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8 07:20:25牛頭犬
死亡,及其所創造的(二)遇見卜洛克
我見到勞倫斯卜洛克了,和他最近的距離,只有十公分不到。
或許每個「迷」都有一段可以扯得口沫橫飛的「著魔經歷」,這些迷人的、美好的私密邂逅,對不相干的人來說,可能是無聊透頂,但對當事人而言,卻是意義非凡。
很抱歉,恐怕要讓您無聊一下了。
我和卜洛克相遇的開始是幾年前的國際書展,當時的我,正狂熱於本格派的推理小說(就是那種有神探、有迷宮般的謀殺案、有兇手候選人、有作家與讀者的鬥智遊戲的偵探推理小說),在臉譜的攤位駐足許久,買了一大袋的書,為了湊能夠獲得最佳折扣的書籍本數,我撿了兩本我並不熟悉、也不感興趣的冷硬偵探小說。其中一本是曾改編為赫赫有名電影的【馬爾他之鷹】(電影名為《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另一本則是純粹看書名選的【行過死蔭之地】A Walk Along The Tombstone。
這兩本小說當然一如預期地被我壓在書櫃的下層裡面,許久不見天日。
直到一年多前,我一連讀了幾本讓我倒盡胃口的本格派推理小說(我一點兒也不想隱瞞,其中一本就是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魔法】,另外幾本好像都是艾勒里昆恩的),噁心到我連夜就把那幾本書打包捐給舊書店。而因為百無聊賴,當兵苦悶,又不想讀「嚴肅一點」的文學作品,於是就把那兩本塵封多年、書頁都長霉斑的冷硬偵探小說給請了出來,先看了漢密特的【馬爾他之鷹】,天啊!我實在無法否認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這樣的小說,同時卻也無法否認它大大地開展了我的視野,我從來不知道,一向在我心目中是地位超然、睥睨眾生的偵探,竟可以如此毫無保留地涉入犯罪事件當中(雖然對黑色電影並不陌生,但在閱讀上,又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竟可以如此世俗、冷酷,甚至踩在是非難辨的灰色邊界,面對著自行其是的私利正義,與進退維谷的道德兩難。
然後我讀了【行過死蔭之地】,勞倫斯卜洛克在創造出馬修史卡德這位私探十五年後寫成的小說,也剛好是這系列最好的作品之一。我花了兩個晚上讀完,才意識到這幾年沉迷於推理迷宮的自己,究竟可能錯過了多少神奇的作品。
以1992年的【行過死蔭之地】為圓心,我開始往前去追溯卜洛克早期一點的作品,也去延伸到史卡德後來的遭遇,直到小說中反反覆覆出現的人物:馬修、伊蓮、小傑、丹尼男孩、米基格魯、吉姆法柏、丹德肯、錢斯...都變成像是自己身邊的老朋友般熟悉,而幾乎每一本,不管是我比較喜歡一點的,或是比較不喜歡一點的,都曾讓我讀到深夜捨不得闔眼。這當然也包括多數卜洛克迷心中的最經典【八百萬種死法】。說來有些噁心,不過在讀完之後,我真的把那本書抱在我的胸口,閉著眼睛,品味著那難以形容的奇妙結局,長達好幾分鐘。
要說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究竟是什麼地方讓我著迷,我會說是那種對於「死亡」殘酷凶惡無比,卻又詩意浪漫無比的直視吧。
「馬修史卡德系列」書名中最常見的字眼就是「死」,特別是九○年代以降,幾乎每本書名都和死亡與罪惡脫不了關係,像是「墳場」Boneyard、「屠宰場」Slaughterhouse、「惡魔」Devil、「邪惡」Wicked...等等,而卜洛克對於死,也從來沒有企圖遮掩或美化的意思,大量殘暴的、變態的、露骨的暴行,甚至細部描寫死亡的血腥、腐臭、陰冷恐怖,有時候,他還會透過殺戮者的眼睛及心靈,去呈現一個極端扭曲變形的世界,有時真會讓人讀到血液溫度抖降的程度。
而他創造的這一個努力與酒精奮戰的無牌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用他獨樹一幟的第一人稱闖進了這個充滿魑魅魍魎的真實世界,就如同其他的冷硬偵探般,他被迫必須毫無保留地涉入種種犯罪事件之中,越捲越深,直到「正義」在一片渾沌中隱約地現身。你會發現,這個一直掙扎在要不要灌下一口「火雞」、要不要在咖啡裡滲上一點波本、要不要參加下一場戒酒聚會...的硬漢,他所面對的一切,真的教人無法用清醒的雙眼去直視...
然後我發覺了,對我來說,「馬修史卡德系列」偵探小說,所敘述的從來不只是犯罪事件本身與它的解答,而是在死亡與罪惡團團包圍逼近下,一個孤島般生命,一場又一場激流中的掙扎。就因為如此,在小說裡那些明顯與「故事進展」不甚相關的細節:馬修史卡德去哪兒吃早餐、喝咖啡、看老片、看拳擊、看球賽、見朋友、天南地北的聊天、參加戒酒聚會,還有他的喃喃自語...絲毫不會讓我們感到不耐與厭煩,反而常常是小說裡最耐人尋味的部分,因為那最接近生命,特別是深陷在死亡恐懼泥淖中的生命。
那就是為什麼,即使小說裡充滿再多噁心恐怖的強暴、分屍、雞姦、屠殺、凌虐、血肉糢糊、肚破腸流...情節,生命被逼迫退到生存的最底限,卻仍然飄蕩著詩意、散佈著美感。因為目睹死亡,所以我們能更看清生命。
見到卜洛克的那天早上,我站在捷運站外摒氣凝神、眼泛血絲地讀完了最新的一本「馬修史卡德系列」:【繁花將盡】(那又是另一個你不會感興趣的故事了),當我看到最後,眾多曾經出現在小說中、現在早已不再呼吸的那一縷縷幽魂,出現在馬修眼前時,眼淚幾乎奪眶而出。是這麼多的死亡,才創造出這絕無僅有的存在:馬修史卡德/勞倫斯卜洛克。
那天晚上,我提早了兩個多小時去簽書會的會場排隊,卻也只排到了第八號(我愚蠢地安慰自己,這是卜洛克小說中唯一出現過的個位數字,當然有時不當數字用的「一」不能算數)。當我將書送到卜洛克面前,盯著盡在眼前的他,說出我的英文名字時,我的身體忍不住顫抖起來,腦袋裡盤旋的那些恭維話一句也講不出口,情緒失控之際,居然有一本簽了名的書,沒讓坐在大師旁的小姐(那是盧郁佳嗎?我當時已經昏頭了)幫我蓋上印章就趕緊搶走,抱著書、蒙著頭直衝,一直走到了公館捷運站才慢慢回過神來。更不用提我根本忘了拍照這回事了。
在簽書會上有多位書迷向大師提出問題,其中一個特別有趣(還被別人嘲笑),我不否認我也曾有過同樣的疑問,甚至還上網查過答案。她問,爲什麼大師要叫做「卜洛克」Block呢?大師說,因為他的家族就姓卜洛克。道可道,非常道,我們驚嘆於大師的修為與技法,是如此的神秘而高超,但或許,他只是忠實地呈現了,生命的殘酷與溫柔中,我們未曾直視的那一個面向罷了。
或許每個「迷」都有一段可以扯得口沫橫飛的「著魔經歷」,這些迷人的、美好的私密邂逅,對不相干的人來說,可能是無聊透頂,但對當事人而言,卻是意義非凡。
很抱歉,恐怕要讓您無聊一下了。
我和卜洛克相遇的開始是幾年前的國際書展,當時的我,正狂熱於本格派的推理小說(就是那種有神探、有迷宮般的謀殺案、有兇手候選人、有作家與讀者的鬥智遊戲的偵探推理小說),在臉譜的攤位駐足許久,買了一大袋的書,為了湊能夠獲得最佳折扣的書籍本數,我撿了兩本我並不熟悉、也不感興趣的冷硬偵探小說。其中一本是曾改編為赫赫有名電影的【馬爾他之鷹】(電影名為《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另一本則是純粹看書名選的【行過死蔭之地】A Walk Along The Tombstone。
這兩本小說當然一如預期地被我壓在書櫃的下層裡面,許久不見天日。
直到一年多前,我一連讀了幾本讓我倒盡胃口的本格派推理小說(我一點兒也不想隱瞞,其中一本就是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魔法】,另外幾本好像都是艾勒里昆恩的),噁心到我連夜就把那幾本書打包捐給舊書店。而因為百無聊賴,當兵苦悶,又不想讀「嚴肅一點」的文學作品,於是就把那兩本塵封多年、書頁都長霉斑的冷硬偵探小說給請了出來,先看了漢密特的【馬爾他之鷹】,天啊!我實在無法否認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這樣的小說,同時卻也無法否認它大大地開展了我的視野,我從來不知道,一向在我心目中是地位超然、睥睨眾生的偵探,竟可以如此毫無保留地涉入犯罪事件當中(雖然對黑色電影並不陌生,但在閱讀上,又是截然不同的感受),竟可以如此世俗、冷酷,甚至踩在是非難辨的灰色邊界,面對著自行其是的私利正義,與進退維谷的道德兩難。
然後我讀了【行過死蔭之地】,勞倫斯卜洛克在創造出馬修史卡德這位私探十五年後寫成的小說,也剛好是這系列最好的作品之一。我花了兩個晚上讀完,才意識到這幾年沉迷於推理迷宮的自己,究竟可能錯過了多少神奇的作品。
以1992年的【行過死蔭之地】為圓心,我開始往前去追溯卜洛克早期一點的作品,也去延伸到史卡德後來的遭遇,直到小說中反反覆覆出現的人物:馬修、伊蓮、小傑、丹尼男孩、米基格魯、吉姆法柏、丹德肯、錢斯...都變成像是自己身邊的老朋友般熟悉,而幾乎每一本,不管是我比較喜歡一點的,或是比較不喜歡一點的,都曾讓我讀到深夜捨不得闔眼。這當然也包括多數卜洛克迷心中的最經典【八百萬種死法】。說來有些噁心,不過在讀完之後,我真的把那本書抱在我的胸口,閉著眼睛,品味著那難以形容的奇妙結局,長達好幾分鐘。
要說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究竟是什麼地方讓我著迷,我會說是那種對於「死亡」殘酷凶惡無比,卻又詩意浪漫無比的直視吧。
「馬修史卡德系列」書名中最常見的字眼就是「死」,特別是九○年代以降,幾乎每本書名都和死亡與罪惡脫不了關係,像是「墳場」Boneyard、「屠宰場」Slaughterhouse、「惡魔」Devil、「邪惡」Wicked...等等,而卜洛克對於死,也從來沒有企圖遮掩或美化的意思,大量殘暴的、變態的、露骨的暴行,甚至細部描寫死亡的血腥、腐臭、陰冷恐怖,有時候,他還會透過殺戮者的眼睛及心靈,去呈現一個極端扭曲變形的世界,有時真會讓人讀到血液溫度抖降的程度。
而他創造的這一個努力與酒精奮戰的無牌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用他獨樹一幟的第一人稱闖進了這個充滿魑魅魍魎的真實世界,就如同其他的冷硬偵探般,他被迫必須毫無保留地涉入種種犯罪事件之中,越捲越深,直到「正義」在一片渾沌中隱約地現身。你會發現,這個一直掙扎在要不要灌下一口「火雞」、要不要在咖啡裡滲上一點波本、要不要參加下一場戒酒聚會...的硬漢,他所面對的一切,真的教人無法用清醒的雙眼去直視...
然後我發覺了,對我來說,「馬修史卡德系列」偵探小說,所敘述的從來不只是犯罪事件本身與它的解答,而是在死亡與罪惡團團包圍逼近下,一個孤島般生命,一場又一場激流中的掙扎。就因為如此,在小說裡那些明顯與「故事進展」不甚相關的細節:馬修史卡德去哪兒吃早餐、喝咖啡、看老片、看拳擊、看球賽、見朋友、天南地北的聊天、參加戒酒聚會,還有他的喃喃自語...絲毫不會讓我們感到不耐與厭煩,反而常常是小說裡最耐人尋味的部分,因為那最接近生命,特別是深陷在死亡恐懼泥淖中的生命。
那就是為什麼,即使小說裡充滿再多噁心恐怖的強暴、分屍、雞姦、屠殺、凌虐、血肉糢糊、肚破腸流...情節,生命被逼迫退到生存的最底限,卻仍然飄蕩著詩意、散佈著美感。因為目睹死亡,所以我們能更看清生命。
見到卜洛克的那天早上,我站在捷運站外摒氣凝神、眼泛血絲地讀完了最新的一本「馬修史卡德系列」:【繁花將盡】(那又是另一個你不會感興趣的故事了),當我看到最後,眾多曾經出現在小說中、現在早已不再呼吸的那一縷縷幽魂,出現在馬修眼前時,眼淚幾乎奪眶而出。是這麼多的死亡,才創造出這絕無僅有的存在:馬修史卡德/勞倫斯卜洛克。
那天晚上,我提早了兩個多小時去簽書會的會場排隊,卻也只排到了第八號(我愚蠢地安慰自己,這是卜洛克小說中唯一出現過的個位數字,當然有時不當數字用的「一」不能算數)。當我將書送到卜洛克面前,盯著盡在眼前的他,說出我的英文名字時,我的身體忍不住顫抖起來,腦袋裡盤旋的那些恭維話一句也講不出口,情緒失控之際,居然有一本簽了名的書,沒讓坐在大師旁的小姐(那是盧郁佳嗎?我當時已經昏頭了)幫我蓋上印章就趕緊搶走,抱著書、蒙著頭直衝,一直走到了公館捷運站才慢慢回過神來。更不用提我根本忘了拍照這回事了。
在簽書會上有多位書迷向大師提出問題,其中一個特別有趣(還被別人嘲笑),我不否認我也曾有過同樣的疑問,甚至還上網查過答案。她問,爲什麼大師要叫做「卜洛克」Block呢?大師說,因為他的家族就姓卜洛克。道可道,非常道,我們驚嘆於大師的修為與技法,是如此的神秘而高超,但或許,他只是忠實地呈現了,生命的殘酷與溫柔中,我們未曾直視的那一個面向罷了。
上一篇:2004年我的年度最喜愛影片
judy
2011-01-08 13:42:04
牛大~我昨天也有去給卜洛克簽名!!
他說"hi judy"時,我緊張到居然說"thank you"囧
不過還好我有記得拍照>////<
卜洛克人真的很好
他後來簽完了來聽講座的所有人
阿哈哈~我剛剛才發現這是05的文章
上次卜洛克來的時候
我還以為是昨天的,還想說我怎麼沒蓋到印章~"~
妳也是忠實卜洛克迷啊!拿到簽名一定超興奮的啊(而且還能和他對話)
哈哈!這次因為上班在中壢,實在趕不回來再見卜洛克一面,
心中怨忿所以只好把這篇陳年老文再拉出來回味,
卜洛克感覺真是一個有草根味又帶著睿智與和善的老人,
上次他來台灣正值我的瘋狂期,簽名的時候整個人都昏了...
好一陣子沒讀卜洛克了,還好當年一時衝動下寫了這篇,現在要我寫還真是不知從何寫起了。 2011-01-11 23: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