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0 18:36:45尚未設定

讀書摘要: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

M. Horkheimer著,渠東等譯〈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霍克海默集》,上海遠東出版社


根據Horkheimer的定義,凡建立在以下三個基本假設上的觀點均屬於傳統理論:第一,假定世界是由一個認知者被動地羅列之客觀的和可觀察的事實構成的整體;第二,知識是由各種命題組成,因為可在純粹的知覺或事實證據(客觀的可觀察事實)與認知的概念結構物(命題)建立聯繫,而被稱為是真實的(p.170);第三,試圖在邏輯上將這些命題組合起來,從而使它們之間的系列相互關係呈現為嚴密的邏輯或數學之必然關係(p.169)。

而Horkheimer亦針對上述的三點傳統理論之基本假設作出批評。關於第一個假定,他認為社會以通過「被知覺對象的歷史特徵」與「知覺感官的歷史特徵」此兩種方式決定著我們的感官所給予我們的事實;其皆由人類活動所塑造,但傳統理論的認識觀中,卻將個體視為被動的感受者(p.176)。任何科學認為與之有關的事實都可以是認知者與世界先前經驗互動的複雜過程之結果,在這種實際的交互過程中,價值觀始終都在起操作作用。各領域專家所認定的理論本質事實上僅符合於其所給予自身的任務(p.172),而不管是用於更新現存知識的各種新發現之事實的聯繫之成效性,及這種知識的實際運用,皆須置於具體的歷史語徑(p.173)。沒有不包含政治動機的社會理論,而這些動機的真理性必然不是由想像中的中立思考來決定的,而是由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由具體的歷史活動來決定的(p.195)。

關於第二個假定,Horkheimer駁斥說,命題並不僅是關於事實的價值無涉之表達,而是蘊含於社會話語的整個前提理論要素中,倘若命題被認為不依賴這種話語關係,那麼其本身乃為無意義的。"誰也不能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主體,他僅能是某個具體歷史時刻中的主體。嚴格說來,只有當在論辯語徑中,談論真理的不變性和可變性才具有意義。(p.208)""而只有在特定的語徑中,關於人的本質之具體判斷才能獲得正確的意義。(p.210)"

而在第三個假定中,Horkheimer認為,理論具有既歷史變化但又在一切變化中保持同一的對象,因而當理論的組成部分被視為獨立的實體時,矛盾的產生實屬必然(p.208)。把真實的命題組成為一個系統的整體不僅遮蔽了知識增長所固有的實際對立,而且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已經被整體化的東西是不容被批判的,也不能由人類實踐活動所改變。

傳統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對自身在當代歷史脈絡上進行反思,而假定研究者能自主於社會歷史情境。其錯誤地將專家的理論活動的具體特性提升至普遍範疇,將社會生活的決定性因素簡化成學者的理論活動(p.175),忽視了科學僅是人的工作或歷史活動因素之一的事實,而誤認為強調理性實際上決定著未來社會世界的進程(p.176)。傳統理論的觀念是自勞動分工的特殊發展階段中,所進行的科學活動中抽象出來的(p.174),故是自特殊的社會歷史型態實踐的生產方式所產生出來的(p.175)。其可被稱為資產階級的理論,由此,就資產階級社會類似於一種自然機制而言,笛卡兒式的二元論既與自然相一致,又與資產社會皆相一致(p.202)。在傳統理論的預設下,當人們反身自身時,其僅將自身視為一個可以預見但無法改變的巨大過程中的旁觀者和被動參與者(p.202),所謂的「必然性」只是人類預言可能出現的事件(p.202),而使個體耽溺於現狀,因為沒有改變的可能亦不思改造之可能。

批判理論認為受個體活動的盲目之相互作用所限制的整體社會結構,是一種起源於人類活動的功能,而完全能有計畫地作出決定,並合理地確定目標(p.182)。其主體是一個確立的個體,其處在與其他個體和群體的真實關係之中,他與某一特定階級發生衝突,並最終處於因而產生的與社會總體、自然關係網絡之中(p.185)。

並不存在一個可以理解批判理論思想所關注的未來的實例,而僅能知曉其未來社會的基本概念乃是:人們能夠且知道如何消除社會的分裂和非理性狀態(p.190)。但在實際發生批判理論所極力追求的根本變化之前,我們根本無法獲得其相應的具體知覺(p.193)。而與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相比,在批判理論的理論體系內,建構性思維比起經驗證明具有更重要的作用(p.193)。在此,理論家的任務在於緩和其洞見與其所欲服務的被壓迫階級間之緊張關係(p.194)。

批判理論與傳統理論在邏輯結構上乃是相似的:其皆是自基本概念中推導出關於現實關係之陳述,並因此而將這些關係表現為不可避免的(p.199)。但一旦轉向至「現實必然性」,兩者間即出現差異:在傳統理論中,涉及理論本身乃為非本質的(p.199);但批判理論的每一個部分都是以對現存秩序之批判為前提,皆是以沿著由理論本身所規定的路線來與現存秩序進行鬥爭為前提(p.200)。倘若「必然性」意味著事件之於觀察者的獨立性,或完全確定之預言的可能性,則對傳統理論而言,要麼一切是必然的,要麼沒有什麼是必然的;但對於批判理論而言,主體本身即參與社會鬥爭中,認識和行為乃相同概念,而必然性本身就是一個批判性的概念(p.200-201)。

社會關係的持續變化起因於經濟發展,並最直接地表現在統治階級的構成。這種變化不僅影響文化某些領域,亦影響了文化依賴經濟的方式,進而影響整個思想中的主要觀念(p.207)。理論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整體也只有在與當代狀況相聯繫時才有恰當的意義(p.207),批判理論參與其中的歷史發展,引起個別理論要素的相對重要性之重組,進一步推動具體化,並進而決定具體科學的哪些成果對特定時代的批判理論及實踐具有重大意義(p.204)。