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正知見(二)第22集: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集)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2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集)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個單元,由正圜老師主講修集大乘見道所需的福德資糧。今天講的是「佛菩提道首重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28頁。
我們經常聽到善知識提到「佛菩提道」這四個字,可是佛菩提道的真實內涵到底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清楚,因此藉這個機會加以說明。所謂的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是菩薩成就佛道所必須經過的五十二階位,這五十二階位是菩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
哪五十二階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首先談的是十信。十信就是十種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階位。因為「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尤其是菩薩法,能長養學人邁向成佛之道。由於菩薩不斷地聽聞菩薩法、思惟菩薩法,對佛的開示就產生了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就敢發無上正等正覺心,因此得以圓滿十信位,轉入十住位。然而要圓滿十信位,則需要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大劫才能成就,才能轉入十住位。
接下來談十住。十住就是十種為趣向佛菩提道而修的六度萬行的階位,須經由不斷地聞、思、修、證菩薩六度萬行而得。也就是在外門修六度萬行,譬如在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持戒,三住位忍辱,四住位精進,五住位修禪定,而且隨緣、隨分、隨力修禪定,於五住位快圓滿前就會思惟「難道修學佛法,單單只有修集福德嗎?」思惟的結果知道佛是福慧兩足尊,不僅只有福德而已,而且還有智慧。因此去尋找善知識,去依止善知識,得以圓滿五住位,進入六住位。在六住位修般若,依善知識教導去熏習佛法的正知見,譬如熏習五陰虛妄、六入虛妄、十二處虛妄、十八界虛妄,有一真實心不虛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祂有八個識,祂離見聞覺知等等。有了這些正知見的建立,未來才有機會破參。菩薩於六住位正知見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位,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正知見去參禪,亦即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破參,圓滿七住位。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
【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解釋如下:於十信位修行,對佛開示產生具足信心後,圓滿十信位轉入十住位,經過初住的布施、二住的持戒……一直到第六住的般若,得以熏習般若正知見,於般若的正知見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於參禪時一念相應慧,正確的觀行現在前,找到了第八識,又經過佛菩薩善知識加以攝受,得以圓滿七住位,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稱為退分菩薩。
於破參後,圓滿七住轉入八住,由於不斷精進修行的結果,得以轉入十住位,於十住位依照善知識所教導而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鍛鍊看話頭的功夫,以及培植救護眾生廣大的福德,於定、慧、福德圓滿時,一念相應慧,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成就了「如幻觀」而圓滿十住位,轉入了十行位。
十行就是十種長養我們成為地上菩薩應有聖性的階位,也是讓我們具足菩薩種性的十個階位。由於不斷地長養的結果,於十行滿心成就了「陽燄觀」,現觀能取的六塵心猶如陽燄一樣虛妄不實。圓滿陽燄觀以後,轉入了十迴向位。
接下來是十迴向位,十種不畏懼艱難去摧邪顯正、去救護廣大眾生的階位。能夠這樣去摧邪顯正,去救護眾生,未來就能夠發起聖性而入十地,因此於十迴向位滿心前,具足了四個條件就能入初地。哪四個條件?就是定、慧、福德以及佛前發十無盡願。定的部分要有頂級初禪的功夫,亦即要有初禪遍身發不退的定力,成為最頂級的三果人,也是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慧的部分要修學百法明門,也就是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有了初分的道種智。福德的部分,將近一大阿僧祇劫,不斷地救護廣大的眾生,不斷地去摧邪顯正所培植的廣大福德。於定、慧、福德圓滿後,在佛前發十無盡願之增上意樂,就可以圓滿十迴向位,成就「如夢觀」,現觀過去無量世所行種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猶如夢中所作的一切事情一樣。
接下來是十地,十種修行無生法忍而成就道種智的階位。於初地圓滿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在三地滿心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滿心可以取證俱解脫而不取證;於六地滿心,可以取證滅盡定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到了七地的時候,能夠念念入滅盡定,這時候心寂靜的結果,就想要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七地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所有三昧,所以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到了等覺,於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一百劫圓滿之後,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佛道。可是坦特羅佛教行者,卻教導眾生在性高潮快樂的覺受遍全身,稱之為樂;觀此樂受無形無相,稱之為空,說之為樂空雙運、樂空不二,成為引以自豪的「報身佛」。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如法!為什麼?因為有樂受就不離受陰,有知就不離想陰,既然落入受陰與想陰,當然不離五陰;既然不離五陰,表示我見未斷,連聲聞初果也無,連菩薩七住明心也無,怎麼有可能成為究竟佛呢?原來坦特羅佛教所謂的「報身佛」,是男女抱在一起的假佛。所以,坦特羅佛教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以及報身佛之說法,是誤導眾生的說法,不應該修學;是惡知識說法,應該要遠離。以免與惡知識共同成就惡業,未來要受無量苦。
從上面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成就佛道主要的關鍵在七住明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所以大乘見道明心見性對菩薩而言,當然很重要,所以菩薩應該要勤求大乘見道明心見性。接下來,探討學人對開悟的幾個看法。
第一類是二乘人。聲聞人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之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執、我執斷除,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就可以入無餘涅槃。阿羅漢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到底入了涅槃是不是斷滅空?」因為有所疑,就去請問 佛,佛就告訴阿羅漢:「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由於聲聞相信佛語的開示,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就入無餘涅槃。由此可知,聲聞僅是了知蘊處界虛妄而已,並未觸及生命實相。
緣覺則是從十因緣、十二因緣觀察。首先是從十因緣來觀察來逆推,也就是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知道有個「識」,這個識就是「入胎識」,絕不是意識,唯有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就是 佛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因為無法再超過,所以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一檢查的結果完全正確無誤啊。接著,再從十二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名色會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這個「識」的關係,這個識就是過去世的識陰六識,才會有今世的名色出現;而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的出現,乃是過去世造作了種種善行、惡行的緣故,而有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的出現;然而會有過去世的種種善行、惡行的造作,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知道有無明以後,已經推究到頂,無法再超過,因此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一檢查結果完全正確無誤。由於緣覺知道,十因緣的「識」是指入胎識,不是識陰六識;十二因緣的「識」是過去世的識陰六識,而不是入胎識。這兩種是不同的,應該要加以分別,以免誤解佛法而與佛道越走越遠。然而,緣覺所觀察的都是在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雖然他知道有個入胎識,可是這個識在哪裏,他不知道;但也如同阿羅漢一樣,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我消失,不願意在三界現身意,因而滅盡了五陰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
第二類是新學菩薩。學佛不久,修學佛法時間才不過一劫兩劫,時劫很短,因此不知道有明心見性的法。或者修學佛法三、四年,知道佛法只有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而已,問他明心見性——不知道。或者有人說:「明心見性是大菩薩的事,我算哪根蔥!」也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妄自菲薄,不敢發大心求明心見性。這都是心性怯懦的新學菩薩,不是久學菩薩。
第三類是久學菩薩。修學佛法已經經過多劫,不是僅有一劫、兩劫而已,對明心見性很有興趣,因此勤求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明心前,外門修六度萬行;明心後,內門修六度萬行,以真見道總相智為基礎,修相見道的別相智;於別相智圓滿以後,在修道位修道種智;於道種智圓滿,成就一切種智。
由此可知,明心見性真的很重要!因此《六祖壇經》惠能大師曾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因此,菩薩應該勤求明心見性,未來才能夠廣度眾生,才能夠成就種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既然開悟很重要,到底是悟個什麼?是物質嗎?物質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所以悟絕不是物質。既然不是物質,當然是心;到底是哪一個心,當然要加以探討。如同以往,引經據典加以說明:
《入楞伽經》曾開示:「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入楞伽經》卷八)也就是共有八個識:前五識、意識、意根及阿陀那識——阿梨耶識——阿梨耶識就是第八識。既然有八個識,到底是哪一個識才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對象,當然要一一加以探討。
是前五識嗎?前五識能夠分別色等五塵,然而五識是五根、五塵相接觸而有,是以五根、五塵為俱有依而出生的法。這有經典為依據,《中阿含經》曾開示:「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中阿含經》卷五十四)解釋如下:眼根、色塵相接觸,出生了一個識,這個識叫作眼識,同樣的道理,其他的四根、四塵相接觸,出生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由此可知:前五識是五根、五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師父台上說法這念心,徒弟台下聽法這念心,就是真心。」你就知道他錯了。因為聽法這念心是耳識所攝,這樣的心,怎麼會是真實心呢?由此可知,他說法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接下來,是意識嗎?意識能分別法塵,不僅能分別五塵的粗相,也能分別五塵上所顯示法塵的細相。然而意識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當然不是常住法。有經典為依據,《中阿含經》曾開示:「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中阿含經》卷五十四)解釋如下:意根、法塵相接觸,出生了一個識,這個識叫作意識。既然意識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當然不是真實法,是生滅法。這可從教證及理證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教證的部分。《大寶積經》曾開示:嬰兒在母胎第二十八週就有了八種顛倒想;在《阿含經》說佛曾開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別完成,可以證明,意識在懷胎第二十八週一定會出現的。這也告訴我們,意識是今世五根發育完成以後才出現的,不是本來而有,所以祂無法來往三世,無法從過去世來到今世,也無法從今世來到未來世;祂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能來往三世,是常住法,不是生滅法」,你就知道那是滿口的荒唐言。如果出自於出家人口裏,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未來的果報非常嚴重。
理證的部分。醫學已證明,嬰兒少則三四個月,一般五六個月,意識就出現;所以意識是後來才出現的法,是生滅的法,不是常住法。為什麼?因為胎兒的五根身還沒有發育完成,所以無法藉著五根身去接觸外五塵,須待五根身發育完成,才能藉著五根身去接觸外五塵,才有後來的識陰六識出現;因為識陰六識能分別六塵,所以才有後來吾人所了知的諸法出現。由於意識不是本來而有,是藉著五根身發育完成後才出現的,不是常住法,所以是生滅法。又如果意識是常住法,應該人生來就懂得種種法,也就是說,不管哪一種法,你應該生來就知道了,不應該去熏習、去學習才懂;可是大家所見所聞並不如是,都是要從頭開始學習,於學習後才懂得這個技藝、這個知識等等,才能夠在世間裏面生活、生存。由此證明: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
既然意識是生滅法,你就知道坦特羅佛教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以及在性高潮快樂的覺受遍全身而成就報身佛的說法非常荒唐。為什麼?因為在男女性高潮的快樂覺受與能了知諸法,都是有境界的法,都不離意識心,當然是虛妄法,不是常住法。所以坦特羅佛教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以及快樂覺受遍全身而成就報身佛的說法真的很荒唐,騙得眾生團團轉,不僅失財失身,而且毀戒大妄語。
又有人主張: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之性,就是六識的自性,就是真心。這樣的說法,也與佛所說的顛倒。為什麼?因為六識的自性,是依於六識而有,不能自外於六識。前面已說,六識是虛妄法,更何況是依於六識而有的自性,更是虛妄法。此外,在重度麻醉的時候,這六識的自性究竟到哪裏去了?統統不見了。由此可知:依於六識而有的自性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
接下來是意根。意根有處處作主的體性,雖然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與第八識在一起,可是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意根還是會滅的。因為阿羅漢滅盡五陰十八界入無餘涅槃,無有一法存在,包括意根在內,只剩下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所以意根是生滅法。如果有人主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的心就是真實心」,那是錯誤的說法,根本不符合佛說。
既然不是前七識,第八識當然就是 佛所說的真心,也是 世尊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於摩訶迦葉。」所以第八識才是 佛所說的正法,也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標的。如果有人主張「六識足矣」, 你就知道,他是在謗佛,已經成就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
最後作個結論:成佛之道有五十二階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是菩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然而要成就佛菩提道,主要的關鍵在大乘見道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因此明心見性真的很重要。此外也分析,證悟祖師所悟的心就是第八識,這個第八識才是佛所說的真心,也是菩薩所要親證的標的;能夠親證這個第八識,才是證悟的菩薩,也稱為菩薩僧、勝義僧。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說明,敬請期待。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