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0 23:58:17αμγογα
《角色與出口》之後
好像在某一段時期過後,就自然而然的會接收到身邊的人,散發出諸如此類的訊息,一種對生活的無力;週而復始的工作,已成固定模式的娛樂,看慣了的那幾張面孔,成天面對到相同的問題;一種失落感症後群。
生活到底是什麼?欠缺了什麼?需要什麼?可以變成什麼?還可以有怎樣的生活?一團一團的迷惘,纏纏繞繞停不下來,套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頸上心上。
有時後,好像需要的也不是答案,因為在答案過後,週期性的復發仍舊會不停的循環。認真一點的,找心理醫生,找諮詢師,找輔導員,簡單一點的,跟好朋友,姊妹淘,或是男人們相約喝酒輕鬆的氣氛下談一談。再不然,自己發發牢騷,寫一寫字,作幾首歌,或是跟狐群狗黨到KTV內大聲唱出那些細細描寫心情的歌曲,狠狠唱完了,好像就是給了自己一個滿意的回覆,回家睡完覺,明天醒來又是好漢一條,又有力氣去穿梭紅塵了。
當然也可以用一種倚老賣老的心態,都活到這年紀了〈此條例在任何年紀都適用,特別是意氣風發的30歲之後〉,什麼大風大浪沒看過,人生就是這樣,安分守己,結婚生子,照著大家眼中的既定模式,這樣過完一個save的人生,就好。
過一個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我想應該是挺重要的吧!所謂『滿足』的標準,當然看每個人生命中的質地,需要怎麼要的菁華去滋潤,遇強則強。有了什麼樣的眼光,才有可能到達你所看到的那種視界。而選擇將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那種對生活態度的對待,是更重要許多的。而表演的轉換在這方面,個人認為是一種很不賴的方式,這社會太瘋狂,沒有瘋子便少了主角,沒有諷刺,世界變少了真實,在面對生活時,一點點的狂想可以讓生活更有詩意。
十分同意關於”如何解除失落感”這件事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能每個人適用,也可能讓某些人有老生常談的反感,理論永遠是理論,說的出理論的人,有時都不見得能說服了自己。有時後,一點點不同想法的加入,或許就可以一口氣扭轉了局面,這也是大多數的人碰到這樣局面,會想找人說說話的原因。期待一種新的觀點注入,讓自己跟前一刻,能有一點點不同。
至於答案,我想,永遠都不要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