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04 10:04:03blur

住在荷兰

在荷兰总共搬了三次家,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

1. Coolsingle 8
2002年9月16日,我历经16个小时从昆明——北京——新加坡——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一路颠簸终于找到在荷兰的第一个家。房子是学校安排的,房东是一个印尼裔的荷兰大妈,同住的有一个中国学生和一个印尼人。房子是老式的荷兰居民楼,木制结构,上下两层。我住上层比较大的房间。刚到国外的新鲜感让我对周围的事物记忆很深。房子靠近鹿特丹的CENTRAL STATION,每天要穿过STATION熙熙攘攘的人流,到车站的另外一头坐TRAM(有轨电车)到学校上课。有时会在早晨车站纷乱的人群中迷失自我,感觉自己象蚁群中的一员一样茫然无助,渺小而又盲目。很多地方的唐人街都是离火车站很近的,在鹿特丹也不例外,那里是黑人,中东人,华人,越南人聚居的地方,也是治安最乱的地方。(荷兰的华人MM很正点,男的就不行了,估计都是黑社会成员们把国内的PPMM们都挖出来了)。哦,说远了。家的外面有一条小河,清澈无比,而且栖息着无数的野鸭和不知名的水鸟。

三个月后,我从那个房子搬了出来,因为我忍受不了内心的“寒冷”……,

“寒冷”:房东很小气,每天只给两个小时的暖气(8PM---10PM),说是荷兰租房的传统,实则是欺骗无知的留学生。到了冬天寒风从窗缝中透进来,吹得人心都凉了。在欧洲,荷兰人的节俭是出了名的,荷兰人因此常常被人取笑。有则笑话说,一位美国飞行员首飞欧洲,教官告诉他,你飞过大西洋后看到一大片绿色的土地,那就是欧洲;地面上如果有白色的飘带,那就是荷兰,当地人正在晾晒用过的卫生纸。想不到荷兰人“节俭”的美德也被其他移民到荷兰的外族人们很好的继承了。

2. International House 470
International House是学校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安排的学生宿舍,混居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各色外国留学生。虽然房租要贵些,但能和外国留学生们有机会用英语交流,并且有不限量的暖气用,再加上走廊上,电梯里经常有各国美女擦肩而过,也觉得很值得。

同屋是个意大利人,叫DINIX,AC米兰队的忠实球迷。第一次见面就请他吃了自己第一次做的红烧鸡翅,难吃之极可想而知,还放了不少后来才知道他最怕的辣椒。自己也觉得过易不去,就把从国内带来的蜡染送了一条给他。他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也礼尚往来的送了我一张电话卡(不知道为什么)和一张介绍米兰的VIDEO。DINIX人不错,记得他做的意大利PASTA也很正宗。还记得有一段时间他的女朋友从意大利来看他,住他的房间。住隔壁的我半夜经常会被女性的叫声惊醒。

3. Zocherstraat 119
离开荷兰的最后一个月,我搬到了一对中国COUPLE租的一套房子的其中一个房间住。隔音效果很好,半夜没有被再惊醒。但却对主人的轻度洁痞却有些心悸。每次做完了饭要仔细擦干净灶台上的每一粒油迹,每次洗完澡要捡干净浴室里的每一根头发。自己一直都很小心,但到临走的最后一天却让他们失望了。早上9点的飞机,7点半才醒过来,坐车到机场至少要一个小时。模糊的记得,那天,飞机是赶上了,但是好象,被子没叠,地没有洗尘,垃圾没倒,冰箱里的残羹没清理,不要的破鞋和旧衣服还在床下……。

4。张先生家
张先生是70年代就旅居荷兰的香港华侨,十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一批批的请中国留学生每周到他家吃饭。最开始的起因是老先生酷爱围棋,十多年前的一日突然得知一中国留学生棋艺高超,便邀之到家中切磋。又见该学生家境清贫,面黄肌瘦,且常常食不果腹,萌生怜意,便每周请他到家中小坐,并吩咐张太准备可口的饭菜点心招待他。膝下无子的张先生、张太太平日的生活就很寂寞,自然也很希望冷清的家里能多添几份热闹。于是此后到他家做客的的中国留学生就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每周末宴请中国留学生便形成了张先生家不成文的习惯。十多年来,中国留学生走了一批批又来了一批批,但张先生的热情却从未减退。十多年后,不知道为何原因,对围棋一窍不通的我居然也幸运的混入了这个被宴请的群体,并乐得意的每周享用丰富可口的饭菜。一年以后,直到离开荷兰后的一个周末,我才发现,其实我和其他被宴请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早已经把张先生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图为ROTTERDAM标志性建筑之一:Kijkkubus (Cube House), 系70年代挑战传统主义建筑的革新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