想看,一般的法師大德講到這裡都是說:「世尊從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人間。」但是各位想一想:嬰兒可以從腋下出生嗎?人的身體有這種功能嗎?個中有深義,只是難懂更難會。可是當時 佛下生的時候,在現場那一些本來早就已經證悟、那些已經通宗的大菩薩們,一看就知道:世尊開始說法!而且說的正是宗門第一義諦。在禪宗裡面常常說:法不是用耳朵聽聞,而是要用眼睛來聽聞。這是如實之語!
再接下來,還記得 世尊出生以後怎麼做?向前走七步,腳下出生金蓮托足;然後這個嬰兒樣子的 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現在我們在浴佛節用的那個小佛像,就是 世尊在小孩子的時候的樣子,依照那個時候的 世尊形像做的。所以「金蓮」這個詞,本來是用來形容 世尊的,是很好的詞,現在卻被誤解變成了不好的詞彙。這就好像 世尊本來說的是有因有緣的緣起性空,現在卻被拿來解釋成為無因的性空唯名,變成了不好的意思了。這是 世尊慈悲,知道眾生難會,不懂右脅出生人間的妙義,所以再一次地 世尊為眾生開示宗門正義:接下來就是行走七步,金色的蓮花從地湧出,托住 世尊的腳。會得宗通的大菩薩們看到這裡,個個歡喜淚流,拍手叫好;因為等了這麼久,人天至尊終於出生了;一出生世間,雖然還只是個嬰孩之身,就已經把佛門中的宗義給具足演說了,這就是真正的佛世尊。所以是真佛還是假佛,一出生便已見分明。
那請問大家:如果當時我們也在現場看到 佛出世,我們會怎樣地歡喜讚歎?要用什麼東西來供養 世尊呢?雲門禪師的供養最了不起:【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二)雲門禪師說:「這個 世尊剛剛出生人間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然後走了七步,環顧四方,世尊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雲門禪師就說:「如果當時我看見的話,我就一棒把祂給打殺了給小狗吃,這樣子天下從此太平啊!」
在 世尊出生之前,天下本來太平,因為所有的眾生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各自造業,再依照各自的善惡業去輪迴三界,日子就這樣子一天一天地過。然而,世尊出世以後,開示眾生解脫三界的解脫道,還教導眾生去追求第一因,也就是過去所說的「梵」,叫作「一」、叫作「萬法本源」、叫作「見道」、叫作「祖父」等等,就是要證悟這個真如如來藏。而且是從一開始就已經完全地教導眾生,使得眾生有能力不再受到輪迴的限制,有能力離開了輪迴,而且還可以教導別人如何證悟。所以,如果是用天魔的角度來看,就會認為說:「哎呀!都是因為 世尊出世了,所以攪亂了這一池輪迴的春水。如果 世尊沒有出世,天下倒也太平啊!」因此,雲門禪師說:「我就一棒把祂給打殺了,餵小狗吃,天下就太平了。」用這個來當作對於 世尊最無上的供養。這個供養好!漁人在演唱千古絕唱,林邊的樵夫也不能無語,當然要獻上最好的「漁樵對唱」,當作是供養。
那麼為了眾生說完了宗門正義之後,世尊就回復成為一個跟一般一樣的嬰兒,然後像世間一般的嬰兒一樣長大成人,示現說 佛陀也是由一個凡夫、一個小孩而長成的。大眾就會認為「有為者亦若是」,世尊走過的道路,任何人都可以重復 世尊的行履,這樣子眾生對於自己能夠證悟、能夠通宗、能夠成佛,才能夠有具足的信心。
接下來,佛陀出家離開王宮,向當時的修行人求教。這裡要先說明的是,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修行人有兩種:一種是依於外來的亞利安傳統而修行,也就是俗稱的婆羅門教;另一群則是當時恒河下游的原住民們,他們不是白皮膚的亞利安人,他們不但學習《吠陀經》,而且還依著達羅毘荼人古老的傳承而修行,也就是所謂的新沙門主義,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說過的那一些依于山林河邊修行的魯士(Lersi)。由於 佛陀本人是亞利安民族當中的統治階層——剎帝利,所以祂本來對於吠陀諸經、對於婆羅門的教義都已經有相當的瞭解了,因此祂是向那一些新沙門主義的人修學。
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就先介紹到這一邊,下一次再繼續為各位講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