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8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二)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學內涵與次第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聲聞與緣覺的「法無我智」,而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菩薩的「法無我智」。
菩薩由於親證實相心的緣故,所以能依自心藏識的親證而領受祂的種種體性,因此能夠證知藏識法性的無我性,證知藏識所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無我性,也能證知自心藏識以及蘊處界所共同輾轉出生的一切法,都沒有常恆不壞的真實我存在。這樣的菩薩「法無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證的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兩種無我所得的道種智,以及上至諸佛的兩種究竟轉依、四種圓寂、四智圓明的一切種智,都統稱為大乘的「法無我智」。菩薩隨著自身所證的「法無我智」,能夠為人宣說者,就名之為大乘「法無我智」之說通者,其所說的範圍函蓋了「諸法無我」二乘的「法無我智」。
以上所說是從「法無我」的角度,來闡明大乘「法無我智」函蓋二乘「法無我智」的道理。簡單的說,二乘的「法無我智」是以三法印的「諸法無我」為觀行實證的主軸;而大乘菩薩的「法無我智」則函蓋了初地至佛地的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其「法無我智」所實證的內涵之深細和範圍之廣泛,絕非二乘人僅能出離三界生死的「法無我智」所可以比擬啊!以上所說是菩薩道——佛菩提道之法無我函蓋解脫道之法無我的道理。
各位菩薩,前面我們說明了「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以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修學內涵和次第,希望能從整體的角度,以簡潔而明確的意涵,為各位介紹這佛法兩個主要道的修學次第和內涵。
首先我們來介紹解脫道的修行。什麼是解脫道的修行呢?解脫道的意思就是斷除我見和我執,也就是在聲聞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斷的煩惱。斷除了這些煩惱就可以出離三界,永遠不必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脫於生死輪迴,因此稱為解脫道。解脫道的初果所斷的煩惱是三縛結,也就是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二果所斷的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的貪著,使得貪瞋癡淡薄,所以稱為「薄貪瞋癡」;三果所斷的煩惱為斷五下分結,也就是斷欲貪、瞋恚、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四果所斷的煩惱為五上分結,也就是斷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和無明。以上所說的是解脫道的果證,可分為聲聞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薩,您知道聲聞人是怎麼修行解脫道的嗎?他們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是空;並且如實的了知這個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是空;也能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心——也就是我們的識蘊同樣是無常,是空,是變異法;因此,他就可以斷了我見。在斷了我見以後,再把對於自我的執著給修除掉,然後他就可以成為阿羅漢了。在成為阿羅漢以後,我執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蘊處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這就叫作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證完成了。阿羅漢的三界煩惱斷盡,捨報的時候可以出離三界,但是在他還沒有捨報之前,他也都是隨緣隨分的去度化眾生。所以他在入無餘涅槃以前,雖然沒有煩惱了,但是仍然和我們一樣,要受風寒,受熱苦、飢餓、痛癢,以及色、受、想、行、識的種種行苦,可是對他而言,這已經不是大苦了,所以名為「微苦所依」。由於他還有這種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餘依涅槃」。當他捨報時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成為「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脫。
而緣覺的解脫果,雖然也是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但是他們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得解脫果,所以不同於聲聞。那什麼是緣起性空呢?所謂緣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緣起法」——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所謂的「此有故彼有」,這也正是眾生生死輪迴的主要原因啊。都是因為有這個無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會有名色,必定會去投胎;因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識;因為有六識,有名色,所以就會有六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就有觸……一直到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有這個所以有那個,這就是「此有故彼有」。當他們這樣現觀以後,最後說「此滅故彼滅」。如果我把無明滅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現;心的行滅了就不會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滅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來世的色身以及六識的出現了;此滅故彼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樣的道理就叫作「緣起性空」。這十二有支統統是因緣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都是由於眾緣所成,所以才會有這十二有支的現行,也因此才會有眾生的輪迴生死。當他這樣如實現觀以後,知道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知道「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因此在捨報以後,他也同聲聞人一樣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轉生死,這就是緣覺的解脫道。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的聲聞乘與緣覺乘這兩種修法,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同樣都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去修無我的觀行,這個無我,是人的無我。人無我又叫作有情的無我,因此說二乘人所證得的解脫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蘊處界以及它所輾轉出生的萬法當中,證實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一切無非都是緣起緣滅而已,因此而斷盡我見和我執,取證涅槃解脫。
在介紹完聲聞乘與緣覺乘解脫道的修行以後,我們繼續來介紹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證的是法界實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轉法輪所說之般若。般若分為總相智、別相智和種智,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經》以及《金剛經》、《心經》所說的般若;而種智就是指第三轉法輪時期所說的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的智慧,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唯識學。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須要先修除對於我所的執著;我所的執著修除以後,必須要進一步的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經由禪宗的法道來修學,求證自心如來藏;在親證如來藏以後,進一步要求眼見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見佛性以後,再繼續進修一切種智。這樣的菩薩,自己就能夠漸次的通達二乘菩提,並且也能修證二乘菩提,同時還能夠漸漸的斷除我執以及我執的習氣種子,這樣就可以漸證諸地的無生法忍而漸超諸地,因此而得以漸次成就佛道。
各位菩薩,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學都必須以親證如來藏為最首要,而後才能次第進修乃至究竟圓滿,成究竟佛道。所以說,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學菩薩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話,就不能是純以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為滿足,應當要求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唯有證悟如來藏以後,才能進入大乘法中,開始修學真正的佛菩提道。然而在開悟明心之前,必須要先隨從真善知識修學,次第的具備見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資糧,這樣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證,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說,禪宗的開悟明心,乃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標,也是最急切的目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除了禪宗的開悟明心——親證如來藏以外,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方法,可以使人能夠真正的進入佛教的內門當中,來修學佛法。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會說:「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見道急。」
佛菩提道的修證,開始於六度萬行的熏習,也就是必須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以修集大乘見道所需的福德資糧;然後再經過四加行的斷我見,雙證能取所取皆空以後;才能進一步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也才能明瞭一切有情本具的實相心,然後才能漸次通達般若總相智;當般若總相智通達以後,必須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也就是要閱讀般若系列的經典,才能漸次通達般若別相智;同時必須再進一步來斷除異生性,發起金剛心來,永不退轉於佛菩提道而繼續進修種智,也就是繼續進修第三轉法輪唯識系列經典,來修證道種智,次第進修十地的十度波羅蜜,然後才能漸次的邁向佛地的境界。也就是說,佛菩提道的修證,必須以修證第八識為根本,然後次第進修、地地轉進,絕對無法躐等躁進而至。
各位菩薩,這是一切想要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須要先建立的正確知見。各位菩薩,假使您要問:「請問:一個凡夫眾生修學佛法,到底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成佛呢?」我們就大致的情況來說,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為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歷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除此以外,我們也可以依唯識五位漸次而修。那什麼是「唯識五位」呢?所謂「唯識五位」就是指資糧位、加行位、勝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個階位。
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一下這「唯識五位」的修行。首先是「資糧位」。行者必須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修學信心,必須要十信位滿足了,才能成為信不退的菩薩,這就是資糧位。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須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所謂加行,也就是為了要求證第八識如來藏,而必須熏修蘊處界空相的現觀,以及熏修親證藏識空性的知見,這都是屬於加行位之所修。在加行位圓滿以後,在緣熟時就可以一念相應而破參明心,也就是可以證得般若總相智,這也就是大乘別教的真見道位。菩薩將來之所以能夠進入初地的極喜地,以及能夠繼續修學唯識相與唯識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這個大乘見道開悟明心的基礎上。在論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已入於地,得見道已,入於唯識。」(《成唯識論述記》)這意思是說,如果不能證得如來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別教的真見道;如果不是真見道,那就無法進入別教的通達位,因為能夠進入初地入地心的通達位,才是正修佛道的開始。
第三是「勝解行位」。所謂勝解行位的意思是說,大乘菩薩於親證如來藏以後,入於大乘真見道位中,獲得了般若總相智,這就叫作七住真見道。這個般若總相智,又稱「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說,往後佛菩提道的進修都必須以親證如來藏為根本,所以稱為「根本無分別智」。菩薩以這個根本無別智為基礎,繼續於唯識性及唯識相而作觀行,並且熏習種智,這樣就可以漸漸生起後得無分別智。這都是屬於般若別相智所含攝,能夠通達般若別相智了,才能夠進入初地的通達位。所以說,勝解行位是從七住的明心破參真見道位開始,對於佛所說的三乘諸經,不再只是依個人之臆測想像,或者無本而行,而是能夠如實的漸起勝解及勝行。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迴向位滿心,總稱為勝解行位。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從初地入地心開始,一直到等覺位圓滿為止。所謂修道位是說,菩薩以所證的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如所親證的正理數數修習,來斷除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明隨眠,轉唯識性,所以名為「修道」。也就是說,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別分以及三學分,在這十一個階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謂的「唯識行」
第五則是「究竟位」。也就是說,菩薩歷劫修行,具足果地智與果地斷,究竟無餘,不僅能夠盡未來際度化有情類,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識相與唯識性,所以稱為究竟位,這也就是唯識果。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依唯識五位而說成佛之道。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親證阿賴耶識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為中心,而成為一個寶塔似的完整佛法體系。也就是說,是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基礎而修行,阿賴耶識淨除煩惱障的現行,而轉變成為異熟識,再進一步淨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始無明,而轉變成為無垢識。然而,所謂的無垢識即是真如,異熟識也是真如,這底層眾生的阿賴耶識也是真如。也就是說,始從凡夫位的第八識,乃至佛地的無垢識,全部都是真如。而所謂的涅槃是依第八識而有,緣起與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識而有,所以說,一切佛法都匯歸於第八識,此外別無佛法。
各位菩薩,非常謝謝您這一段時間以來,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宣說的系列講座,祝福您從此能夠在正法上,不被邪師邪見所惑,從此邁向學佛的勝妙境界!祝福您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