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9 11:36:14牛頭犬

2006年第五十六屆柏林影展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巴爾幹傷痕》Grbavica(波士尼亞)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肥皂劇》En Soap(丹麥)&《女孩越位》Offside(伊朗)
最佳導演銀熊獎:麥可溫特波頓‧《關塔那摩之路》The Road to Guantanamo(英)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莫里茲布雷朵‧《元素粒子》Elementarteilchen(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珊卓胡勒‧《輓歌》Requiem(德)
藝術貢獻銀熊獎:尤根沃杰‧《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德)
最佳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港)
亞佛烈鮑爾獎:《保鑣》El Custodio(阿根廷)
最佳首部電影:《肥皂劇》

兒童影展類
水晶熊獎(兒童評審團):《我們將得勝》Drommen(丹)
水晶熊獎(少年評審團):《六月那四周》Fyra veckor i juni(瑞典)
水晶熊獎(國際評審團):《青春綻放》Ang Pagdadalaga ni Maximo Oliveros(菲)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競賽類:《巴爾幹傷痕》
電影大觀:《討債凶神》Komornik(波蘭)
青年導演論壇:《星期天下午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a Sunday Afternoon(南非)

費比西影評人獎
競賽類:《輓歌》
電影大觀:《罪惡城市》Knallhart(德)
青年導演論壇:《無情的青春》In Between Days(美)

德國藝術電影院公會獎:《自由意志》
泰迪熊獎:《青春綻放》
和平電影獎:《巴爾幹傷痕》
柏林晨間郵報讀者票選獎:《美好年代》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冷戰時期是兩大強權貼身肉搏戰場的柏林,這幾年來幾乎成為電影創作者政治議題角力的舞台,而今年的政治色彩似乎格外顯眼。其中在影展前就炒得火熱,影展首映後更讓媒體影迷腎上腺素直衝,甚至掀起了國際性爭議(歐盟與聯合國的人權組織與美國國防部對抗)的英國電影《關塔那摩之路》,由前金熊獎得主麥可溫特波頓與他的搭檔麥特懷克羅斯共同執導,被認為是今年最最熱門的得獎片。這部作品描述三個英國穆斯林在911後被美軍在阿富汗逮捕,未經審判即送至位於古巴的關塔那摩黑獄,經歷了三年慘無人道的對待,終於在英國政府介入下獲釋的故事,溫特波頓延續他的獲獎作品《美麗新世界》In This World中混淆紀錄與劇情片界線的手法,強悍地抨擊自翊為民主自由捍衛者的美國,暗地裡不堪的殘暴面目,這也正好與近日轟動英國的虐囚影帶相互呼應,因此未放映就造成話題。可惜這部英國電視電影最後只為溫特波頓拿下了最佳導演銀熊獎,而出身英國、長年在法國拍片的評審團主席夏綠蒂蘭普琳,則在一片硬邦邦的政治性電影中,選出了她所偏愛的女性柔情。

獲得影展首獎與第二大獎的三部影片全是關於女性。金熊獎得主《巴爾幹傷痕》與評審團大獎銀熊得主《肥皂劇》都是女導演作品,前者描述一名回教母親為了保護女兒的名譽,努力隱藏在南斯拉夫內戰期間被強暴的傷痕,波士尼亞導演賈絲敏拉茲班妮克藉這個故事,揭露了兩萬名婦女在內戰期間遭強暴的辛酸歷史。這也是波士尼亞繼風光坎城與奧斯卡的《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後,再度成功培植出傑出電影創作者的範例。感人熱淚的《巴爾幹傷痕》在放映後得到極佳的口碑,雖未被視為金熊獎的頭號競逐者,但會前便已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及和平電影獎,做為評審團的選擇,可說兼顧政治議題(今年大會的企圖),也不至於落得像當年坎城《華氏九一一》爭議話題淹沒藝術討論的難堪,是相當聰明保守的。

獲評審團大獎的《肥皂劇》是丹麥女導演潘妮兒費雪克莉絲坦森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描述一名美容院女老闆與變性人鄰居間的感情互動,在今年政治喧囂中,這部沒有名導明星的小品喜劇,幾乎沒有發聲的機會,意外獲得大獎(還有最佳處女作獎),這位年輕女導演簡直喜出望外。另一部獲評審團大獎的《女孩越位》雖然是男導演作品(威尼斯金獅獎得主賈法潘納希),講的也是女性議題,一群伊朗女孩喬裝成男生,試圖參加國內世界盃資格賽。只怕下雪沒話題的柏林大會,今年特別選了兩部美國死對頭:伊朗的電影參賽,不過這兩部作品都著眼於社會議題而非緊繃的國際政治,而潘納希較為輕盈有趣的《女孩越位》(另一部《冬季》則是沉重的失業與移民議題)更在首映後便贏得廣泛的好評。

今年德國片來勢洶洶,柏林大會毫不避嫌地選了四部德國電影參賽並大肆宣傳,而事實上這幾部片的確品質極佳而且話題十足,評審團也就毫不手軟地給了三個獎。奧斯卡羅勒改編法國小說的《元素粒子》描述兩個經歷童年創傷的同母異父兄弟,各自不同的命運,飾演思想激進又有戀童癖以致精神崩潰的高中教師的莫里茲布雷朵(《蘿拉快跑》男主角),壓倒同戲中飾演自閉生物學家的偶像明星克里斯欽烏門,及《蘿拉快跑》的德國國際紅星法蘭卡波妲,獲得評審團給與最佳男演員大獎肯定。

曾以《曙光乍洩》Lichter參賽的漢斯克里斯欽舒密,則以七○年代一名受困於癲癇病症與精神壓力的女子,最後求助於宗教驅魔的故事《輓歌》再度參賽,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片中演出搶眼的女主角珊卓胡勒,更擊敗了夏布洛《權力喜劇》的伊莎貝雨蓓,贏得影后寶座。今年的柏林市場展異常熱絡,交易量暴增,而這兩部分別贏得影帝影后的作品,更是在得獎前就成為買家的寵兒,讓影展大會得意洋洋。

而以十五分鐘強暴戲讓全場觀眾坐立難安的另一部德國片《自由意志》,描述一名連續強暴犯在精神治療與服刑屆滿後,力圖壓抑慾望衝動並重新生活的故事,則讓片中的男主角兼共同編劇與製片的德國名演員尤根沃杰獲得了藝術貢獻獎,影片也得到了德國藝術電影院公會的認可。而阿根廷描述一名官員保鑣不得志生活的壓抑憂鬱電影,雖然在放映後頗不得人緣,也拿到了象徵開創視野的亞佛烈鮑爾獎(這個獎的得主向來備受爭議)。

亞洲方面,香港的《伊莎貝拉》與泰國的《看不見的波浪》以獨特的意境情調,同樣獲得中上的評價,只可惜沒有足夠的話題熱度,很快就被淡忘,幸好《伊莎貝拉》還意外地拿到一項音樂獎,不致於全盤皆墨。意外的是來自菲律賓,獲選參加兒童影展項目的《青春綻放》,描述一名十二歲同志男孩愛上一名警察的故事,贏得激賞,不僅在兒童影展項目獲得國際評審團獎,更贏得了今年歡度二十週年的同志電影泰迪熊獎。

而今年最讓人感到悲哀莫過於兩位年過八十、都拿過金熊的大師:勞勃阿特曼與薛尼盧梅,前者的《美好時代》同樣是大堆頭明星齊聚,描寫一個落幕前的鄉村樂電台,獲得影迷熱烈歡呼,被視為是充滿陰暗、殘酷、痛苦的今年競賽項目中最討喜的一部,可惜逃避主義與美國精神剛好完全不是今年的主題,於是即使有大師名牌,影評也認為是《關塔那摩之路》的唯一勁敵,結果連一項獎也沒有,只得到會外一項讀者票選獎,阿特曼只有等到奧斯卡才能再享受到大獎在手的快感了。而後者的《將我入罪》find Me Guilty再戰法庭正義路線,幾十年的功力想當然是手到擒來,而吃得肥肥的馮迪索與緊繃精彩的法庭戲,更帶起了話題性與媒體熱情,不過老人家似乎還是有點時不我予,只能乾看年輕人風光。

其他得獎作品還包括有六○年代少年反抗學校威權的丹麥片《我們將得勝》,老人公寓中一老一少溫馨感情的瑞典片《六月那四周》,分別在兒童影展中獲得兒童與少年評審團的青睞。電影大觀中,波蘭的道德電影《討債凶神》呈現討債流氓的狂妄與報應,青年導演論壇中,南非仿紀錄片《星期天下午的對話》呈現南非難民的處境,都獲得了天主教人道精神獎。而德國名導以自身經歷轉化而成、描寫鄉下青年捲入都市罪惡漩渦的《罪惡城市》,以及韓裔美國導演描寫韓裔女子在美國新世界迷惘困頓、已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冷調作品《無情的青春》,分別獲得大觀及論壇項目的影評人費比西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