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8 10:28:31靈魂賤賣給撒旦

令人愉悅的憂傷 (舊文原書寫於 2006.06.18)

「令人愉悅的憂傷」是老羅語錄中非常經典的一個章節
他是老羅在描述一種普遍大眾對於美感與生命追求的盲目
結果那些不是真正感到憂傷的群眾 最後反而產生一種似是而非海市蜃樓的憂愁感受

我最初看到這個標題時 以為他指的是在某種愉悅場合中自然而然所產生的憂傷
比如說 結婚與畢業這件事
結婚跟畢業應該都是值得慶祝的事 是人生的另一個里程碑
但是在這樣歡愉值得高興慶賀的時刻 人們往往會想起過去種種甜蜜
而不由自主的感到哀傷

也以為是在說明 在某種應該是愉悅的場合當中 因為思考感受到某些事情而產生憂傷
比如李白的「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比如白居易的「醉不成歡慘將別 別時茫茫江浸月」
明明是歡送是飲酒賞月的美麗時光 可是搞到最後那種悲棲的哀傷就是伴隨著氣氛隨之而來

好比說吧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 一邊觀賞著AV影片一邊自瀆
隨著劇情的高潮起伏結果自身也到達了臨界點
在爆發舒展的那一刻 完成了身心靈極度的愉悅
然而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被空虛寂寞包圍的憂傷
......令人愉悅的憂傷

不過老羅講的不是這樣一件事 他所說的「令人愉悅的憂傷」
其實是指生活穩定安逸的資產階級 想要在平淡順遂的生活當中
體驗一些心靈上的衝擊 彷彿可以更接近生命本質 而去營造出來的憂傷情懷
簡而言之就是附庸風雅 無病呻吟 少年不識愁滋味 為賦新辭強說愁 這樣的情緒
甚至演變成有一點何不食肉糜的荒唐趣味
而他認為這種刻意捏造誤讓自己錯認為自己很有情調很有品味的做法
其實是一種庸俗之至的行為

老羅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慈禧建築圓明園 比如書店中印刷精美標題聳動可是內容空動的書籍
比如灑狗血的連續肥皂劇等等

基本上我並不強硬反對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情懷 或是老羅他所說的小資產階級情調
因為我認為生命的本質事實上都是趨近於憂傷的
不論是平民百性為了二餐一宿而奔忙 結果路有凍死骨
或是紅樓夢中黛玉葬花那種虛無存在的淒涼美感
本質上都是對於生命哀傷 榮華易逝枯榮無常的呈現
只是呈現的角度與像貌不同而已

希達多看到印度百姓生而為階級不平等所受的困苦
進而思悟追求人生之道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我並不認為說為了愉悅而去追逐營造一種憂傷有何不可
重點是他是不是真的感受到那種蒼茫憂傷
甚至我認為如果去營造了一種愉悅的憂傷 結果最後憂傷並沒有出現
反而得到了愉悅 也無可厚非 基本上都還說的過去
最怕的是到頭來什麼都沒有 結果連情緒都是刻意捏造出來的

好比說三五好友一同相約一起去看藝術電影舞臺劇
三兩個小時坐下來 不曉得舞臺上搬演詮釋的是什麼東西
閉幕之後朋友問起感想 回想起來一片空白吐不出什麼話語
只好簡單的回答說 很好看啊感覺很感動之類的 然後反問朋友是吧?
結果朋友也點頭稱是 然後一群人就自以為自的靈魂升華高貴了起來

不是說不能去欣賞舞台劇藝術表演
而是看著大夥都去假如自己不去 就好像覺得自己脫節落伍了的情緒 實在是不可取
也不是說去看藝術電影舞蹈表演不會受到感動
而是如果你壓根什麼都不懂 就輕易的說讓你感受到情緒的起伏 這個也好那個也棒
那你的歡愉也實在是來的太簡單了 那些表演者知道了大概有些會哭出來也不一定

我為什麼描述的那麼生動呢
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個敏感的慘綠少年 也跟一般大眾一樣
曾經想說大家都在看幾米 如果不去翻翻 好像就真的不如人什麼的
結果跑去書店買了本幾米的「微笑的魚」回來後抄寫了兩句 表示自己也是個文藝知青
但到底整本書中他想表達的含意或他倒底有沒有要表達什麼含意 又有誰知道

然而隨著我生命經歷過那些無可挽救與彌補的創傷與挫折之後
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閱讀觀賞拜讀過的綿花糖情緒文字
還真的有那種天涼好個秋的淒傷蒼涼感

上一篇:誤會

下一篇:俗不可耐的甜言蜜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