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9 16:43:39blueful
Observe
★關於93年上半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副刊心得★
聞到那一瓣,世紀末殘餘的喧嘩與世紀初瑞生的自覺。
老樹不斷地在新的一季抽芽,在下兩個季衰寂,如此預言著生命的流轉無間。
人們一直以來所深切關照的,必不離人生。舉凡對人生任何年歲階段的切割:嬰孩、兒童、青年、少年、壯年、老年等等……。在時間延續的基礎上,我們切片人生,於顯微鏡下放大,於是越陳舊的眼睛倍率越大,透視亦越深沉。和親人之間相處的行為模式,總是有似深若淺的關愛浮現,隨著時光的醞釀,日久而能觸生感動,進而反思自身,珍惜曾有或現有的。在半徑上,以自己為圓心畫圈的半徑似乎日益縮小成自己所屬空間或時間上人、事、物的對話,總有些不可數亦數不清的薄霧般的哀愁,僅能暫時以「a lot of……」做為量詞括之;對人生的選擇、體悟,總不能輕快;而偷閒的自樂與行旅的樂趣,反倒能使人暫離苦悶,思索另一度空間。
於是這機動城鎮中憂悶的靈魂崛起,以文字彰顯感念思懷、自我辯證,而較少焦點於人以外的話題(ex.我家和平鴿、我對北中原一匹馬的敘述)。當人都能條碼化讀取以後,疏離早已侵浸如司空見慣,而書寫仍繼續進行著。因為,來自於他們敏銳的觀察,一如夏烈在「彼岸」一文中所述:「好的小說或散文一定有許多細節,粗枝大葉的絕不可能成為好文章。工程設計猶如設計小說;而地質工程及工地勘探令我了解大自然的美麗與險惡,這也有助於寫作。」針砭了人生,亦昇華了人生。
是的,有助於寫作。因為觀察,是門不容易的學問,眼在,神亦須在。觀察這世上所有事物,都必須經過細膩、有目的的經營,才能「落成」(畢竟這是件有質量的事)。我一直認為,學習藝術的人們總是心細,相較於他人,就是能多一分觀察,細密別人所忽略的,故能以無語而完成一件件好的作品。
就拿一張石膏像素描來說,要把原像比例正確縮放顯現在素描紙上都不是件易事,再來還必須要顧及安置好五官間的距離、光影的明暗及法令紋的深淺等等……,這些都賴以精準的觀察。如果沒有熱情的心、冷靜的筆觸,是安排不了合適的位置,對易上難擦的碳粉的塗抹也會不得其法。繪畫如此,建築亦是,文學亦然,其他更是,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不變的動詞——Observe。
人總是濫用了過剩的形容詞,讓這被顯示於外的題材過於「發條化」而重口味;我們並不需要真的逐步淪為一顆顆的橘子,所保持著的,該是真誠的心與善於觀察的眼、靈活的腦袋與勤快的手。
聞到那一瓣,世紀末殘餘的喧嘩與世紀初瑞生的自覺。
老樹不斷地在新的一季抽芽,在下兩個季衰寂,如此預言著生命的流轉無間。
人們一直以來所深切關照的,必不離人生。舉凡對人生任何年歲階段的切割:嬰孩、兒童、青年、少年、壯年、老年等等……。在時間延續的基礎上,我們切片人生,於顯微鏡下放大,於是越陳舊的眼睛倍率越大,透視亦越深沉。和親人之間相處的行為模式,總是有似深若淺的關愛浮現,隨著時光的醞釀,日久而能觸生感動,進而反思自身,珍惜曾有或現有的。在半徑上,以自己為圓心畫圈的半徑似乎日益縮小成自己所屬空間或時間上人、事、物的對話,總有些不可數亦數不清的薄霧般的哀愁,僅能暫時以「a lot of……」做為量詞括之;對人生的選擇、體悟,總不能輕快;而偷閒的自樂與行旅的樂趣,反倒能使人暫離苦悶,思索另一度空間。
於是這機動城鎮中憂悶的靈魂崛起,以文字彰顯感念思懷、自我辯證,而較少焦點於人以外的話題(ex.我家和平鴿、我對北中原一匹馬的敘述)。當人都能條碼化讀取以後,疏離早已侵浸如司空見慣,而書寫仍繼續進行著。因為,來自於他們敏銳的觀察,一如夏烈在「彼岸」一文中所述:「好的小說或散文一定有許多細節,粗枝大葉的絕不可能成為好文章。工程設計猶如設計小說;而地質工程及工地勘探令我了解大自然的美麗與險惡,這也有助於寫作。」針砭了人生,亦昇華了人生。
是的,有助於寫作。因為觀察,是門不容易的學問,眼在,神亦須在。觀察這世上所有事物,都必須經過細膩、有目的的經營,才能「落成」(畢竟這是件有質量的事)。我一直認為,學習藝術的人們總是心細,相較於他人,就是能多一分觀察,細密別人所忽略的,故能以無語而完成一件件好的作品。
就拿一張石膏像素描來說,要把原像比例正確縮放顯現在素描紙上都不是件易事,再來還必須要顧及安置好五官間的距離、光影的明暗及法令紋的深淺等等……,這些都賴以精準的觀察。如果沒有熱情的心、冷靜的筆觸,是安排不了合適的位置,對易上難擦的碳粉的塗抹也會不得其法。繪畫如此,建築亦是,文學亦然,其他更是,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不變的動詞——Observe。
人總是濫用了過剩的形容詞,讓這被顯示於外的題材過於「發條化」而重口味;我們並不需要真的逐步淪為一顆顆的橘子,所保持著的,該是真誠的心與善於觀察的眼、靈活的腦袋與勤快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