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8 18:28:29blueful

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我相信孔子絕不可能到五十歲才知道屬於他的「天命」,不然,張蔭麟〈孔子的人格〉一文一開始也不會說:「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的天命的話,是不會有這麼篤定的信念與意志去做他想要做的事,目標如此明確且樂在其中、甘之如飴。他會像牧羊少年一樣,經過一番折騰,直到橫越沙漠抵達他認為的終點,才恍然發現之終點如起點。

  我覺得每個人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天命,也就是在這一生裡面,你所要完成的任務(或者是使命?這樣的定義也許些冠冕堂皇,不過姑且聽之),而且熱衷於去完成它。

  然而,要知道天命似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或者,有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天命」而不得其法;或是看似找到了,卻仍然在心裡對它存疑,這都是有可能的。

  從大一到現在,每一學期班上至少會流失一人,目前已經消失六位,包括有唸不下去、二一、休學、身體不好等等的,想來就覺得惋惜。還記得大一時候各老師都反覆叮嚀,要是不小心填錯或是誤入本系(發現唸了以後不是內心所想像的那樣),就趕快重考或轉系,不要唸得很痛苦,到時候要怨天尤人,但是許多人當時似乎都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或是花了一兩年尋覓才發現自己「不喜歡這個系」,這樣不覺得很冤枉嗎?不如好好專心下來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拖一天算一天,過不下去了,才休學重考。說得像是自己很委屈,系裡硬要留人的感覺,到底誰留誰了?誰絆住誰了?誰對不住誰了?「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這道理不是人盡皆知的嗎?

  我最佩服的,是一進來就被選上當班代的一位同學。他說服自己上了一個禮拜的課,去知道這個系到底在幹什麼,然後發現「理念不和」,迅速收拾行囊重考換跑道,隔年順利考上台大某系(本來他想唸地理系,後來實際分數較高,就填了另外的系),大家都替他感到高興;而有人唸得沒興趣,被迫重考,後來還是進了中文系,繼續宿命的輪迴,這樣做有意義嗎?

  有時候我們會崇拜一些人,理由不過是「我覺得他明確地知道他要的是什麼」,也許他顯露在外的自信,感動了我們(搞不好他沒把內心的惶恐外顯),讓我們也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然後前進。

  人生是需要邊走邊修正的,往往有許多的道路以及機緣提供選擇。有些該放棄,有些該緊抓,也許不能做到最好,但我們曾試著讓它最好。也許有人會說,比賽是「志在參加、不在得獎」,但是對於人生的態度可不能這樣,因為人是「蓋棺論定的」,死後可有人會對你品頭論足一番。

  日本文學作家森巢博的處世哲學是:「應該做的事情,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情,應該不做;想要做的事情,非做不可。」聽起來感覺很任性,不過其實很誘人喔,有種義無反顧的執著。

  藉書寫來實現自我完成,真可以說是一種救贖。希望這能成為我的天命哪。

  P.s. PChome你可以再不穩一點,想不到你過了這麼多年還是一點長進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