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4 02:05:34blueful
文言文之必要?
像這樣的一個年代
在像這樣的一個年代,資訊爆炸、語言種類繁多,地球村形成的結果,連後現代瘟疫的散佈也不落人後。
像這樣多元化的時代,外語的學習是必須,文言文的學習反倒被視為累贅,究竟這是國家主體認同意識作祟,抑或是文言文的訓練本身不具有任何價值,理應被現代教育所揚棄?
要知道我們現在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等於古人的「白話文」,不然,我們怎麼還能抱著厚厚的《史記》閱讀,而不覺得它像本「天書」?
經過時代的汰擇,文言文自成一種體系廣泛被使用,歷久而不衰,自然有它的道理存在;而自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開始,是希望我們能以較白話的語言寫作,並非有意數落文言文的不是。最佳的詮釋法,應該是將語言的基礎建立在文言文上,來發展白話文,發展屬於自身的「文學」。
還記得一次補習班學生拿著自修來問我:「請問這題要怎麼斷句?」我邊看題目邊斷給她看,她說:「哇,好神奇,妳怎麼知道要這樣斷句?」想當年我在國中的時候,也對老師這種「功力」感到崇敬,但自從大學進國文系後,古文摸久了,自然培養出一種「感覺」來,這能力就也不足為奇了。雖然我在高中時對古文不甚喜歡,特別是文教的翻譯無法用「目視」而要特別背誦時,就會開始怨懟古人起來,現在才覺得當時的學習其實是必要的。
文言文的學習有助於了解古籍,無論是在詞章、義理或考據方面。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是「台灣人」,何必要唸「對岸的書」?就文學流變來說,台灣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我們已切確的將自己定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必像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所執導的《燕尾蝶》一片中那位在日本土生土長、完全不會說美語的美國人對自身的身分認同有巨大的質疑。台灣的歷史僅有四百多年,而大陸的歷史有數千年之久。就文化傳承方面來看,不是原住民的我們,根本沒有資格說:我和對岸「沒關係」。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使用的方言或是生活習性等等,都有著前人的「影子」。不然,國文系何必學「書法」,美術系何必學「『國』畫」?
現行的國中教材與國編本時代的選文明顯的差別在於文言文比例下降,白話文比例上升,基測的命題走向也多偏於給你一句或一段話,要學生判別「它的含義和下列何者相似」或是「這句話的意思告訴了我們什麼」。這些題目就我們而言,也許根本沒學過某一課都還能應答自如,對學生答題而言就覺得很困擾。如果能用文言文的系統讓學生了解「如何去分析話中的語意」,是否能更容易讓學生培養自我解讀的能力,或是更能了解文章中所含的義理?
另外,「作文考試的廢除與否」一議題很明顯的在民國96年有個定案,就是列入升學的門檻。當然,以新預定的「短文、看圖說故事、閱讀一段短文後寫作」等不同型態的命題方式較以前所謂的八股式「單一命題作文」要來得生動、多元化,是一個革新;不過現在能把白話文作文寫好的學生能有幾個?不是詞不達意就是語欠銜接、內容貧乏,白話文課文的增加尚且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寫作的能力,更遑論文言文比例減少帶給學生文化及思想上的衝擊!
我們都知道文學這種東西是無邊界的。無論高中或國中,縮短文言文教學時數或是刪減相關課文的份量,必然造成學習上時間的壓縮以及內容的短缺,使整個文學體系的脈絡無法通貫賅備,那麼,這樣我們怎能立基在妥善運用現有的文化資產上,來做推廣及發揚的工作呢?
曾師肅良在《藝術概論》一書中引用了許多東方西方哲人的思想理論,亦曾在課堂上提到自己在國外讀書的經驗。他說,現代的台灣就像是十年前的日本,社會秩序紊亂、人心浮動無法「靜」下來去做思考的動作、去「觀心」;反而是早早經過工業革命、經過這種瘋狂、脫序的歐洲國家,現在已經在進行文化上的一種反省及沉潛思考,開始覺得東方的東西蘊含的哲理才深(例如義理思想、書畫藝術、太極拳等等……)、才能達到一種天人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而我們自己反而一直在丟棄本有的東西,一味的跟從部分西方國家,何時,我們才能仔細思考我們所擁有的文化資產的價值?別忘記文學也算是藝術的一種,亦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應該被忽略才是。
所以,像這樣的一個年代,我們真的要好好深思啊。
在像這樣的一個年代,資訊爆炸、語言種類繁多,地球村形成的結果,連後現代瘟疫的散佈也不落人後。
像這樣多元化的時代,外語的學習是必須,文言文的學習反倒被視為累贅,究竟這是國家主體認同意識作祟,抑或是文言文的訓練本身不具有任何價值,理應被現代教育所揚棄?
要知道我們現在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等於古人的「白話文」,不然,我們怎麼還能抱著厚厚的《史記》閱讀,而不覺得它像本「天書」?
經過時代的汰擇,文言文自成一種體系廣泛被使用,歷久而不衰,自然有它的道理存在;而自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開始,是希望我們能以較白話的語言寫作,並非有意數落文言文的不是。最佳的詮釋法,應該是將語言的基礎建立在文言文上,來發展白話文,發展屬於自身的「文學」。
還記得一次補習班學生拿著自修來問我:「請問這題要怎麼斷句?」我邊看題目邊斷給她看,她說:「哇,好神奇,妳怎麼知道要這樣斷句?」想當年我在國中的時候,也對老師這種「功力」感到崇敬,但自從大學進國文系後,古文摸久了,自然培養出一種「感覺」來,這能力就也不足為奇了。雖然我在高中時對古文不甚喜歡,特別是文教的翻譯無法用「目視」而要特別背誦時,就會開始怨懟古人起來,現在才覺得當時的學習其實是必要的。
文言文的學習有助於了解古籍,無論是在詞章、義理或考據方面。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是「台灣人」,何必要唸「對岸的書」?就文學流變來說,台灣在鄉土文學論戰後,我們已切確的將自己定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必像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所執導的《燕尾蝶》一片中那位在日本土生土長、完全不會說美語的美國人對自身的身分認同有巨大的質疑。台灣的歷史僅有四百多年,而大陸的歷史有數千年之久。就文化傳承方面來看,不是原住民的我們,根本沒有資格說:我和對岸「沒關係」。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使用的方言或是生活習性等等,都有著前人的「影子」。不然,國文系何必學「書法」,美術系何必學「『國』畫」?
現行的國中教材與國編本時代的選文明顯的差別在於文言文比例下降,白話文比例上升,基測的命題走向也多偏於給你一句或一段話,要學生判別「它的含義和下列何者相似」或是「這句話的意思告訴了我們什麼」。這些題目就我們而言,也許根本沒學過某一課都還能應答自如,對學生答題而言就覺得很困擾。如果能用文言文的系統讓學生了解「如何去分析話中的語意」,是否能更容易讓學生培養自我解讀的能力,或是更能了解文章中所含的義理?
另外,「作文考試的廢除與否」一議題很明顯的在民國96年有個定案,就是列入升學的門檻。當然,以新預定的「短文、看圖說故事、閱讀一段短文後寫作」等不同型態的命題方式較以前所謂的八股式「單一命題作文」要來得生動、多元化,是一個革新;不過現在能把白話文作文寫好的學生能有幾個?不是詞不達意就是語欠銜接、內容貧乏,白話文課文的增加尚且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寫作的能力,更遑論文言文比例減少帶給學生文化及思想上的衝擊!
我們都知道文學這種東西是無邊界的。無論高中或國中,縮短文言文教學時數或是刪減相關課文的份量,必然造成學習上時間的壓縮以及內容的短缺,使整個文學體系的脈絡無法通貫賅備,那麼,這樣我們怎能立基在妥善運用現有的文化資產上,來做推廣及發揚的工作呢?
曾師肅良在《藝術概論》一書中引用了許多東方西方哲人的思想理論,亦曾在課堂上提到自己在國外讀書的經驗。他說,現代的台灣就像是十年前的日本,社會秩序紊亂、人心浮動無法「靜」下來去做思考的動作、去「觀心」;反而是早早經過工業革命、經過這種瘋狂、脫序的歐洲國家,現在已經在進行文化上的一種反省及沉潛思考,開始覺得東方的東西蘊含的哲理才深(例如義理思想、書畫藝術、太極拳等等……)、才能達到一種天人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而我們自己反而一直在丟棄本有的東西,一味的跟從部分西方國家,何時,我們才能仔細思考我們所擁有的文化資產的價值?別忘記文學也算是藝術的一種,亦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應該被忽略才是。
所以,像這樣的一個年代,我們真的要好好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