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0 15:47:48張老師

通縮果真是如此可怕嗎?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物價調查結果,四月份消費者物價繼續下跌,跌幅0.80%,這已是連續四個月下跌,官方估計五、六月續跌的可能性仍高,物價跌跌不休,通縮(deflation)疑慮又起。然而台灣當前有通縮的跡象嗎?又通縮果真是如此可怕嗎?

所謂通縮是指物價持續下跌的現象,與通膨恰好相反。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史蒂格里茲對此有相似的看法,薩氏認為通縮是物價與成本普遍下跌的現象,史氏則認為是價格水準穩定下滑的情勢。依據這個概念,一般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兩季下跌即代表有通縮的跡象;之所以是兩季而不是三季、四季,主因經濟理論向來認為指標出現連續兩季反轉即非偶然,必須加以正視,例如衰退(recession)一詞也是指連續兩季經濟成長率下滑。

以這個定義來看當前情勢,台灣第一季CPI較上年同期跌0.59%,第二季雖尚未結束,但依四月走跌的情勢,連主計總處也認為難免續跌的趨勢,如此看來連兩季下跌似已八、九不離十。換言之,此時此刻,台灣確實有通縮的隱憂。

然而通縮真有這麼可怕嗎?根據統計,英國自1800年以來有78年出現通縮,瑞典自1830年以來也有43年出現通縮,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次通縮都伴隨經濟衰退。台灣半個世紀以來,也分別在民國53年、72~73年、74~75年、90~92年、95年、98年出現六次通縮,這六次通縮最短者是連續兩季CPI下滑,最長者則是連續三年下滑,同樣的,台灣的通縮也並非次次伴隨著衰退。

以民國53年為例,消費者物價連三季下跌0.33%、1.11%、0.22%,但該年的經濟成長率達11.6%。也許有人會猜前一年通膨率很高才導致這個情況,事實並非如此,民國51年、52年的物價非常平穩;另外,民國72~73年連續三季的物價下滑,同樣也未伴隨衰退,73年經濟成長高達9.3%;而95年連兩季的物價下滑雖也曾令外界擔憂,惟這一年經濟表現也不錯,經濟成長率仍達5.6%。

由此可知,當物價跌幅不大,跌個兩季,甚至跌個三、四季,雖然有通縮跡象,並不妨礙景氣擴張。只要通縮不伴隨著非理性預期,民間消費沒有因此減少,是不必太憂心的。明乎此,官方既無需否認通縮的到來,外界也不必聞通縮而色變。

我們絕非故意輕描淡寫通縮這個問題,而是希望各界能理性去理解這個物價下跌現象。通縮有時確實不必太在意,但有時則需提高警覺,消費者物價連月下跌是提醒我們去注意跌的內涵,經抽絲剝繭後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我們再回到薩繆爾遜的定義,通縮是指物價與成本的「普遍」下跌,當初經濟學家選擇以消費者物價(CPI)來觀察,是因為CPI查價範圍廣及食、衣、住、行、育、樂,可以用來觀察一國物價下跌是否具有「普遍」性。然而,實務上CPI下跌卻極可能只是少數權重高的物價大跌而已,未必有「普遍」性,果真如此,自不必自己嚇自己。

以今年四月物價為例,CPI查價的365個項目群,下跌者雖達126項,惟上漲者也有229項,跌價產品的權數合計不到三成,因此自不必過度憂心。反觀民國90~92年通縮期間,跌價的權數高達六成,影響所及,民間消費走疲,這一疲勢傳遞到各部門,使得台灣經濟出現五十年來首次衰退,前後亮出17個月的景氣藍燈,情勢之嚴峻,前所未見。

由半世紀以來台灣的總體經濟走勢可知,有時物價跌兩、三季並無大礙,但有時跌了兩、三季卻是衰退的前奏曲,不可掉以輕心,也不必杯弓蛇影。今年以來的物價持續走跌,確實有通縮的跡象,但觀察其內涵會發現,這個通縮的發展迄今並不值得擔憂,因為跌價的項目不及三成,而且排除能源蔬果的核心物價指數仍持續走高,目前因應之道只需持續觀察其變化即可,尚無需採取任何對策。

長期以來,人們解讀經濟走勢不是過亢就是過卑,當樂觀時,物價的下跌可以被推崇成新經濟(new economy),君不見1999年當各國通膨率降至二戰後最低之際,柯林頓在國情咨文裡如此說:「美國已堂堂邁入高成長、低通膨的新經濟年代。」彼時沒有人擔心通縮這件事,但自本世紀以來,各國又宛如驚弓之鳥,聞通縮而色變,通縮忽而降臨日本、忽而登陸歐洲,通縮幽靈儼然有席捲全球之勢,事實上,何至如此?

我們認為,看到物價連月下跌,自不必天真的以為新經濟年代即將到來,但也不必恐慌到以為這個通縮必然會帶來衰退,過去各國物價連兩季下跌的情況多矣,除了少數年代會伴隨著衰退,多數時候並沒有那麼糟。但願政府官員、學者專家來日解讀通縮時,能更理性些,當釐清了通縮與衰退的那條楚河漢界,其實通縮並不值得讓人如此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