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8 13:47:15blueful

南朝詩人

南朝詩文

※進入南朝,文學的價值和特性受到高度重視,對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也表現出濃厚興趣,許多宗室也以愛好文學、招納文士著稱。
※南朝文學風氣以追求新變為突出;士族和普通民眾生活相脫離,他們的文學鮮少反應社會政治狀況和民眾生活情形。
※內容主要反映文人自身日常生活情趣、周圍環境;一切符合當代審美觀的對象都納進作品,尤以有關山水自然、女性、男女之情題材得到集中的表現。

南朝詩人(劉宋時期)

*主要現象:使東晉時期玄學侵入文學使致於枯槁的現象得以扭轉
*顏延之(348~456),字延年,琅琊臨沂人
生平:出身貧寒,室巷其陋,後官至光祿大夫,為人好酒疏誕,不肯區阿權要
確實過於雕琢藻飾、喜用古事,故評價一般過低
現存應酬唱和、擬古樂府類作品的特色:語言艱深、喜鋪陳、重藻飾、好用典及對仗
佳作:五君詠語言質樸、寄寓深遠,並寫出自己的志趣
 北使洛、還至梁城作用辭深雅,但無堆砌,描寫北方殘破景象,抒發心中悲痛,真摯感人
鍾嶸詩品給予的評論有褒有貶,較為公平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世稱謝康樂
生平:出身貴族,個性高傲,在政治路上被捲入權力鬥爭、詆毀執政大臣被遣為永嘉太守,後隱居、又出仕。諸臣迎合上意,他上表奏劾被駁斥,無法忍辱而謀反,終致被殺。
和陶淵明約同時,詩因特殊社會地位以致較有名,作品開山水寫實一派,對自然觀察入微、塑造意象,多為政治失意時所作,企圖通過對山水欣賞來忘卻現實壓迫。
《南史.顏延之傳》載鮑照語,說謝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自然」代表描摹山水能得真實之貌。
缺點:前半寫遊歷山水風光,然後以老莊哲理做結,不能像陶潛把哲理化在形象。
影響:在語言表現技巧方面,消滅兩晉以來遊仙文學,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演變。
其他:有擬古樂府詩,成就不高。模仿南方民歌風格二首《東陽溪中贈答》較值得注意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人
幼年家貧,懷才不遇,因舉兵叛亂失敗死於亂軍中。向士族門伐抗爭,熱中功名富貴。
詩歌分為五言古體和樂府體,主要成就在後者,用詞警醒、色澤濃郁、節奏奔放,富激盪
新創:以七言為主而雜以其他各種句式的樂府歌行,影響李白等人。
他還是南朝最早有意識描寫邊塞題材的詩人,不一定反映當時實際戰爭,卻能激動詩情。
樂府詩上的成就:
漢魏樂府的質樸剛健+南方民歌的艷麗俗淺+文人創作的辭采=語言風格上的新特點
除作詩外,辭賦、駢文均擅長。被推舉為劉宋時代成就最高者,和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

南朝詩人(齊時期)

*主要現象:「永明體」的出現(創「四聲八病」的聲律說,為古體詩到格律詩的轉折)、
     艷體詩的嶄露(社會道德意識淡化、民風小調薰染),為梁代宮體詩的先導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人(大謝:謝靈運 小謝:謝朓)
竟陵八友之一,貴族子弟,歷代均捲入鬥爭,為人猶豫軟弱,因反覆不決被誣陷下獄致死
作品擺脫過去文人詩常見的冗長、深蕪,用辭改以精煉詩化又淺近易解。
樂府詩脫俚俗,其中五言四句的小詩成為後來的五絕。
*孔稚珪(447~501),字德璋,會稽山陰人,以駢文《北山移文》著稱,為一俳諧之作。


南朝詩人(梁時期)
*主要現象:南朝文風最盛時期,文學家有較強的理論意識,強調文學的審美特徵和抒情性、反對典雅深奧的語言風格,提倡雅俗結合、語言流暢且具音樂性。理念貫徹於作品中。
七言詩蓬勃發展,亦影響後來的七絕。
*蕭衍:精通音樂、愛好民歌,影響梁代詩風演變
*蕭統:所編《文選》明確注意到文學、非文學的區別,排除儒家經書、諸子書、歷史著作
   匯集大量優秀作品,有保存及流布的作用,在唐代甚至產生「文選學」。
*蕭綱:提倡宮體文學而使之大盛。宮體詩的缺陷在於以男性品賞眼光來描繪女性。
   命徐陵編《玉臺新咏》,收男女愛情詩歌,以宮體詩為主,趨俗。
*蕭繹:文學觀念與創作風格與蕭綱相近。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齊梁文學中領導風氣之人
竟陵八友首要人物,聲律論的倡導者和新體詩的實踐者;極早提出詩歌語言需淺近、注意雅俗結合。《顏氏家訓》引沈約話: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其他:范雲用語淺而不俗,辭彙重複出現,意象迴旋,有流風回雪之稱。任昉以散筆較有名。江淹的詩善模擬,《別賦》、《恨賦》為名作。劉峻注《世說新語》。另有丘遲、陶弘景、何遜、吳均等人。


南朝詩人(陳時期)
*主要現象:宮體詩日益淫艷氾濫、五言詩律化、七言歌行繼續興旺。
*徐陵,《陳書》本傳:「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雜曲》奠定初唐歌行基本形式
*陰鏗,詩作畫面感較強,語言雕琢痕跡淺,富清靈之氣;江總七言詩以綺艷著稱


※參考書目: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p.375~p.386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p.367~p.415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五南圖書公司/p.453~p.502
前野直彬主編.連秀華、何寄澎合譯《中國文學史》/p.79~p.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