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之外」(7/100)《從今而後》 それから
《從今而後》 それから 1985年 森田芳光作品
夏目漱石名作「愛情三部曲」中第二部【後來的事】,雖然是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書寫,但其實整部小說的視角,卻完全都是由男主角長井代助的主觀角度出發,也因此,雖然故事感覺上是很聳動地描述著搶奪人妻的不倫三角戀,但其實反覆著墨的,卻是一個人的生命哲學以及複雜的心理轉變。
夏目筆下的代助是一個生活與性格都非常獨特的人,年過三十的他,在父兄的金錢資助下,在外租屋,過著愜意優沃且自由的生活,而他也一派自在地認為,無需費事地透過「正常人」所追求的工作與婚姻來成就自己,於是成日啥也不幹,只有讀讀書、看看戲、聞聞花香,浸淫在文藝美感之中。而他生活中唯一的束縛,也不過就是每受召喚,就得回老家向父親請安、聽父親教訓、受父親安排相親。這樣的一個人物,有著非常個人主義式的精神,夏目屢屢藉由文字,讓讀者們得以深入代助的腦海中,慢慢地去理解他那種近乎無畏也無偽的人生觀。
而這樣的人生觀,一方面可說是對於自我存在意義的誠實,一方面也可說是對於當時社會情狀的反抗。時值明治末年,雖然在日俄戰爭中獲得勝利,日本卻因為巨額的軍費而成為負債累累的國家,不僅讓人民背負著沉重的稅務壓力,還在西方干涉下簽了難堪的樸茲茅斯條約,引起民間憤慨。代助目睹著人們在無望的壓榨中生存,國家在羞辱的局面下打腫臉充胖子,而自己也在西方湧來的思潮,與還未脫胎蛻變的傳統中游移,於是,選擇了這種既驕傲又消極的獨善其身態度,對抗這世界的混亂與不確定性。
而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最奇妙之處,也就在於看夏目漱石,是如何讓這樣一個自掃門前雪、對於社會充滿想法卻表現淡漠、人際上連表現出好奇都怕麻煩的男子,在強大的自然驅力下,為了一名女子,而做出了挑戰禮教、違逆傳統的無望一擊,最終卻也讓自己走向荒蕪困頓處境的心路歷程。
1985年當時還算是新銳導演的森田芳光,選擇了將這部經典作品搬上銀幕,當然走的就不可能是和原著相同的路線,因為那樣蜿蜒躊躇又充滿曖昧的心理層面,在影像化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森田芳光將故事內在的複雜度大量的簡化,只留下了乾淨的情感關係支架,人物的性格也都變成可以大筆一揮、輕鬆掃過的扁平樣貌。
於是,抑鬱不得志的平岡,變成了冷淡粗魯又無法依靠的丈夫,而努力壓抑著情感的三千代,就變得更為柔弱蒼白也更無辜,代助嚴厲的父親與市膾的哥哥,自然就全然退到了守舊傳統的堅實陣營中,連小說裡角色頗堪玩味還帶著諧趣與憐憫特質的嫂嫂梅子,也因此顯得刻板又有些缺乏魅力(而那個又呆又乏味的相親對象,更顯然是在對比著三千代的美麗溫柔)。
而最明顯的改變當然還是代助,小說中的他其實是有點玩世不恭的率真,更確切地來說,那是一種源自於不願自我欺瞞或扭曲意志的心態,所以能真誠並瀟灑地活著,所以在許多時刻,他看起來是十足任性、只看當下的。但也因此,到了最後,面對著要割捨自己的閒情雅士生活,去換取不受祝福的愛情時,他也並非完全義無反顧,甚至也曾反覆考量是否該與現實妥協,只是,他原本的處世態度與強悍的自我意志,拉著他只能不斷往「自然」的方向走去。
然而在森田芳光鏡頭下、由松田優作演出的那個代助,卻清楚地割捨掉了這種性格上的層次(反倒是松田在森田芳光的前作《家族遊戲》中的調調,還更有小說中代助的味道),被刻意地塑造成一個有點木訥、癡心善感又意志堅決的男性,讓他當初錯失愛情、後來又奮力挽回的「選擇」,變得帶有更多利他的純潔性,也更有一種激情壯烈的熱度。
但【後來的事】的這個電影版本《從今而後》,卻絲毫不是一部膚淺言情的作品,相反的,它開發出了這個故事另一種美學的韻味,也帶來了屬於電影的時代意義。
這裡或許就該提到影片中最大的陰影所在:父親,森田芳光找來了大師小津安二郎電影中最經典的父親:笠智眾,來演出這個角色。當然,笠智眾的銀幕特質和小說中代助父親那種疾言厲色又有些情緒化的形象其實是有不小出入的,也因此笠智眾在這部片中的表演,有頗大的局限,森田芳光把他老人家拿來供著,其實象徵意味遠大於實質上的功能。
你會發現,森田芳光在這部片中,許多時候都刻意小心翼翼地去承接大師的風格,特別是像小津安二郎的過場鏡頭、低角度攝影,以及非常克制內斂的感情描繪,甚至是黑澤明那種高度設計的均衡構圖,都可以在《從今而後》中很清楚地看到。但這些形式上的傳承在片中卻不只有致敬的意味,還更有顛覆的企圖。
雖然是工整均衡的構圖,森田芳光卻以非常誇張的燈光,強化出明顯的景深,製造出舞台效果般異常濃烈的視覺印象,讓微小低調的情緒也可以被放大。而雖然是宛如坐姿平視的低角度攝影,但透過唐突的鏡頭伸縮、詭妙的景框設計、戀物癖般的特寫凝視,則在靜謐之中增添了懸疑危傾、意在言外的氣氛。而最讓觀眾驚奇的,則莫過於森田芳光將屬於漫畫中的獨特語彙,大膽地插入到這部文學電影裡,像是電車裡幻像般的情景,還有回憶中定格的畫面,既時髦新鮮又十分點題地,彰顯出某種無法言說的內在風景。
森田芳光讓委婉細膩的傳統敘事,與強勢直接的情緒意象,兩者之間完美嵌合協調的高度技巧,讓《從今而後》成為了一部極其親和又異常動人的文藝傑作,難度之高甚至像是個美麗的意外。
而男女主角代助與三千代間的戲,拍得尤其出色,森田芳光充份掌握住他們相處時的壓抑與沉默,在那些無語靜態的時刻中,加重了室內空間氣氛的幽微神秘,包圍成一個專屬於他們的私密天地,使兩人間進退有據、克己復禮、平淡反覆的互動,在氛圍的暗示,以及原著所提供的元素(紅色毛衣、髮型、錢、百合、水杯、戒指)不斷催化下,逐漸將情感衝動的層次慢慢堆高,最後推向了一種近乎為愛悲壯捨身的情操。
但是,這個文學經典影像化的美好範例,最終成就的,只是個淒絕美絕的愛情故事嗎?森田芳光的企圖心顯然也不止於此。因為很明顯的,圍繞在代助與三千代的愛情故事外那些時代與社會的現實,並沒有被大量的割捨,也不只是陪襯的輔助而已。森田芳光似乎讓代助典雅幽靜的居所,變成一種心靈空間的象徵,而外在的世界,則散發出一種異態乖違之感(東方與西方的對比、詭奇的視角、怪異的氛圍),於是,當我們透過代助的眼,去體驗這個社會無法撼動的體系,面對傳統禮教加諸個人意志的壓力時,似乎更可以體會他那宛如局外人的處境與心靈,也因此,他那對愛情的孤注一擲,也彷彿變成了一種成就自我價值的反撲(這也可與森田九0年代代表作《失樂園》相呼應)。
在此同時,森田芳光也似乎藉由《從今而後》這個新舊時代衝擊的題材,以及精心琢磨的風格呈現,宣告了自己的電影美學與價值觀,並展現出他在創作上,與影壇前輩與敘事傳統間的傳承與反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