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29 23:36:03牛頭犬

《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The Gleaner And I : Two Ye

感性的續篇

「新浪潮祖母」艾格妮華達2000年拍了一部極受矚目的紀錄片奇作《艾格妮撿風景》The Gleaner And I,以她看似漫不經心、天馬行空的恣意聯想,從「拾穗」的眾多畫作中,開展出繽紛萬象的斑斕圖像,有理智的考究、思辯,也有抒情的冥想、凝視,我幸運地在一次意外的機會中(女性影展的午夜加映場)看到這部曾經錯身而過的傑作,只記得當時看完後百感交集,卻因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心中的震盪久久不能平息(似乎寫觀影感想已經變成我一種發洩激動情緒的途徑)。

於是,我密切地追蹤這部影片的DVD發行時間,急著想再看一次。

在一番波折後,我收到了遠渡重洋的光碟。更意外又驚喜地發現,這張DVD中還附加了一部六十分鐘長的新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

望文生義,這是一部紀錄華達在大獲好評的《艾格妮撿風景》拍成兩年後,重新踏上的撿拾之旅。我迫不及待地看了它,也再度被艾格妮華達鏡頭下的世界─宛如隨著她思緒而漫遊漂流─深深吸引,難以自拔。

鏡頭從那一顆「心狀」馬鈴薯的凝視開始,兩年的時光流逝,乾皺的表皮上已冒出了芽梗,接著,艾格妮便細數起這兩年來,世界各地影迷們寄給她,對《艾格妮撿風景》的迴響。於是,她造訪了幾個回應特別讓她心有所感的影迷,去看他們所創造出的新「拾穗」世界,她也回過頭去拜訪曾在《艾格妮撿風景》中出現的人物(傾倒劣等農作物的工人、撿拾作物的鄉民、車屋裡的流浪漢、城市街頭撿食垃圾的人、心理醫師、饒舌歌手、畫作收藏者),看看他們兩年來生活的改變,以及這部電影對他們的影響。

對喜愛《艾格妮撿風景》的我來說,能再看到這些人的臉孔,知悉他們的近況,無疑是令人激動又有些感慨的。但心中卻不免懷疑,華達真的有必要畫蛇添足(甚或是狗尾續貂)地捕捉一部經典之作所泛起的漣漪、去撿拾它所抖落的瑣碎片段嗎?是為了增加這片DVD的價值感?滿足意猶未盡的影迷?或是為了加強宣揚她的左派理念?

在影片的最後,華達終於又把鏡頭轉向了自己,剪入《艾格妮撿風景》中特寫她蒼蒼的白髮、滿布皺紋的雙手、長了肝斑的臉(有一位出現在影片中的「城市拾荒者」說,《艾格妮撿風景》的敗筆就是艾格妮那些拍自己老態的畫面,毫無意義)。她拿起了一張剪報,裡頭有篇她的專訪,訪問的影評人告訴華達,他在《艾格妮撿風景》的華達自拍片段中,看到了《傑克.南特》裡,華達凝視亡夫傑克德米的眼神。艾格妮說,她滿是驚奇地聽著,接著,便哭了起來...

艾格妮華達的女兒,聽聞這件事後說,除了妳之外,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兩部片的相似性。華達被歲月侵蝕的髮膚,鏡頭下,正如同德米被病痛腐壞的身軀。

這個片段名為「直達心底」。

心理醫師說他的拾穗工作,就是在病人的零碎話語中,找出他未曾留意的想法。華達的《艾格妮撿風景》,遍尋著各個角落中的拾穗圖像,拼湊出自己對影像、生命的理念,相互融合對照。但卻在不經意間,在支字片語裡,掉落了自己心底最深處的哀傷與某些難以言喻的私密情懷。

在《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中,我們看到,時間帶走了往日的生活、親密的友人,以及馬鈴薯的光潔飽滿,人們在新的環境與想法中,學著生活下去、發出新芽(並藉由百合的聯想,將五月學潮與反「勒朋」種族主義的遊行拉在一起)。華達孜孜不倦地撿著眼前的新風景,呼應著過往的曾經種種,真正想拾回的,或許就是當初她所不自覺遺失的那種心情吧。

《兩年後》仍保有艾格妮大量旁徵博引、兼容縝密理性與豐沛情感的特質,畫面中的詩意與深意俯拾即是,卻因創作者進一步情感的涉入,而變得更富饒興味,也更教人動容。

(悄悄話) 2010-07-25 15: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